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
2017年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40集历史正剧《于成龙》作为开年大戏,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作为一部历史正剧,逆袭央视收视第一宝座,颇为罕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康熙口中的“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着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于成龙像
在满清执政的体制下,一个汉族官员,尤其是一个不请不送不收礼的清官,三次获得“卓异”(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美誉,无疑是个奇迹。
于成龙的妻子打扫家中三个卓异牌匾
第一次广西罗城知县
为官三年治乱有方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是44岁的山西永宁来堡村前朝副榜贡生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接受清政府的掣签选任,到遥远的广西罗城当了县令。此前,两任知县一死一逃。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六户居民,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无奈,他寄居于关帝庙中。可是,跟随他的五个仆从有一个受瘴疠之气而死,另外两个因害怕而逃回家乡,面对如此困境,于成龙却以坚强的意志,带病理事,坚定地迈开他为官生涯的第一步。
于成龙经过调研和深思熟虑,陆续推出了他的施政方针:首先在城乡建立保甲,严惩缉获案犯,大张声势地“严禁盗贼”,形成一定的阵势。境内初步安定后,他又组织乡民练兵,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决心,准备讨伐经常扰害的“柳城西乡贼”。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贼首投案自首,放还了掠走的男女老少。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县的盗贼再也不敢越境犯案。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
就这样,于成龙在罗城为官才刚三年,就使罗城摆脱了混乱局面,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于成龙的突出业绩受到两广总督金光祖的重视,罗城县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模范。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的“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
第二次
湖广黄州府同知
探明盗情治盗严准
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无人耕种的原因是,流民归附入县开垦荒地后,害怕原主索回。为此,他出台了严格的规定:“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即以现在耕种为准,谁开垦谁所有。同时,他要求各县注意为新入县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并强调三年后起科。本来奖励垦荒是清初的基本国策,但是于成龙实行的“禁止原主认业”比清廷明确规定早了15年,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政绩显著。清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知府的副手)。
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猖獗,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龙上任之后,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他经常是微服私访,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搜集到的盗贼名单,这样他对当地盗贼的活动规律了如指掌,因此一抓一个准,“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盗贼抓获后,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不仅平定了盗匪,而且让可以挽救的盗贼口服心服,因此治盗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地方治安状况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于成龙积极解决了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被百姓呼为“于青天”。由于在黄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绩,于又深为湖广巡抚张朝珍器重,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被调主持武昌府政务,并擢武昌知府。
第三次
福建按察使
克坚攻难清正廉洁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相当于省检察长)。上任伊始,他就做了一件为民称颂的好事。当时,清廷为对付台湾郑氏的抗清势力,实行了“海禁”政策。当地官员不顾连年兵祸,民不聊生,动辄以“通海”罪名兴起大狱,使许多沿海渔民遭难,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冤狱。于成龙在审阅案卷时,发现每案被拟极刑的就达数十人或上百人之多,其中甚至殃及妇孺。面对无辜生命,他不怕得罪皇亲国戚坚决主张重审,他对劝阻的人说:“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从事!”在他的力争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获释,贫困的他还发给路费。重审“通海”案,影响巨大,百姓齐称赞,于成龙第三次被举“卓异”,并升任省布政使(相当于省长)。福建巡抚吴光祚还专疏向朝廷举荐,称于成龙为“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天,康熙帝“特简”于成龙为京畿直隶巡抚,他在赈灾反腐上又是大有作为。翌年春,康熙帝又亲自召见于成龙,当面褒赞他为“天下廉吏第一”,并“制诗一章”表赐白银、御马以“嘉其廉能”,于成龙的清正廉洁得到了认可,一时名满天下。而后,于成龙很快又出任为总制两江总督,解决了火耗银的顽疾。于成龙一路走来,哪里有困难他就在那里出现,克坚攻难,屡有建树,成为历代为官者的楷模。
康熙召见于成龙
天下第一廉吏
在南书房,康熙对于成龙说:“十几年来,一直有人在我耳边提起你。朕一直在想,这个于青菜究竟长得什么样?”
