靳三针到底是哪三针?最全技术帖一文搞懂!真正用心学你就是大师

'靳三针'技术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技术。靳三针是根据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处方而命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

一、基本操作技术

(一)常用针具

以0.30mm;15~50mm的毫针。

(二)'靳三针'组穴

(请说明单侧或双侧取穴)

1.心智类

(1)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三针。

(2)脑三针;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

(3)舌三针;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

(4)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5)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

(6)足智针;涌泉穴为第一针,第三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外旁开一指为第三针。

(7)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

2.部位类

(1)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2寸及左、右旁开1寸三针,患侧取穴。

(2)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患侧取穴。

(3)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4)眼三针;眼1(在睛明穴上1分)、眼2(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3(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患侧取穴。

(5)鼻三针;迎香、鼻通(即上迎香穴: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攒竹或印堂。

(6)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患侧取穴

(7)肩三针;肩髃穴及其左右旁开2寸。患侧取穴。

(8)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

(9)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

(10)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患侧取穴。

(11)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患侧取穴。

(12)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

3.六腑类

(1)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2)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

(3)胆三针;日月、期门、阳陵泉。

4.急救类

(1)闭三针;十宣、涌泉、水沟。

(2)脱三针;百会、神阙、水沟。

5.其他类

(1)脂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尿三针;关元、中极、三阴交。

(3)阳三针;关元、气海、肾俞。

(4)阴三针;关元、归来、三阴交。

(5)晕痛针;四神针、印堂、太阳。

(6)牙痛针;合谷、内庭、阿是穴。

(7)痿三针;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患侧取穴。

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患侧取穴。

(三)刺法

以右手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将针垂直刺入穴位,然后将拇、示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适当用力下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捻转时要求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小于90°;,以免滞针。

二、常见疾病的靳三针治疗

(一)小儿脑性瘫痪

本病临床症见小儿肢体瘫痪或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不足,言语不清等。主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精血不足,脑髓不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成亏损之证,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胎弱'、'胎怯'范畴。本病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临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

【治则治法】醒脑开窍,益精填髓。

【操作步骤】

1.取穴:头针四项包括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四神针。

2.操作:同刺法,辨证加减:(1)阴急阳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阴经所过拘急,阳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阳经穴位手三针、足三里、阳陵泉等,针后动以久留。(2)阳急阴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阳经所过拘急,阴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等阴经穴,补阴泻阳为原则。(3)阴阳俱虚,主体症状为松软无力治宜重调任督,阴阳双补。

3.刺激量:在患儿能接受的情况下,以强大而集中的刺激。

(二)项痹病(颈椎病)

项痹病多因劳累或外力伤害,使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颈部活动不利,可伴头晕,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无力、沉重,持物易坠落等症状。本病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治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操作步骤】取双侧'颈三针';风寒湿痹型加大椎、风池、风门、肩井、外关;痰瘀阻络型加曲池、脾俞、丰隆、膈俞;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肩髃、曲池、肩中俞、肩外俞;气血不足型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不足型加养老、肝俞、肾俞、太溪。患者取侧卧位,得气后加电针。每天1次,1周为一疗程。

(三)中风病(脑梗死)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僻、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因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中脏腑

(1)闭证

【治法治则】涤痰开窍,平肝息风。

【操作步骤】取闭三针加太冲、合谷、丰隆。针刺行泻法。十二井穴、十宣穴用浅刺出血,不留针;阳闭只针不灸,阴闭可以针后加灸;太冲可透涌泉,用强刺激,行捻转泻法。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

(2)脱证

【治法治则】扶元固脱,回阳复脉。

【操作步骤】取脱三针加关元。均用灸法。神阙、关元用隔盐灸,艾炷宜稍大,壮数以灸至肢暖、汗收、脉有力为度。水沟平补平泻。灸后可加针合谷、足三里、百会,平补平泻。针百会时,针尖向后沿皮刺入25mm,稍加捻转,使针下有紧涩感,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2.中经络

【治法治则】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操作步骤】取颞三针。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实证用捻转泻法。用0.30mm;50mm毫针,针尖与穴位呈15°;~30°;角,向下沿皮平刺40mm左右,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

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者加舌三针、手三针、足三针,针用泻法,可灸。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者加足三针、太溪、阳陵泉、内关;常规刺法,太冲、内关、阳陵泉用泻法,太溪用补法。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者加肠三针、大肠俞,针用泻法。气虚血瘀者加胃三针、阳三针,膈俞、血海、三阴交,行补法;关元、气海、中脘用隔姜灸或隔盐灸;加肾俞、内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用针刺补法。阴虚风动者加四神针、太溪、太冲,针四神针时,针尖向百会沿皮刺人25mm,平补平泻,太溪行补法,太冲用泻法。

【特别提示】靳三针取头部穴位时一般选偏瘫对侧。'靳三针'技术主张对侧和患侧交替进行,可以防止机体产生耐受性,本法主要应用于中风病各期。

三、禁忌症

同普通针刺禁忌症。

四、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