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如何“辨工识古玉”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老工有误差,物别平整无误差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工不细的老工华中皮壳被磨去,沁色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如激光雕刻、物博我们共同赞成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砂粒粗会博、喷砂雕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代作品,不华现代人在审美。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钻孔(就算中物、沁纹,使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工)大致如下:捣中器加工,电孔径规矩笔直。

3、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

从目前馆藏良渚玉器的琢制工艺来说,在不足4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良渚先民竟然能够琢刻出纹饰繁密的“神人骑兽面纹”,很多业界人士仅凭在良渚遗址群中有4座墓葬中发现的鲨鱼牙齿,就断言为良渚先民用鲨鱼牙齿所琢刻玉器;孰不知,牙齿为有机质所形成,却怎么能够在坚韧的玉石上琢刻?这简直是说我们可以用牙齿咬碎玉石。即便是鲨鱼牙齿的硬度可以做为玉石琢刻工具,那么,粗钝的牙齿怎样才能在一毫米宽的距离琢刻出三条以上的阴线?如果说把鲨鱼的牙齿打磨尖锐,势必伤及牙齿表面最为坚硬的牙釉质,硬度怎么保证?今天,我们通过45倍放大镜观察发现,良渚玉器的每一个旋纹的转角圆弧部分,根本就不是一条阴线琢刻而成的,而是由几十条细密的横阴线堆叠而成的转角圆弧,如此精密的纹饰琢刻方法,在今天亦被称为“微雕”,既然是微雕,试问微雕工具怎么可能是粗钝的鲨鱼牙齿?良渚先民的这种琢玉方法,也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一个未解之迷,也正是因为是“迷”,所以,很多未见过良渚玉器的行内人士也不知内情,有时候我也耍些小聪明,说起某先生精于古玉鉴定的时候,我常常请教一些微观的特征,比如:到底哪些图案上面存在一毫米的宽度内有细阴线存在?业内人士尚不知晓,也使造假者更无从下手做细致描摹,只能仿形了。

这是用甘肃地地方料子做久地仿品,无论抛光和修磨都比较到位,但是玉器地沁色把它漏出来了,

还有这个典型地针式机器工。可惜工匠水平不怎么样,不会利用金刚砂针头地弹性来走线,可见应该式学徒阶段了,利用玉石地原来做沁色,调低了地机器工,但怎么也做不到老工。

标准得铁铸陀具出来得工,这样也叫碾工,也是我们最长说得小陀工,实在是叫人喜欢这样得工法,这样得工是全靠二个腿得工力,深浅不一,力度小了,要蹦陀,出现多余得错线,优雅纯粹。

    再来看看一气呵成工法,这是靠一个旋转周期,不回陀,不落陀直接做到得功夫,这也是那个年代敢于用大陀得最好工师了,以至于今天得机械陀,都无法做到这样得功夫,

夏代以后,随着青铜制品的出现,对于玉器琢刻工具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然而,在夏代大力发展以实用青铜器的这一阶段里,玉器的作用受到忽视,琢制工艺反而进入了一个停顿期,所以业界也就有了“夏器无工”的说法,为我们今天鉴定夏代玉器,于琢制工艺上提供了佐证。

进入商周时期,玉器的琢制工艺又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琢刻工艺,可以让我们明显的看出金属砣机的使用痕迹和解玉时,所用线锯的使用痕迹。又由于使用人力砣机,使我们今天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时期玉器上慢速砣所造成粗糙的砣磨痕迹,虽然玉器表面已经经过了高质量、长时间的木砣、皮砣抛光处理和人为盘磨,但在琢痕凹陷处,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粗糙、凌乱交叉的手工慢速琢磨痕迹,但是,这一时期所用金属砣具,还是比较粗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从现今商、西周时期出土的玉器中看到,阴线比较粗宽,剔底平出阳线的方法和一面坡的琢制方法正好可以弥补琢玉工具不精细的缺点。也正因为这种琢玉方法的使用,清晰的为我们今天来为这一时期玉器的断代,提供了一项关键佐证。

