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元|电影(乡村往事五)
出生于农村的六0后都对电影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结,也是伴随着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农村人少有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也是唯一的视听享受。
每年的夏天,冬天和春节期间村里都包上三场电影,每当听到村里来放电影的消息时,大人小孩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唯恐错过看电影的机会。
春节期间来放电影是最幸福的时刻,大人,小孩们沉浸在过年的快乐中。孩子们更是激动不已早早的搬着凳子和防寒的衣物到露天放影点占最佳位置,穿着过年的新衣服,口袋里有糖果和瓜子,还有崭新的几毛压岁钱更是满满的幸福感。新衣服的布料味,糖果味和崭新的毛毛钱味就是小时候浓浓的年味。
快到天黑的时候,大人们也赶往放影点,拿着各式各样的凳子和衣物,怀着或喜或悲的心情,有匆匆忙忙的,有漫不经心的,大人抱着小孩的,小孩拉着大人的,大人叫小孩声,小孩喊大人声,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责备声,声声入耳,热闹非凡。这景象确也是那时候的一道风景。我们几个机灵点的孩子坐到放影机旁边,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放影师傅,放影师傅也很卖力的操作着放影机,正常放影后,他是有凳子的可以座着,但他双手插腰站在放影机旁边那神态就像一位胜利的将军。
放影开始了,影幕上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画面和序曲是,都激动不已,眼睛里闪现出一种少有的光芒。那个年代放的都是黑白电影的抗战片和解放战争片,正面人物都是浓眉大眼,英雄事迹让人看得心潮彭拜,荡气回肠。反面人物都是贼眉鼠眼,坏事做绝,让人看得恨之入骨,巴不得一棍子打死。
随着剧情的深入,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心情,当时的人们爱憎分明,看到高兴是开怀大笑,看到伤心处暗自流泪。大人小孩都看得会神专注身临其境,入戏入迷间,偶尔飘来一阵男人们的旱烟味和酒味,也听到小儿啼哭和母亲哄拍孩儿声。电影胶片一般有五卷,有时候放影前还有一卷加演片,那是最好不过的,放影大概需要三个小时左右,放到第五卷的时候,由于放影机的发热,胶片似乎有烧焦的塑料味,这就是电影的味道。放影结束了,都还意犹未尽的惺惺离去,期待着明天的电影更加精彩。
看到彩色电影是七十年代末,全新的彩色画面又是一番景象。改革开放后,电影事业突飞猛进,各种内容的影片层出不穷。之后的立体电影,数码电影,3D,4D电影等不断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唯独难以忘怀的还是影片似乎烧焦的电影味。
20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