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三国志》第 271 篇文章
今天来讲 王基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在王基少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王豹就已去世,王基便与叔父王翁一起生活,王翁将王基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悉心抚养,王基也将叔父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百般孝顺。王基少年有成,17岁的时候就担任家乡东莱郡的府吏,但是做了一阵子后,王基觉得这不是自己所要的生活,于是便辞职了。在曹丕执政年间,王基被任命为郎中。在当时,王基可是各方抢夺的人才呢,首先是青州刺史王凌特意上表推荐王基出任别驾,后来,朝廷征召王基为秘书郎,但是王凌舍不得,请求把他召回。司徒王朗觉得王基是个人才,要求征召他,王凌却鬼迷心窍,贪图王基的才能而赖着不放人,王朗话不多说,直接弹劾王凌。后来,司马懿征召王基,但是他还没到任,在路上的时候就又被提拔为中书侍郎。魏明帝曹叡在任期间,大兴土木修建工事,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王基由此上书说:我听说古人曾把百姓比作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身居高位的天子要随时引以为戒啊。如果百姓安乐,那么一切事情都好办。如果他们生活艰苦,那么他们就会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先王居住的地方,都很简朴,就是为了爱惜民力,防止祸乱发生。从前有个颜渊,有一次他看到了东野子驾御马匹,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东野子还是驱赶不已,因此颜渊断定他将会失败。如今劳役繁重,男女分离,人们怨声载道,还望陛下深思。明帝去世后,少帝曹芳即位,曹爽掌权,奏请王基担任从事中郎,后来出任安丰太守。在任上,王基办事严谨,防备森严,以至于东吴一直不敢来进犯。有一次,孙权在建业集结大军,扬言要进攻扬州。扬州刺史诸葛诞便与王基一起商量此事,王基说:以前那个孙十万就一直进攻合肥,再之后全琮进攻过庐江,朱然进犯襄阳,可最终他们都失败了。如今东吴的陆逊等老将已经凋零,孙权年纪也大了,内部没有能人,军中也缺乏像余襄子一样的军师。孙权若是亲自出击,恐怕内部就会生乱,各种矛盾也会一齐爆发出来,而孙权若是派其他人领兵,对于孙权来讲,手底下的老人差不多死光了,新人又不信任。孙权不是傻子,他肯定也会想到这些,因此,他不过是借此机会安排亲信,以攻为守而已,不会来进犯的,放心吧。一切正如王基所料,孙权果然没有领兵出击,在这期间,曹魏内部由曹爽专权,社会风气也与日下滑。虽说曹爽重新征召了王基,但王基却是一个明白人,写了《时要论》来讥讽时事。再后来,王基因病被唤回朝廷,在249年高平陵之变后,王基被按例免官。250年,王基复出,担任尚书,不久之后出任荆州刺史,加扬烈将军,跟着王昶一起讨伐东吴。王基率领一军在夷陵袭击步协,步协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王基便假装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样子,其实暗地里早已分兵袭取雄父粮仓,缴获了粮食三十余万斛,还抓住了吴国的安北将军谭正。战后,王基因功被赐关内侯爵。与此同时,王基上表劝王昶将江夏作为首脑之地,王昶采纳,从此,吴军再也不敢轻言渡江了。另一方面,王基申明礼仪制度,整顿军队秩序,恢复学校教学,南方士人对此无不称赞。有一次,朝廷正准备大举攻吴,便下诏让王基谈谈进攻的看法,王基说:如果出兵我没有取得胜利,那么不仅威风丧尽,还劳民伤财,因此出兵必须要准备充分才行。总之啊,这是一场持久战,现在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而后,王基就当时的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朝廷也深以为意,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252年,司马师接替了父亲司马懿的权力大棒,王基趁此上书劝诫说:天下很大,政事很杂,您要保证自己心地的纯净,如此,远近就会臣服,另外,许允、傅嘏、袁侃、崔赞等都是正直之士,有端直的品质,没有流变的坏心,您可以任用他们。