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琢制工艺。这一时期的玉器琢制工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所琢玉器无论大小,皆工艺精良,极近精美。造型也从周礼的约束中逐渐摆脱出来,呈现出多样化。“剔地平出阳线”的工艺技法在这一时期已经少有运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的剔底表现出繁复纹饰的技法、浅浮雕技法、一面坡技法和阴线的琢制技法。这些琢玉的工艺和技法,让我们今天可以明显的看出,琢刻工具为金属砣具,且砣具的精细程度用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是无法解释的。因为,从理论上讲,精细的琢刻工具决定了琢刻的细致程度,由玉器极为细密的琢痕,我们可以推断出琢玉工具的细致度。因为琢刻工具的细密性和金属质地,以至后世很难保存,一旦入土也会很容易被氧化腐蚀。所以至今没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琢玉工具的出土报告,只有一件春秋时期墓葬出土,被疑似玉琢工具(类似于今天的玻璃刀形状,遗憾的是这个木把青铜箍的柄状物,失去了最为关键的“头”)的记载。国之玉史把春秋、战国的琢玉工艺称为“天工”的评价,毫无过分之处。

玉不琢不成器,这是一个古老的民间谚语,但她也确实的涵盖了玉器的制作路程,没有精细的雕琢,玉器是不会那样精美的。这里面也更涵盖了中华民族对人的一种判定,把玉器的加工和人品相互关联,这就是文化底蕴,这就是中国玉器文化的精髓。中国玉器的深加工技术,可以追溯到8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后来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直到现在的说法不一。当时先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纯碎是手工打磨制作,但也不排除所有的都是人工所为。在出土的玉器中不难发现,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有了简单的机具,这些机具的加工应该是来自陶器制作转轮的原型,而后来的考古出土资料也显示了这样的特征,玉器的加工最早应该来自陶器和纺织用品的雏形,这一个说法应该是最为可靠的。历代的琢玉特点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及制作工具的制约和影响,反映出不同的风格.也就成就了今天断定和鉴定玉器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古玉器的制作工艺方面也是鉴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玉器是一步步的雕琢出来的,琢玉也成了一个文明的发展和见证,也是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精美玉器的美丽之源,发展到现在的机械陀具的,虽然能够雕琢出更细致的图案和文饰,但是却失去了原来的文化氛围,假如给新和老的雕琢做个价值判定的话,那么老玉就是7分工钱,3分料钱,而现在新玉却是3分工钱,7分料钱。这也是收藏者所以喜欢古老的个中原因吧,玉器不是因为细致就能够代替文化,能够从玉器中读到文化,读到更深的过去,这才不失是一个真正的爱玉之人。

工具

工具是加工玉器的一个必须的用具,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一共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根据史籍以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最早的工具是锯工的出现,用牛筋和绳子拉成一个弓型,套在转磨的磨具上,做来回的推拉运动,这就是最早的琢玉工具;

第二个阶段:在锯工的基础上,逐渐发明了蹬陀,就是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坑,将原来的手拉改为了脚蹬,用木轴带动陀头,这样即节省了二个手的用力,又可以解放手的动作,这样手和脚一起配合起来,精美的玉器也就这样被先人一脚一手的加工雕琢出来。这个阶段的工具半地上的加工方式。后来有了金属的出现改成了地上陀具,这样力度加大,陀具加大,旋转周期加长,雕琢的玉器范围也更大,图案和纹饰也就更加丰富,但这个时期的玉器加工一般都是一个蹬机,一个加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半地下陀的陀具;

第三个阶段:再后来就是真正的水蹬大陀,这样的高蹬大陀一直延续到民国,所谓高蹬就是将坐在工具加工的凳子加高,脚踏的板子也就随之高起来,这样空间就大了,当脚蹬下去的时候,力量也就变大,这样就可以用大的钻头,或者沉重的钻头,这样的变革就是高蹬大陀。

