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抑郁症患者想开点,等同于劝感冒的人别流鼻涕 | 人生答疑馆第61期

欢迎来到「人生答疑馆」栏目。
这里的内容都来自于壹心理app社区用户的分享、体验和创作。
每周一篇「心灵觉醒」,与100万人一起共创。

古诗有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当今社会,许多年长者也常常把年轻人的焦虑和烦恼称为“无病呻吟”。

但最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另外,18~34岁青年才是成年人中最焦虑的群体。

这与人们以为的“年轻人有无限可能,有什么可焦虑的?”、“小孩子能有什么烦心事?”等一系列传统认知截然相反。

这也反映出,少年儿童以及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忽视太久了。

最近几年虽然“抑郁症”的大名已经人尽皆知,但精神疾病常被一些投机取巧的罪犯和哗众取宠的网红们当成免死金牌或流量道具。

所以,大众对精神病的误解还是非常深。

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设立正是为了抵制对心理/精神类疾病的误解,呼吁大家重视心理健康。

本期的人生答疑馆,与你一起了解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心灵的健康。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问题详情)

世界精神卫生日:抑郁频发,该如何识别早期抑郁症?

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青少年抑郁频发,家长、老师应该怎么配合协作、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2、青少年、成年人也好,我们可以怎么尽早察觉自身或身边人早期抑郁症的信号?

抑郁症是心灵感冒,人人都可能患病

疗愈抑郁不能光吃药,还需要改变环境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杨秋玲(阳光) 
国家二级咨询师

作为一名医生/心理咨询师,看到这些数据,加上平时临床及心理咨询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来访者,也让我有机会反思学习,这里,结合自己现实的实践体会,就题主发布的话题,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青少年抑郁频发,家长、老师应该怎么配合协作、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1、首先,青少年、家长、老师都应该了解青少年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其身心成长自然发展过程与特点,以及抑郁频发的成因。(这是一门需要深入学习的应知应会的课程,下面仅概要归纳)

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通常13~19岁),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点,恰好处于身心与人格发育不够稳定,自我独立意识形成,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激剧的时期。会出现身体,心理的快速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变化。

因此,青少年这个时期,自身的身心变化,就会有极大的改变,本身就更需要家长、老师的格外关注。

一旦遭遇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不良变化与内外环境刺激,就更容易引起抑郁情绪/抑郁症的频发。

2、面对抑郁情绪/倾向或者抑郁症的青少年—— 家长及老师共同配合做到如下:

*  首先,当孩子主动跟家长诉说自己情绪、身体不舒服、不想上学等情况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主动陪伴其寻找“不适应/变化”背后的原因;

*  其次,积极主动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请老师协助评估其学习、身体、心理状况;

*  发现孩子异常情绪变化,或异常的行为变化,持续两周以上时间,孩子自己、家长老师协助无明显改善时,一定要陪同孩子去正规医院心理科/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尽早明确诊断,并配合主治医师,做到谨遵医嘱。

*  一旦确诊,家长要做到全然的接纳,依据孩子自身情况,由孩子、家长与学老师共商应对医生给予的方案,比如,需要休学或者服药继续上学等。

*  家长随时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心理情绪变化,以及抑郁前后的变化,叮嘱孩子服药等。

*  家长主动定期/不定期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互通情况。

*  无论是休学在家还是继续上学 ,都要切实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情绪情况,症状表现情况,饮食起居睡眠和学习变化等,做到心中有数。

* 学校里需要对抑郁相关情绪进行科普宣教,学校里的心理老师也需要适时结合青少年身心变化,不仅需要宣教防患于未然,也要对青少年抑郁症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

*  家 - 校联合协作,才能促使青少年成长心理更加健康成长。

3、一旦遇到青少年离家出走,逃学,自伤/自杀等行为,家长/学校老师,需要知道危机事件发生求助方法与途径,比如有辖区危机应激热线电话/社区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学校应激救援中心联系方式等,第一时间寻求专业帮助。

第二,青少年、成年人也好,我们可以怎么尽早察觉自身或身边人早期抑郁症的信号?

1、了解并清楚什么是抑郁情绪/抑郁症?

