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红色系列】周永珩《103天的鱼水情》

【琴泉·诗歌】周永珩《去北川赶赴春天的约会》(组诗)

文/周永珩

【作者简介】周永珩,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在《诗歌月刊》《星星》《散文诗》等报刊发表过200余篇作品。曾获《光明日报》第一届全国红段子优秀奖,第二届全国温馨感人博文优秀奖,四川省“大爱无疆·感恩感动”征文二等奖。有作品30余次在省市获奖并入选《一起寻找阳光》《回望乡村》等书。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等同志的率领下,开始了战略大转移的长征,他们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过嘉陵江,经阆中、剑阁、梓潼、江油等县,4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中在千佛山一线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对峙了73天,歼敌1万余人,牵制敌军14万多人,确保了“北川峡谷”畅通,掩护了红四方面军主力顺利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渡江北上,为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懋功创造了条件,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红军在北川时也留下一些让人铭记在心的感人故事。

1978年,班主任老师给刚读小学的我们讲述:“1935年红军经过陈家坝乡修整时,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治部主任李天焕在街上看见一户普通人家的门框上,贴着一幅春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横批是“勤俭持家”,纸色虽褪,但字迹完好无损。李天焕见门户半开,连喊几声没人答应,就轻轻推门进去。只见室内墙壁陈设虽然陈旧,但比较整洁,来到后院,见猪圈、鸡笼以及农具摆放井然有序。李天焕想:可能是主人一家对新来乍到的红军不十分了解,因害怕惹事而躲了起来。走出大门,李天焕将门扣了起来。正在这时,他看见宣传队的同志在附近张贴布告,便顺手从日记本中撕下一页,写上:“此户不准骚扰!李天焕。”借着宣传队员手中的浆糊贴在大门上。红军在陈家坝乡驻扎三个月,很多红军官兵就睡在路边和街上,都没有红军官兵走进这家大门。”

1981年,我在漩坪公社小学读书,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王伯厚到校园讲革命传统故事:“1935年红军清明节过后没有几天,红军要上山去攻打千佛山,村里和附近漩坪街上所有的人都因此前听到国民党的错误宣传而逃到深山里去了,当时我正在出麻疹,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之后,有一个红军女兵照顾了我很多天,还给我喂药、喂饭吃、用毛巾帕敷脸,最后麻疹就好了。好了后,我就喊了200多个群众回家搞生产,积极为红军筹粮,有次我和支前连背粮到千佛山阵地,正赶上红军在吃饭,红军给我端了一碗杂粮熬的稀糊糊,我去瞧旁边红军官兵的碗里,全是清水煮的野菜,那时候,红军宁愿战士饿肚子,也不能亏待群众。在气候恶劣的深山密林和千佛山高山上,红军官兵忍饥挨饿,靠采摘灰灰菜、鹿儿韭、蕨苔和野果充饥,他们披蓑衣,穿草鞋,克服饮水困难,忍受疾病的折磨,使千佛山全线阵地固若金汤,当时我的眼流子就流出来了。回到漩坪乡苏维埃,我就号召群众向红军捐送粮、菜和肉,群众纷纷捐出家中的口粮、水腌菜、鲜菜、小家禽、牛羊,有的妇女将自己坐月子食用的醪糟也捐了出来。红军对群众捐献的食物,折价付款,但民间存粮有限,很快告罄。适值小春初熟,苏维埃遂组织群众剥碗豆、胡豆以救急,所打粮食,全部送交红军。”

王伯厚深情回忆当年千佛山战斗打响后群众便竭尽全力拼死支援红军,主动靠近红军帮助筹粮运粮、修路架桥,男女青年纷纷踊跃参军。王伯厚说:“红军在千佛山打仗时,好吃的先给支前的群众,随后是普通战士,最后才是党员。打仗时红军掌握的物资很少,没法与国民党部队相比,但红军能一步步走向强大,靠的就是群众。谁对群众好,群众就支持谁。后来红军撤离前,群众日夜为红军打草鞋、炒干粮,红军走时,依依惜别,送了一程又一程。”

1986年,我读初中时,一个同学摆过的“龙门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1935年端午节前后,红军要走他祖婆家的羌寨过境,那阵子,村民们都被国民党的部队和土匪烂兵整怕了,听说红军要来,羌寨的群众都躲进大山。第三天一大早,他祖婆的两个女儿两天没有吃的,饿得直叫,他祖婆心一横就回家找吃的。却惊奇地发现,红军没有拿走任何东西,红军看到他祖婆就大声喊话:“大嫂,你不要怕,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侵犯老百姓的。”并给她讲些道理,他祖婆听红军讲话轻言细语,待人和和气气的,便放了心。红军看她不怕了,又问她:“那些人为哪样要跑?”他祖婆说:“怕‘烂兵’来整人害人呀。”红军知道发生了误会,红军一面向山上喊话,一面顾不得劳累,把队伍开到庄稼里,只留下烧火煮饭的炊事员和站岗放哨的战士,其余的便把枪一架,背包一放,下地挖玉米窝去了。