第四个阶段:直到机械的陀具,就是我们今天的机器了。

通过比较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利用脚踏发力来带动传动杠杆来雕刻,一个是利用电动马达带动陀具雕刻,这里面自然就有了玉器雕刻的区别,这也是成为今天鉴定玉器新老的一个主要手段,这样的人工机具一直沿用到民国和解放初年,所以这个时候的雕刻技术和今日的电动工具就成了一个分界线。我们再仔细看下这二者之间的一些区别,新的机器是电动机,只要机器开动,其转速高不说,最主要是电机不会出现来来回回的转动,只会朝一个方向作用力,虽然现在有的机器可以调整前转和翻转,但是无法间隔,必须靠停下机器后再调整,所以无论机器怎么调整,它始终都会朝一个方向作用力;而老的机具是用一个牛筋带动整个陀头,我们看看复原图,最下面的二根脚踏,就是这根牛筋的起点和终点,上面在陀头的轴上环绕二周后再连接到踏板,我们试想一下,要是陀头转动,就要踏动脚踏,假如二个脚同时踏动,是平衡的,机具无法加工,只有一只脚先踏,再踏另只脚,这样踏动下,会出现一个状况,就是左右两个脚一个周期踏动,是陀头的半个周期,原因是什么呢?当我们踏下右脚时候,是向内翻转180度,而当踏动左脚时候,这个时候就和机器有了质的区别,而是朝反方向转动180度。所以说老的工艺只应用了半个周期,而新的机器是一个周期循环一个周期,方向是一个方向,而老的工艺是来来回回的,这也给我们辨别工艺带来了最大的辨别点,就是老工和新工的最直接不同点,也是我们最好的学习地方,具体的辨别在后面章节介绍,不再赘述。琢玉的技术也是在这里失传,变成纯机械化的机具,原来一件玉器要加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现在的加工几个小时就完成,虽然时间获的了利润,可是文化却已经彻底消失,也由原来的文化玉器变成今天的商业玉器。在史书的记载中有一些记录了玉器加工的过程,例如史书记载:中天竺国有金刚,类是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这里充分说明了玉器的加工技术和使用的介质,这是由于西汉开通了西域之路才有了金刚的使用,在以前使用中,我们的中原就有了紫石英,可见紫石英也是我们加工玉器的主要原料,这里还用切来表示加工的动作,这些是成型与汉代以后的做法,可见玉器加工离不开石英和金刚,这里的金刚就是金刚沙,就是刚玉的一种;

一般工艺发展是随着年代的变迁而变化的,也是在工具的发展过程中慢慢改变的,文化时期晚期半地下工具出现,延续到汉代早期,汉代中期以后出现高蹬大陀,但是不是普遍使用,唐代以后不再使用半地下陀具。下面将玉器的工序和流程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程序是唐宋以后的做法,看到这些工序对玉器的制作原理了解了,更容易掌握玉器的鉴定知识,这也是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程序:是指在加工一件玉器所需要的步骤,一般这些工序也是现在机械工的程序,但不过很多是机械加工而已,但是这样的工序是不变,这里主要讲老的工序和新的工序对比。一件玉器制作工艺程序一般有7-12种工序,根据需要做的图案和布局不同,工序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就将这些常用的工序浅析一下。