*  抑郁症,目前临床来看,算是一个常见病,有的也被称为精神心理感冒,既然是感冒,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得抑郁症。

*  所谓抑郁症是一个专业的医学诊断,有专门的诊断标准,由专门制定机构和具有资格的医生才能够做出诊断。

*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  常见表现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容易自责、自卑、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舒服,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

*  抑郁症是自杀率很高的疾病,现在的发病率也是每年在逐渐上升。

*  如果出现以下“三低”症状就要引起警觉,具体三低为:

【1】情绪低落,而且持续两周;

【2】思维迟缓,记忆力、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表现在学习、生活/工作当中有发呆现象,记忆力不好的现象,即思维迟缓;

【3】意识行为减少,不爱说话,不爱动。

2、尽早觉察身边自身或身边人是否有早期抑郁释放的提示信号——

1)了解有否抑郁家族史,有家族里面父母两系有得抑郁症的患者,下一代孩子发生率高很多;

2)从异常表现变化中可以更糟时间觉察到提示讯号。如下身体/心理变化及症状表现出现需要引起注意:

*  厌食或暴饮暴食;

*  睡眠过多或失眠;

*  常因琐事发火冲动,比以往更缺乏耐性;抑郁症往往使人的内心更压抑,也更容易冲动。

*  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抑郁的人,大脑的思考、判断等能力相比正常人会明显下降。

*  丧失对很多事的兴趣,觉得孤独,或许你曾经喜爱和朋友们一起玩,但那些曾经让你兴致勃勃的活动现在却索然无味。

*  感觉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时常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也是抑郁症的潜在表现。

*  时不时感到想死,有自杀的想法/念头冒出来,假如时常出现这种念头,趁抑郁症没严重到失去判断力之前,就一定要警醒自己,积极寻求帮助。

*  惊慌失措或焦虑不安,这种焦虑和平常的不同,它是一种持续的、不能控制的惊恐,通常还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心率过快、大汗淋漓,以及睡眠问题。

*  无法解释的疼痛和不适,抑郁症还可能影响人们的机体,比如表现为头痛、胃痛、颈部和背部疼痛,甚至恶心。

上述情况,出现之一,就提示我们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人士进行交流咨询/帮助判断了。

3、生活事件,比如近期 、近两周或之前,我们是否经历过明显的压力,经济压力、职业迷茫、学业压力,失恋/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冲突,原生家庭/童年创伤,重大生活事件,挫败等触发因素……

❤ 抑郁不可怕,尽早发现是关键,疗愈抑郁重要的是自身积极主动寻求专业帮助,但身边人的陪伴也十分关键,社会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单一的举措并不能疗愈抑郁症,疗愈抑郁症一定是生物-心理-社会多维支持的结果。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带着敏锐的觉察力,关爱自身以及身边的每个人,让大家身心健康,快乐生活!

重视抑郁的征兆,了解抑郁的成因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改进教育理念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漂亮的居居女孩
心理学、医学爱好者

抑郁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是与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和兴趣丧失。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障碍患者,平均每20人就有1人曾患或目前患有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其可能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生物因素

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情绪受到遗传的影响。遗传是青春早期青少年抑郁情绪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解释率为78%-96%,但是环境因素是青春中期青少年抑郁情绪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

2、家庭因素

父母的类型有四种:

1)权威型父母,奉行民主式教育,高标准严要求,奖罚并用,尊重孩子,孩子往往比较自信、独立而富有热情。

2)专制型父母,奉行棍棒式教育,从精神上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让孩子听话。在惩罚中长大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往往比较焦虑。

3)宽容型父母,奉行放手式教育,很少制订规矩,而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考虑孩子是否已具备相应能力。他们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从自己的决定结果中去学习经验,这样能能够体会更深刻。

4)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甚至完全忽视和虐待。他们一般生活压力较大,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管理与抚养孩子,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教育问题导致的。

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教出的孩子通常很自信、独立并且积极热情。这种类型的儿童要比其他类型的儿童幸福很多。

宽容型父母或者忽视型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不够成熟,更容易冲动,依赖性比较强,要求与自己的能力不成正比。

专制型父母教养的儿童,可能存在社会行为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对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来说。

差劲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发展内在与人际应对技能,易感抑郁。

比如说一个孩子早期丧母会导致依恋关系完全破损,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恋母情结。

缺爱的孩子最令人担心的,不是一份感情能否长久,而是担心他们缺乏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

父母的过度控制对于青少年抑郁有直接影响作用。

父母适度的控制是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但,过度的干预控制反而会使孩子丧失自由与自主权,同时产生惧怕、愤怒以及内疚的情绪,而这些情绪无处释放,很有可能积压在心里导致抑郁。