红军不愧是穷人的军队,玉米窝挖得像墨线弹的一样直,又快又好。躲在山上的村民都伸出头来看,越看越不明白,谁也不知道来的是什么队伍,天下还有这样好的兵?几个胆子大点的就从坡上走了回来。他们你问我,我问你,互相谈论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看见有两个兵正在寨子的墙上写标语,问识字的才知道,标语上写的是:“打倒土豪分田地,穷人不还富人钱。”“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大家觉得这话说到自己的心坎上了。几个红军战士还争先恐后给他祖婆家挑水、劈柴、担粪水浇菜,这一切,使他祖婆全家人深深感到:这些兵与过去看到国民党兵、土匪兵的大不相同,他祖婆听说红军要在寨子里住几天才走,便无论如何要战士们搬进她家来住。他祖婆之所以让红军住进来,有两种想法:一想听听红军讲些世面上从没听到过的新鲜事,二是由于他祖婆没有儿子,想借此机会认一个干儿子。红军战士们了解到他祖婆的心事后,都相争着给他祖婆当干儿子,他祖婆得红军战士做干儿子,高兴极了。为了表达对红军亲人的一点心意,她就去把邻居几个妇女组织起来,给战士们洗衣服,补裤子,做鞋子。

几天后当他祖婆和寨子里的群众送别红军回家时,发现灶台上的饭碗里有红军留下的2块银元、12个铜元,他祖婆感动得直掉眼泪,连忙找来一块红布把银元、铜元小心包好放入墙缝。

1991年,我在白坭乡路边偶遇王姓老大爷,当时王大爷有70来岁了。他说红军过北川时,有几位骑着马的红军到了王大爷的家门口,下马后坐在坪子上谈话,王大爷的父亲看到后就迎进家中休息喝水。有三位红军战士牵着马走出坪子到两边的树桩上拴了,另一位红军战士则牵着一匹枣红马在院坝上叮叮当当的敲着更换马蹄铁,换好后在院坝里转来转去没有找到适合的地方拴马。王大爷那时才10多岁,也帮着找拴马的地方,王大爷看到地上有一位红军战士刚换下来的马蹄铁,觉得正好可以用来拴马,于是捡起来就往房屋上找地方钉。那位红军战士看见后急了,连忙说:“这不行,这不行。”可王大爷那时是个犟脾气,执意要钉,于是就拿起锤子在房屋左边柱子上“啪啪啪”几声敲上了,钉好后用手掰了一下,很牢实,就笑着对那位红军战士说:“你看,在这里拴马是不会滑脱的!”那位红军战士用手抓了抓脑壳,不大情愿地过来,一边说:“小兄弟,这不好吧,不要把你家的房屋柱子钉坏了。”王大爷笑了笑说:“我家的房屋柱子结实得很嘞,钉个马掌算哪样?”就这样,那位红军就把战马缰绳捆在了柱子的马蹄铁上。

哪知后来几位骑马的红军从屋子里走出来时,一位中年红军看见了紧皱着眉头,很生气的样子,向哪位红军战士发火了:“你怎么能把马絟到老乡的房屋柱子上,我们更应该爱护群众的一瓦一木,还不快扯了!”那位钉马掌的红军战士一听,急哭了,连忙对王大爷和王大爷的父亲赔不是。爷爷看他受了委屈也不申辩,更加敬重红军,赶忙说:“是我自己钉的,我喊他拴的,不要怪他。”那位红军战士解下缰绳就要拔马蹄铁,王大爷急忙去拦着说:“我自家的房子我自己钉,不是这位红军兄弟的错,你们冤枉好人了,他刚才还制止我钉马蹄铁呢。”中年红军听了这句话,看王大爷一脸真诚的样子,口气就缓和下来了,以教导的口吻对那位红军战士说:“听听,这就是群众对我们的关爱和理解,我们应该随时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我们的百姓,再怎么说我们也不能把马絟在在老百姓的房屋柱子上啊。既然老乡为你说情,暂时不处分你,罚你帮老乡把这个院坝打扫干净。”

《红色羌山》书上记录:墩上乡支前模范连长苟玉书带领80名青壮年组成的支前队专为千佛山运送粮食和物资,从墩上乡至千佛山前线,每天一个来回,行程50多公里,在千佛山战役期间,天天如此。通往前线均系羊肠小道,途中处处悬崖陡坡,深涧密林,负重行走,异常艰难。遇有川军火力阻挠,还须绕道而行。漩坪乡游击队长邓国钧带领上百人的运输队起早摸黑坚持为红军运送给养物资70多天。红军在北川期间,北川人民共支援红军粮食600余万斤,腊肉约20万斤,猪8000余头,羊2万余只,牛1000余头;缝制和支援衣被6万余件,编织草鞋28万双。组织北川群众从江油等地转运粮食约60万斤,县内设置的红军接待站为红军炒制油米、炒面等干粮30余万斤。1500多人参加红军,32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上万名妇女、儿童为红军缝衣制鞋、站岗放哨,仅有4万多人的山区小县为8万红军和2万红军家属提供了给养保障,解放后北川有名有姓被追认为红军烈士的就有1099人。

虽然已经过去80年了,记录下记忆里的这几个红军故事,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之情,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虽然只在北川生活、战斗了103天。但红军严密的纪律性、英勇顽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保护劳苦大众的生命财产的行为使群众都极为拥戴红军,充分证明了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群众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正是有了这种群众路线的精神,加上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革命信念,弥补了红军武器装备的落后、物质、人员的匮乏,才锻造出了如此伟大的红军、伟大的战士,这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根源。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