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桥村出土的这个石“家伙”在枣庄还是第一次出现
近日,薛城区陶庄镇鲁桥村在进行排水管道施工时,意外的在村西薛河上的鲁封桥旁挖出一个石构件。石构件出土以后,鲁桥村及时的通知了薛城区的文物部门。
该石构件高约一米,从造型上看应该是石桥的首石栏,石栏由立柱、柱头、抱鼓、垫块几部分组成,这个石栏的抱鼓及柱头石狮造型都非常精细石柱上的纹饰也特别精美。
以前,每次走过鲁封桥的时候,都只知道它是一座多孔的石梁桥,在这个构件出土以后,可以了解到,当时建造鲁封桥的时候,它是有石栏的,这不单单是一座用于通行过河的桥还是一座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的古建筑。
古时,千山头道观林立,是一座道家的名山,相传“昔有张果老在鲁封桥上倒骑毛驴去千山头清华阁造访道友吕洞宾”至今桥上依然清晰可见毛驴的蹄印。
张玉标指着鲁封桥桥面上的车辙印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出生两个月后就被册封为鲁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寻仙问道,于是有一年来到道教圣地——千山头降香修道。在鲁王封山走到薛河这里时,发现河上没有桥,于是便下令在河上修了一座石桥,桥旁的村子也渐渐变成了鲁封桥村后来简称为鲁桥村。
来源大众论坛
以前说这是朱檀下令修建的,因为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佐证,所以不是十分相信,但是当这个构件出土以后,可信度增加了不少,即使不是朱檀下令修建的,单从这个构件的考究程度来判断,当时修这座桥的投资方应该比较有钱或者这座桥比较重要:
桥梁上的抱鼓石,设置于桥栏的末端,一般依傍于最后一根望柱,其实它就是最末端的一节栏板。它的出现,几无功能可言,完全是为了视觉美观的需要,它是古人在桥梁建筑中追求形式美的具体表现。整根桥栏,因为在末端设置了抱鼓石,从而有了造型上的变化,变得不再单调。
抱鼓石,一般用于大宅门的门口,彰显主家的身份特征,后来也用于牌坊的立柱,用来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时也使得牌坊更为美观。抱鼓石虽然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建筑构件,但它同样得满足建筑功用的需要,象宅门外的抱鼓,鼓面硕大,突兀向前,看上去非常张扬,它是在营造一种威武高大的气氛,将它置于官宦宅第或府衙门口,相当般配,而如果将它放置于桥栏的末端,不管是竖立还是侧放,都会与桥栏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桥上的抱鼓石原本就是桥栏的一节,其厚度与栏石一致,如果采用这种形状,绝对是不牢固不久远的。所以,桥上抱鼓石的形状,更象是牌坊中靠后的那一块抱鼓石侧放,其高度与桥栏相仿,长度以满足安放牢固为前提,视桥栏形式而定。
因为抱鼓石设在桥栏的末端,路人过桥时,最先入眼帘,除了高出于桥栏的望柱头上雕刻,就是这块抱鼓石了,所以,建桥时一定会匠心独运,力求完美。不同的历史年代,其形状和雕刻都有所不同,基本呈现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由简略到精致的演变过程,又因为存在着地域差异、桥型不同、材质优劣乃至匠人水平的高下,形状和雕刻也各有千秋,因此,小小的抱鼓石也变得极具个性了。
抱鼓石依附于桥栏,所以不是每座桥都会有抱鼓石,因为有很多桥原本就无桥栏,就算设有桥栏,也因为桥栏形式的不同,不一定就设有抱鼓石,因此,设有抱鼓石的古桥数量,相对来说,只是少数。在古桥技术专著中,虽然对抱鼓石都会提及,但往往只是在述及桥栏时一句带过,不会花费专门的章节对它进行述说和探讨。
小编在看到这石构件出土的照片以后,阅读了大量古石桥建筑相关的文字,从而得出,能够去建造带有抱鼓石的桥栏杆的投资者,首先是资金非常充裕,找到了有水平的石匠来承建这个石桥,据家在鲁桥村的张玉标描述,桥墩处以前是有避水兽的造型的,只是后来遗失。这样看来,有桥栏、有避水兽,这座桥的建造标准还是比较高的。
再看这刚出土的石构件的造型,庄重古朴,给人一种沉稳厚重之感。望柱上方的石狮雕刻技艺娴熟,表现出一些细节上的精致,石狮脚踩绣球看起来是一只雄狮,估计对面的望柱上应该是一只雌狮。
抱鼓上方的卷草纹,更像是波浪的造型。立柱及抱鼓中都有吉祥图案立柱的图案中包含钱币、祥云、中国结等,抱鼓鼓面的花草图案看似像牡丹的样子,这些图案想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是富贵吉祥之意。
像这样带有抱鼓的桥栏在枣庄境内好像第一次出现,在市中区山阴的通济桥的桥面上我们也看到了已经用做桥面的石栏板,在现存的中陈郝罗锅桥、沧浪渊的水火桥这些单孔的石拱桥现在都看不到石栏了,想必这些古桥在建设之初都应该有桥栏的,但是有没有桥栏是一回事,带不带抱鼓和卷草纹的望柱又是另一回事了。
小编在网上看到了河北献县一座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 年)的石拱桥--
单桥又名“乐善桥”,在它的栏柱上看到了与这个造型风格相似的石狮。
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个石构件是明朝时期的呢?
几百年里,这座桥见证了薛河两岸的变迁,受战争等人为破坏,这座桥的桥栏和装饰物都已经缺失,但是依然坚固的跨在薛河上,为来往的人们过河提供着最便捷的通行方式,期待有一天,能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它俊美的模样。
微游枣庄 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