过度控制型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的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比如说,父母强制性让孩子服从自己,打着“我是你爸妈,你必须听话”的旗帜。干涉到他们的社交关系、经济把控、情绪绑架等。

实际上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健康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如果父母一方有抑郁症,这种心理障碍可以代际遗传。孩子生长在这样的激越环境里,难免心情会受到影响。

青少年抑郁大部分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心理咨询里,有家庭疗法,但需要父母跟孩子的配合,但是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陪伴孩子成长。

3、应激事件

例如,父母离异,如果父母离异的时间越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会更大。

如果青少年长期生长在家暴的环境里,难免会对施暴者产生愤怒的情绪,同时对于长大后的婚姻关系里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在青少年的成长里,自己的长辈们突然离世,也会在他们离世后的那段日子里产生抑郁情绪,同时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太大,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各种学习上的负面事件不断积攒,不仅仅会影响到个人学习,也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如果青少年从小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养父养母领养,他们很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同时也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步入青春期,大部分青少年开始注重自己的体态,如果太胖或者太瘦很容易会感到自卑。

青少年谈恋爱可能会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处于失恋中,需要尽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有些青少年可能本身患有抑郁症,在重度抑郁的条件下,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完成学业。

有些青少年躯体疾病糟糕,比如说冠心病、骨折、癫痫等。

当然,学校也专门会有心理健康老师,这也是许多学生求助的办法之一。

我国整体抑郁焦虑水平高说明我国还在高速发展中,而社会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这种发展,努力不掉队,国家发展劲头还很足。

有一个不太成熟的小建议:

全国中小学,教师KPI从班级成绩,改成“学生满意度”,让每学期末,学生填问卷,评选最喜爱的老师。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

接受心理治疗的青少年有多少?有多少青少年愿意接受心理治疗?

学校每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如何?家长和老师对于班级里心理亚健康的孩子们有多少关注度?

如何减轻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学校有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家校合作关系如何?

《柳叶刀—精神病学》里写过一个数据,中国抑郁症患者仅有9.5%曾接受过卫生机构治疗,只有0.5%的患者得到充分治疗。

也就是说,每1000个青少年里,只有100个接受过精神科和心理治疗,其中50个得到了充分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典型征兆有:

一、人际关系上出现问题,如逃避集体、孤僻、总是一个人行动;


二、自卑,往往表现为怕受到伤害,对小事也很敏感、甚至耿耿于怀;


三、出现神经症状,经常性的失眠、头疼、静不下心

四、因恋爱问题或学习成绩大幅波动而经常苦恼、痛苦。

青少年时期抑郁主要分为三类,抑郁情绪,抑郁的行为和重度抑郁症。

1.抑郁情绪指青少年感到消极沉闷低落或者是烦躁的一种心境,是对环境内在刺激的一种。

青少年这种低落和烦躁的情绪会随着环境的变化、父母的关心以及学习压力的减少而缓解。

2.抑郁行为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行为问题引起的孩子的情绪的压抑、悲伤的表现。

比如说青少年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欺负,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差,回到家后可能得不到父母的任何安慰。

又或者有些青少年经常抄作业,这种行为会被老师批评,当家长知道后对孩子只有痛骂,却丝毫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学习哪里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而不是把重心放到抄作业上面,还需要分析孩子产生这种动机背后的情绪。

有的青少年性格比较内向,那么表现出来就是比较退缩的行为,在同学眼里,可能这位同学性格孤僻,不善于社交,甚至有些班里同学会排挤孤立这位同学。

有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不良,社会适应不好,这主要是孩子有抑郁行为或者抑郁情绪长期存在。

3.发展到重度抑郁阶段。

青少年学习能力受阻,可能会出现不愿意去学校,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体重减轻,失眠,噩梦,经常责备自己,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大脑反应迟钝。

感觉到未来非常灰暗,经常有想自杀,或者是采取过自杀的行为。

对于学校、家长、老师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学生体育课锻炼,缺乏锻炼、缺乏劳动,会使体内的神经递质不活跃,或者达不到这个年龄阶段的程度,甚至退化。

人类大脑内主要有三大神经递质系统,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能、多巴胺(dopamine,DA)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系统,它们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2.家长在青少年的成长里承担陪伴者的角色,家长也可以去学习心理学知识,比如说《青少年心理学》。

3.在青少年升学阶段,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离开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同学、同伴,他们感到非常不适应。