选砂

这是雕琢玉器的第一步,无论新玉老玉这个都需要,是做为雕琢玉器时候用来研磨的,也叫做解玉砂,用来开工、解玉、雕琢的辅助用品。这就是以石供玉的最好说明,所选择的砂必须硬度大于玉石料,否则无从谈解玉,所选择的矿物质比如刚玉、石英岩、金刚石等,将这样的矿物质,放在一个锅型的石槽里面,利用矿物质自身的挤压和碰撞,用石具进行锤捣,这就是所谓的捣砂、或选砂。然后将那些捣碎的矿物质进行水洗,将矿物质的杂质和覆着物洗净,将细小的沙砾收集好,再重复原来的捣砂工作,再筛选出来更细小的沙砾,这样直到可以收集到最需要的细度时候,要反复几次或者几十次后,选出均匀大小的矿物沙砾,这就是将来的解玉砂了,用来解玉和琢磨玉料。我们今天的已经不再使用解玉砂了,所谓抛光粉,就是解玉砂的一分子。再看下新的机具,现在的砣具都是高科技的工具,陀头都是直接焊接的金刚沙和石英沙。所以新的工艺这样一个捞沙的工艺就已经不存在了。

切割

就是将包裹在玉石料的外面的岩浆层切除,也是说这时候叫璞玉,或则玉璞。用做好的解玉砂沾水进行切割,现在是机器锯片切割,和锯木头的感觉相似,而古代的开玉是将玉料固定一个石具上,用条锯加解玉砂,一边一人,来回拉动条锯,进行慢慢的切割,一件玉料切割少则几个时辰,多则几天的时间,才能将玉料剥削完毕。

现在新的切割分为2种割法,一种是被称作油机的机器,另一种叫水机。

选型

就是利用锅锯将玉料切成所需要的大体形状,造成要雕琢的玉器最早的雏型,比如要做一个玉壁,就要先扎出一个方形的块料。这里还有冲锅、磨锅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是用力修磨玉料的玉型工具。扎锅分大扎锅和小扎锅,大扎锅就是我们说用力劈料的,小扎锅就是用来加工花纹和文饰的,一个是将玉料切割用,一个是将玉料细加工。

掏膛

玉器制作中的其中一个工序,有的可能用不到,根据玉器的器型而定。就是掏空玉料的内部多余用料,这样的手法都用于镂空的手法,就是用圆型钻旋转进玉料内,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玉料的圆柱体,这道工序一定是有经验的工师去做,因为这个玉挺柱要取出来,全靠手和脚的配合,利用震动原理,快速旋转陀具,凭自己的手感,找到玉挺柱薄弱一面,使其瞬间震断,取出,假如力道和事机掌握不好,不仅玉挺柱取不出来,就连玉料也会费掉,笔者在考古的出土记录中就曾见过一些费掉的玉料。也曾自己尝试过这样的工序制作,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新工玉器的雕琢工艺发展到民国时候,由于军阀战争的战乱,玉器加工也出现了一度的停滞,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也将玉器文化革命了一个新的台阶,原来人工陀具老的工艺已经逐渐失传,80年代迎来了新的革命,玉器雕琢的最大变化,这以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我们也把她们称作为老工。玉石的玉料都采用了高速的砂轮开料,这里有好多种的使用机器,第一种也是现在比较先进的一种,我们称作为横机。就是利用电动机,带动一根软轴的轮轴,这里就节约了脚的踏动,完全的机械化了。轮轴的软轴上带有一个横杆,就是利用这样的横杆加上可以调节和更换不同类型的陀头,利用电动的马达带动陀头,来进行雕刻,这些陀头都是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这里可以将原来的解玉砂省缺,做陀头的时候就把原料加入陀头)

这样的机器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3万多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在工作时候要加水降温来减少摩擦,由于机器工具速度快,所以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第二种机器工具就是原来比较传统的,用机器带动陀头,这时候的工艺和原来的老的高蹬陀具没什么区别,就是将脚踏改成了机器而已,这种工做出来的玉器,容易崩口,出现蹦茬,由于机器转动时候,转速非常的高,放在玉料上的解玉砂会瞬间被高速的陀具带出,也就出现了研磨不是很均匀,有颗粒状的茬口纹,后来的发展就发展到了第一种的金属陀头的改变,这样的后果才的以改善,这也是一些原来的藏家,老是说的一个口头话,只要有蹦口就是新工的真理。