司马师采纳了他的意见,随后,王基与州泰(非周泰)、邓艾、石苞分别主管州郡事务。254年,司马师废了曹芳,立了曹髦,王基也进封为常乐亭侯。255年,淮南第二叛,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朝廷任王基为行监军、假节,统领许昌军队。不久之后,王基正好与司马师的军队在许昌会合。司马师在见到王基后,问道:您觉得毌丘俭他们会怎样呢?王基说道:淮南叛变,不是当地人作乱,而是受到了毌丘俭的威胁,所以,等到我们大军压境的时候,他们必然土崩瓦解,毌丘俭、文钦不久之后人头就要落地了。于是,司马师让王基打前锋,当时很多人认为毌丘俭、文钦勇猛无敌,很难打赢他们,因此朝廷下诏王基停止前进,准备打持久战。王基冷笑一声,说道:毌丘俭等人完全可以长驱直入,但现在仍旧不进军,说明他们已经露出了诈伪的马脚,他们并没有得到多少民心,我们此时抓紧行军,王师所到之处,百姓们也会欢迎。如果我们停止不前,反而还修筑高垒,无异于显示我们的怯懦,这决不是用兵的道理。如果他们抢劫民众,将士兵的家属都抓起来,那么我们就更加不得民心了,百姓们会觉得我们见死不救,可能那时就真的倒向了贼人。总之,我认为,我们还是抓紧进军比较好。司马师不理会王基,准备等到各路军马到齐后再出兵,王基因此又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敌人得城,敌人就得利。我得城,我就得利,这才叫争城,啥也别说了,全军出击,进军南顿城。说罢,王基挥军占据了南顿,毌丘俭等从项地发兵也想争夺南顿,却比王基慢了半拍,只好中途返回项城。最终,淮南第二叛很快就被平定下去,朝廷没有治他“将在外”的罪,他反而因功任镇南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晋封安乐乡侯。就在此时,王基上书,请求分自己的封邑二百户给叔父王翁的儿子王乔,并求赐王乔关内侯,用来报答王翁的养育之恩,朝廷准了。257年,诸葛诞在寿春发动了淮南第三叛,王基以豫州刺史的身份行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豫州军事。当时大军在项地,认为淮南军精良,于是让王基驻军修垒,王基还是那副论调,反复上书请求讨伐。此时,东吴派朱异前来救援诸葛诞,驻军安城,王基接到诏命,让他率军转移到北山。王基连连摇头,对手下的将领说:如今城垒已经很坚固了,兵马也都聚集在此,只须精修守备,等待敌人就是,如果再移兵他处,恐怕会使军马处于涣散的状态,届时,恐怕是没有人能收拾这个局面了。后来,王基又上书说:如今我们与敌人对峙,应当岿然不动,如果转换地方,就会人心动摇,但是,在打仗的时候,人心是不能动摇的,这是统领军队的基本要领。同时,大将军司马昭屯兵丘头,敌人昼夜攻打,王基据城死守,最终等到敌人疲惫的时候,突然反击,大破淮南军。258年,寿春城破,司马昭立即写信给王基,说:当初议论要求移兵的人很多,我也听信了他们的言论。将军您深谋远虑,意志坚定,奋力顶住众将压力,以至上违诏命,但是最终,您战胜了敌人,古人所叙述的战事,也没有超过这次战事的。叛乱刚平定,司马昭就想率领孤军深入,招迎唐咨子弟,乘此机会可以造成颠覆东吴的局势。王基劝诫道:以前诸葛恪趁着东兴之战的胜利,调动江左的兵力,包围新城,最终死伤过半,失败而回。姜维借着洮上胜利之势,轻兵深入,军粮供应不上,结果在上络几乎全军覆没。大军胜利之后,就容易轻敌,而今敌人刚刚吃了败仗,内患又没平息,他们必定戒备森严。再说,打了这么年打,大家归家心切,如今我们俘获十万降兵,又杀了诸葛诞这个罪人,这是自汉末以来,前所未有的战绩。当初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自以为自己获得的已经够多的了,因此没有追剿,只是因为怕受了挫折后前功尽弃。因此次战功,朝廷任王基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晋封东武侯,这一次,王基上书辞让,把功劳给了参谋和辅佐的下属,于是,王基身边的长史、司马等七人都得以封侯。同年,王基的母亲去世,朝廷为了不让王基伤心,最重要的是,王基暂时还不能回去守丧,于是下诏对丧事保密,把王基的父亲王豹的遗骨迁到洛阳与王基的母亲合葬,追赠王豹为北海太守。260年,曹奂即位,王基增加食邑千户,加上以前的一共五千七百户。261年,王基去世,享年72岁,朝廷追赠司空,谥号景侯。
如果觉得OK,记得点个“在看”哦!
如果喜欢,欢迎帮忙推荐哦
《真·三国志》共420+篇,预计2020年3月更完,随后更【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