4.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对于学校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解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后,学会去帮助孩子去缓解情绪上的问题。

有的父母对孩子是过度批评,也有的是对孩子既没有批评,也没有认可,都会造成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很低,很容易焦虑抑郁。

6.家长可以帮助青少年去完善自己的性格,我们的人格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发育成熟了。

家长需要把孩子当做大人来看,进入青春期后,他们自我意识加强,会在自我独立和无法独立之间造成很大的冲突,不希望父母对待自己像小孩子一样,同时又渴望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7.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可以定期通过量表来评估学生心理状态,同时心理老师可以根据这份量表数据来调整自己的课程进度,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8.学校可以适度减轻学习压力,在家长会上充分调查青少年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并且班主任做到对每一位孩子负责。

对于心理处于亚健康或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及时联系家长,对于这位学生做好针对性心理辅导,也可以联系学校的心理老师,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过去,心理健康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许多抑郁症的青少年并没有得到积极治疗。

青少年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真实情况。

压力前置化,内卷严重,这些也是导致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也是因为网络发达了,信息可以快速传递给每一个人。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家校合作以及家庭教育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更好的教育是适合当下的。

微笑型抑郁症,更隐蔽难发现

维护心理健康,需全方位多部门联合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鲸落韩
上善若水任方圆

在最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虽然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24.6%,而且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

但其实这还只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还有一批隐藏的“微笑型抑郁症”儿童没有被发现,而这批儿童往往是自杀率最高的群体!

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干预!

①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科学育儿意识,重视心理健康发展!

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里,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生成绩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发展。

这是因为家长们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教育理念落后且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造成的。

从家庭这个微观角度来看,提升父母科学育儿意识,引导父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协调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改变青少年抑郁频发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②社区服务: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讲,引导家长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现在的家长严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市场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又鱼龙混杂,缺少科学性和权威性。

通过社区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家长的健康育儿意识,增加心理健康知识。

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社区活动中进行团体探究和探索,有利于各位家长之间的有效学习和沟通。增加社区服务是缓解青少年抑郁的间接措施。

③ 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技能,培养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学校教育相较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要更加系统也更有针对性。

学校老师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学校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协调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这是有效防止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最直接方式。

④ 政策干预: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修通传统与新时代之间存在的冲突。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当下的教育需求以及人才需求。

国家应该颁布适合新时代教育国情的教育方式,革新教育体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就比如当下的“双减”政策就是非常不错的方法,但是国家还需要对心理健康问题上继续做出政策干预,从体制上有效预防心理健康的发生,不要给心理问题发生制作温床。

写在最后

最新的央视新闻报道称:我国抑郁症就诊率不到20%。

患病率高就诊率和治疗率却很低,这与人们对精神疾病了解不足有密切关系。

许多不负责任的媒体,还会故意把「心理变态」和「心理疾病」搞混。

让本身处于病痛折磨的精神病患者,不仅得不到大众的关心和支持,还常被误解为是“闲得慌”、“矫情”、“疯子”、“潜在杀人犯”……

让精神病患者及家人更惧怕就诊,有强烈的病耻感。

“抑郁症是心灵感冒,人人都有可能患病。”

“抑郁、焦虑、双相障碍……不是疯了,他们有正常的自知力,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抑郁症不是矫情,也不是普通的不开心,情绪低落就是症状,就像感冒的人会流鼻涕,没人能够控制自己不流鼻涕,自然也没人可以通过想开点、散散心来自己解决抑郁问题。”

“重度抑郁症不能不吃药,也不能只吃药。改变让人致郁的生活环境、认知习惯和社会关系非常重要。”

……

只有当这些正确的认知越来越被大众熟知,才能帮助到更多抑郁症患者。

- The End -

为你推荐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说:“人们想变得更好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认为自己基本上是好的。”

当相信自己的力量被封印,我们会感到做任何事都有难度,总是害怕做不好、完不成、被嘲笑。

除了心理咨询、阅读心理学书籍,当你突然遇到轻度的心理因惑,感到迷茫时,不妨选择与心探教练进行沟通,心探教练通过1v1支持性的陪伴和倾听,与你壹起探索内心深度的情感需求,帮助你重新唤醒相信自己的力量。

心探教练1v1陪聊,一对一在线对话,为你分享有用的心理学知识或个人经历体验,从这里开启探索自我之路。

↓立即选空闲教练开启陪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