第三种,就是现在进口的几个工具,来自韩、日国家,就是可以手持,这和我们普通的手电钻没什么区别,我们称作为牙钻,和牙科医生用的工具差不多,也可能就是这样的来的名字吧。这类机具有着上万种的陀头,可以满足任何的雕琢,而且最大的改善,是可以将机器的代速调低,可以完成做到仿古代的陀具脚踏速度,这也给我们鉴定新工老工带来困难,但是只要仔细的观察,还是有很多破绽可以找出来,象这样的工具在雕琢的时候,一般的花纹和平行纹,多是不采用直雕,而是使用下拉滑雕,用陀头的点平直于玉器上,实行下滑雕琢,这样就造成了拉出的文饰,较干糟和直白,虽然拉出来的文饰比较接近人工,但容易在起陀和落陀时候出现顿搓,这也是现代工具无法改变的工艺,除非是级别相当高的老工师,能够灵活运用,一块玉器要做成千上万道雕琢,难免不出现一点错误,只要掌握了这样的原理,是不难看出这样工艺的。

最后一种机器工具就是大型的电脑雕刻机了,比如:电脑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这类的电脑机器雕刻,我们俗称电脑工,它们可以一次性完成整个的电脑设计图案和平面雕刻,一个古代的要雕刻一年半载的牌子,在这里只有几分钟而已,而且还可以批量的雕刻,雕刻的越多,机器成本就越低,最高的雕琢深度可达0.3-0.5CM。这也是现在的玉器工三分料七分的原因所在。那么这样的机器应用就不会有破绽吗,这样的玉器雕琢完后,无论如何都要再细化处理一下,否则玉器根本不是我们见到的那样精美细致。所以电脑工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稍微有些经验的收藏爱好者,对电脑工的识别还是很有把握的。玉器雕刻完毕后,这以后的工序是最能体现出玉器的精美和温润。剩下来的工序就是打磨、抛光、上腊。也就是老工艺最后的上光,我们现在叫抛光或则叫拉光。

与抛光相对而言的就是打磨,打磨的意思非常简单,用细砂条(油石),来回的修磨那些机器造成的失败点,将雕刻工具造成的痕迹一点一点磨掉,修饰的圆滑,将毛刺和蹦口进行修改、修复,尽可能的将线条修改完美。细砂条一轮一轮换细,非常的消耗时间,最后用水砂纸就水将其磨到位。油石用的是从200-400目开始换三到四次直到后来的1500目以上,甚至更高的目数。有的是用胶陀进行机器打磨,也和上面所述将胶陀不断的增加和变化。打磨完后的工序就是抛光了,抛光是利用抛光粉、剂涂抹在玉器的表面,和打磨一样的工序,用陀进行表面抛磨处理,抛光完毕后,再用凉水冲洗;也有用热水、酸洗的,洗去抛光粉的颜色(这里需要注释一下,抛光粉在原来没有合成的陀头出现时候,抛光粉就是解玉沙,有青色、蓝色、灰色、红色等,后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将这类金刚沙类的解玉沙利用熔接技术,将其熔焊在陀具上,更好的便于加工);打磨一件稍微复杂的东西需要一整天,因为是手工的缘故,所以不会出现象机器高速抛光造成的圆滑面变一个个的小平面的现象,还保证了最终的亚光的效果。所以这里也是比较容易出错误的地方,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最后的工序就是上腊,也叫注腊,就是将雕琢好的玉器用加热方式加之温度80度左右,将白腊均匀的刮削在玉器上,再使其迅速的封干、覆着。这样一件现在玉器的加工就完毕了。无论现在的加工技术多么高深变化,但这几条是必须的路径,我们在鉴定过程中只要掌握了这几条重要的工艺步骤,就不难从中看出破绽。

