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鉴定的常识:学点不亏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 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 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 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傅抱石是近代一位非常优 秀的山水画家,他的“散锋乱皴”用笔,集古之“皴法”于一身,自成一格。其“抱石皴”用笔来之不易,但很少人关注和了解其背后形成的深层原因。本文试从傅抱石的“散锋乱皴”用笔,探其是如何取法大自然,以及形成的缘由,希望能带给山水画学习者一些启示和借鉴。
傅抱石毕生著述二百余万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是同步的,于文学中尤钟情于诗,历代佳作无不熟稔,体现在他的画中。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 》,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因而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先生青年时期编著《石涛上人年谱》,从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据精详,故在艺术上受其影响也最深,且以石涛诗入画,随手拈来即成佳品。傅抱石发展了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论,向同时代画家提出“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口号。将理论著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引 领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潮流。
我们一般的观念认为,篆书书法是篆刻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看傅抱石的例子,就会发现,因为他长期的篆刻艺术实践,他的篆刻也反过来深深地影响了他对篆书书法的探索,甚至影响了他对书法的基本观念。在《中国篆刻史述略》上引的那段话之后,他谈到:“中国文字为‘线’所组成,它的结体,无论笔画繁简,篆隶或其他书体,都可在方形——或其他形的范围内保持非常调和而镇静的美的平衡。这是和别的民族的文字不同的地方。试参观一次中国的印刷工厂,一粒一粒大小相同的铅字,这便是中国艺术的原子。中国人在这相同大小的范围上面,凝神静观,可以透过与生俱来的欣赏力而对这不同的笔画发生无限的境界、无限的趣味、无限的新意。中国一切的艺术,差不多,都是沿这个方式进展。”他的这种观念,就是得自篆刻的长期实践。篆刻的特点就是在方寸之间和谐美观的排布文字,其基本形式,就是在正方的印面范围内均分成块,每块内填塞的文字为了适应其外形,常以方正为主。我们看汉代印章上的文字,对比秦代小篆,以及更早的钟鼎文字,就发现这种篆刻文字和篆书文字的差异。傅抱石篆书书法的艺术感觉,是建立在他篆刻艺术上的。他题画的篆书,都接近正方的外形,笔画线条也以横直为主。如果结合他篆刻,就很好理解他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了。
傅抱石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祖籍江西西新喻,生于南昌。 早岁于瓷器店学徒,自学篆刻、书画 。 1926年于江西省第 一师范学 校毕业留校执教,1933年东渡日本,于帝国美术学 校攻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兼习篆刻及中国绘画 。 1935年回国,任南京中 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年任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秘书,从事抗日宣传 。 1940年复回中大任教 。 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 席、美协江苏分会主 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擅山水、人物画兼书法、篆刻及美术史论 。壮年于各地写生,足迹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山水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待细把江山图画》分别收藏于人民大会堂及中国美术馆 。人物画作品有《九歌图》、《琵琶行》等 。平生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出版画册多种,著有《石涛上人年谱》、《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美术年表》等 。逝后,中国美术家协会及美协江苏分会于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其遗作展览;香港金陵书画社于1980年出版了《傅抱石画集》;美协江苏分会于1985年出版了《傅抱石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集》,并在南京建立了傅抱石纪念馆 。
很多千古奇人都是傅抱石先生喜欢画的题材,比如杜甫、苏东坡、王安石、谢安等等,傅抱石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发粗服,却矜持恬静。抱石先生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鉅制,又有小品点晴,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或哪个典故。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区别于一般所谓的“诗配画”,而是诗即是画,画即是诗。
1929年,傅抱石为编写教学讲义又完成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一书。在主本书里,傅抱石提出了“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部、天才”,还提出了“提高中国绘画的价值”和“增进中国绘画对于世界贡献的动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了他对于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的思考。一个偶然的机会,傅抱石结识了中 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徐悲鸿,在他的鼎力推荐下,傅抱石获得了公派赴日留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