康熙亲切地称呼于成龙为“于青菜”,赞许他3次被举为“卓异”,乃今时天下清官第一,难能可贵。
“朕听陈廷敬说你今年六十有五。你足足大了朕三十七岁。随朕过来。”康熙亲热地握着于成龙的手,拉着他坐下。
“你们先出去吧,朕和于大人好好聊聊。”
“你竟将一个反复无常的匪首成功地招抚过来。你曾经单身闯荡东山匪巢。于成龙你胆子真大,竟然打着康亲王的旗号,假扮了一万清兵,成功地给黄州城解围。”
于成龙对答:“为臣只是仰仗皇上的威力,并无其他本事。”
康熙说:“爱卿啊,你就把这南书房当成你的家。朕知道,你秉公执法,连自己的小舅子都依法处决了。朕听了之后甚为感动啊。”
于成龙说:“皇上,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邢家良之错,虽错在自身,但究其根本,错在臣教化不力,未能让其节制贪欲,领其行走正道。”
康熙感叹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社稷无俭必败,而国家无俭则必亡啊。于青菜,这个雅号,从广西一直叫到直隶,从一个七品县令叫到了二品巡抚。官居二品,你于成龙还叫于青菜,朕感触很深啊。”
“皇上,司马光有句话说得好,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为臣出身贫寒,为臣不敢贪图奢靡,更不敢置百姓而不顾。”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臣谨记皇上教诲。”于成龙作揖。
康熙说:“朕说过了今天不拘礼节,快坐。”
康熙拿起桌上的《晋书》,说:“苏水晋文里说得好啊,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商汤周武这些开国明君,他们懂得抵制自己的欲望,懂得以苦为师的道理。”
于成龙灵机一动说:“魏征曾向太宗皇帝进言: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唐太宗深知此道理,他想到亡国之君的教训,放弃了修建宫殿的想法。节俭乃治国之本,奢侈乃亡国之因哪。”
康熙皇帝踱着方步,感言:“朕对照先贤检身省心,常恐不及。朕不敢与大禹文王等帝君相比,但朕兢兢业业,心存节俭,为的就是合乎天道,爱惜民生。”
于成龙听到这番深刻的治国理政道理,立即跪在地上,说:“皇上以身作则,躬行节俭,并告诫天下百官谨记,俭可养廉,廉必清政,政通人和乃民心所向之理,微臣亲聆教诲,没齿难亡。”
康熙皇帝快步走上前,扶起于成龙,高兴地说:“爱卿啊,你乃是朕的知己啊。”
于青菜
他的外号叫“于青菜”。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外号?据说是因为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据历史记载,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来以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个中奥妙倒是不难猜测。因为他出任两江总督以后,南京地方官怕是不能穿绫罗绸缎了,都要改穿布衣了。果然,他出任两江总督后,总督衙门的官吏受到了严格约束。他的仆人无钱为他买茶叶,每日采集衙后的槐树叶来当茶叶,结果连槐树都给采秃了。
这人就是于成龙,于成龙廉洁的事不胜枚举。我们还是先从吃这一件事,看看他的廉洁吧。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由江防调任福建按察使时,乘船前往福建。快要开船了,于成龙让手下人买了好几担萝卜。送行的人都感到诧异,问他:“你买这么多不值钱的萝卜干什么!”于成龙答道:“我路上供食,就全靠这些萝卜了。”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同僚们清点他的遗物,发现床头有一个方形的旧竹筐,这是他唯一的家具。大家打开竹筐盖,发现筐里面只有:粗丝袍一件、靴子一双、腰带一根;另外,瓦缸中盛有几斗米;还有几罐盐豉———这就是于成龙的全部遗产。
于成龙做两江总督后,官僚、巨商都改穿了布衣;高门大户,将大门楼改筑成小门楼;少数恶霸都避居他乡。但不少人是慑于于成龙的威势,表面上表现出改邪归正的样子,背地里却极力造谣诽谤他。由于众口铄金,连一向对于成龙颇为信任的康熙皇帝,也听得起了疑心。于是,康熙暗中派人去调查,得知实情后感动得流泪,他拿出宝剑斩断桌子说:“如再有人说于成龙是贪官,这就是他的下场。”
逝世
于成龙去世前一天夜晚,于成龙秉笔直书:“但凡富裕的地方,去火耗意味着让那些既得利益者失去他们应有的利益。”
第二天,周瑞和搀着于成龙迈入大堂:“周先生,我今天有点累。你帮我把文案读一下。”
周瑞和坐在台下,宣布《严禁火耗谕》:“身为百姓父母官,下念百姓困苦,决不可肆意加重百姓负担。望各位同僚切记切记。”
坐在椅上的于成龙仿佛睡着。周瑞和发现于成龙没有声响,走近一看,于成龙已经坐化。
夜里,周瑞和坐在码头上,把瓦罐里的家乡土一点点地撒在河里。“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太极殿上,康熙皇帝悲痛地走到宝座旁,含着泪说:“朕的股肱之臣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于成龙累死在他的任上,朕痛心不已呀。23年的为官之道,值得诸位爱卿借鉴。国家澄叙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当优加异数,以示褒扬。于成龙,操守端严,苦节克贞,朝野惟尔,鞠躬尽瘁,真一芥之弗取,越数官而弥坚。奄忽云亡,能无悯焉。萧然官舍,竟担石之无存。清风未远,长存表德之思。宠恤重颁,丕著旌贤之典;尔灵不昧,其克歆承。成龙爱卿,居官清正,实乃天下廉吏第一。”大殿百官都默默流泪。
秦晋大地,于成龙的家人给他烧纸。他的妻子邢家媛已老迈不已。他的丈人邢济堂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掍,给女婿上坟:“我跪的不是我的女婿,是一代廉吏于成龙。”
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宣布实行“耗羡归公”。有人提出先在山西试行,然后再在全国推行。雍正皇帝断然否决:“天下事惟有可行与不可行两端耳,如以为可行,则可通之于天下;如以为不可行,则亦不当试之于山西。”自此,全国各省相继实行“耗羡归公”。 这一改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腐败产生积极的作用,开启了弊革风清的一个时代。同时,也了却了于成龙一生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