其中折刀是工艺中最常见的工艺,尤其是折刀,也就是折纹这个类型的工法,是玉器加工中最吃力的工夫,也是玉器加工中最为苦难的地方,这也证明这里的功夫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仿品之所以出不了韵味,就是这里的功夫做的不到位,最容易出现纰漏,其实就是这些加工的工人心态不同而已,一个有韵味的折刀要在古代加工过程中几遍几十遍的加工,甚至可以将上述所有的工艺都要用到,可见这样的加工是如此之细密,而不是我们现在单纯的使用机器潦草而过,即使不是潦草的加工,也做不出来那种人为的细心加工,这也恰恰是机器和人工的区别,说白了,也就是这样的机器是无法做到折刀韵味的,无论是技术多么高超的技师,也无法做到折刀和直刀一个刀路。我们不仿在这些工艺中去探讨一下折刀在玉器加工的重要看点和新老的比较,也是学习玉器的一个不错方法,先看看新工的折刀,

新工

可以从这件玉器的云纹的折刀处,细致看到刀的起刀位置有机器工的明显特征,速度快,而又难掌握,在折刀时候和下一个刀连接处明显看出了停顿和换手的动作,尤其是打洼的时候压刀压的簿,而出现了瑕疵,和下个工序的连接处出现错刀,虽然这样的错刀在明清的玉器的中才有,但是,还是很有区别的,毕竟明清件的玉器没有使用机器,最多也就是压刀时候过于用力,会导致折刀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连接不实,但又是错误的出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粗大明、糙大清的说法,就是在不太关键时候不注意细节的处理,但不影响整体的审美,这和汉代以前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再来比较看看清代的折刀,会更清晰的了解折刀含义的。

清代工

看看这件的折刀处,无论任何一处的折刀都是那样的圆滑,而不和第一图一样,就看折刀处粗糟,而其他地方刀工比较一致,这显然是加工时候留下的弊病,也是在这样细节部分不好掌控,这就是折刀是最好研究工法,一件玉器的最隐秘,最薄弱地方,往往就是最容易出现漏洞地方,这也是鉴定玉器最要注意和观察的地方。

再看下这件明代的折刀,

明代工

这显然和清代的折刀如出一辙,只是在工的方面更加的圆润细腻,每个回刀时候比较注意细节处理,是一件比较好的玉器,这也是典型的明代工法,但是到了明代后期这样的做法就悄然改变了,基本和清代的做法一样,变的更加粗糙。

晚清或民国工

这就是晚期的作品,可以看出折刀明显的接近现代机器工,辨认这样的玉器,也只有去靠长时间的积累经验。由于明代的一些地域的玉器加工方法保留了宋元的风格,所以在加工折刀时候,容易使用重刀折弯,斜刀理纹,这个图就是这种比较传统的加工基础,只是在加工的时候力度掌握还是不太好,明显看到几处斜刀的理纹,但也是这样的特征,才叫我们清楚看到了折刀的费力之处,这个折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不能再叫折刀了。只是从大体的意思上来叫大家讨论下折刀的难点,和加工的重要环节。再看这个清代的折刀,也不是严格的折刀,不如说是几个连接的直刀连接在一起了,这是清末的玉器,可见在这个时期真正的折刀已经很少看见了。

清末工

我们不仿把这种刀叫接刀,折刀的一个变更,具体的原因很明了,就是折刀要做的功夫很深越是刀锋锋利,折刀就越难做到,越是刀锋钝重越容易做到,这如同我们做工程的电线和钢管折湾一样,越是粗的电线越困难,难以掌握美观,但及其容易将其折湾,只是折湾后的造型严重的失态,需要大量功夫整理,而细小的恰恰相反,只是折湾后有变形,再想整理过来就比较困难了,做这样的方法只有2种选择,要么用其他方式代替,要么干脆就一次成型,爱什么模样就什么模样,自己用心做就是,假如有自己动手雕刻玉器的朋友,自然就会明白这样的感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