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倪熊 庐山中四路283号:老别墅故事之哥特式教堂
图文/ 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庐山中四路上咋一眼看到老别墅中的283号,很诧异,很惊喜,觉得这是个与众不同,是个另类异数。在这山谷深处的这栋建筑,是垒石堆砌而成;纵深应该很长,我们是在侧面见到;群山拱卫,门前溪流潺潺,左右乃至后面均是苍松掩映,色调质朴,而又历史沧桑。
我在流连忘返俯仰之际恍惚电影《哈利·波特》片中场景,梦幻童话一般。不禁自言自语嘀咕:这恐怕不是别墅,应该是座教堂吧。一位长者在旁边接话,说,你说得不错,这就不是别墅,这在民国时代就是一座教堂,蒋介石宋美龄他们经常来这做礼拜的。解放后改作过舞厅,几次庐山会议开始的时候还一片和睦,中央领导人开会间歇活动活动的场所。现在又改回教堂原貌的。
这是100多年前由安徽省安庆美国圣公会于1910年兴建的美国基督教堂。教堂建筑面积差不多有400平米,是早期基督教堂建筑的三种规范格局之一,整体建筑以哥特式建筑为底蕴,以青石板铺瓦,充分发挥了石构建筑的力度与雄浑之美。里面铺设地板,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户,已经体现浓厚的基督教色彩。这座教堂虽历经百年依旧不改,的确让人感到当初造房之类肯定是百年大计的用心,这是目前庐山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我们通常所说的圣公会,其实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安立甘宗,它与信义宗、归正宗合称新教三大流派,传统上被认为起源于在6世纪末到英国的第一位坎特伯里大主教──圣奥古斯丁,也是圣公会的精神领袖。这一宗在英格兰为国教,也称英国国教会。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其它地方及其它国家的圣公会均非国教,组织上也不从属于英国国教会。十七世纪时安立甘宗开始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等前英殖民地创立教会。从十八世纪起,由一批圣公宗传教士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建立圣公教会。
原则上说起来圣公会教会是一个普世的教会团体,各地分区自治(分布于英国、澳洲、非洲及北美),同时又尊崇坎特布里的总主教,但总主教对其他地区之圣公会却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1835年,美国圣公会传入中国,以后英国和加拿大教会亦陆续在华建立教会。美国圣公会,又称“遵循天主教的新教派别”,1835年决定传教中国, 1894年美国圣公会委派中国传教士黄朗斋由通商口岸芜湖来安徽省城安庆传教,设立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1900年美籍传教士林汝学筹建安庆圣公会,1912年民国建立,美国圣公会并入中华圣公会。
安庆,是长江流域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铁血城市,还是清末、民国时期安徽、江西两省实际的政治中心、宗教中心及教育中心。1910年皖赣教区设立后,美国圣公会在安徽、江西两省得到迅速扩张。圣公会的入世精神,从民国安庆,到当代多伦多,都是一致的,并没有一般宗教的故弄玄虚,更接近于中国的儒家。所以,在它传教的辐射区域,一般建的多是教堂医院学校。清光绪十二年亦即公元1886年,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走进了庐山,仅用200两银子就买下了牯岭一大片土地99年的使用权。随后,一幢幢风格各异的石头房子便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到1927年,山上已经矗起了560幢别墅,分属于英、美、法、俄等15个国家,让寂寞千年的庐山一下子热闹喧哗起来。
我们的一个邂逅偶遇,所看到这栋教堂建筑,就是那个风云岁月中一个因缘际会。
在过去,基督教的教堂建筑比较规范,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为典型,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再一种就是哥特式,庐山中四路的283号教堂就是属于这种风格。
哥特式建筑最早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2-15世纪,当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渐渐地发达起来,城市内还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之后,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再者,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哥特本是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把“哥特”赠给了中世纪建筑,想以此来贬斥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历史有时就是这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谁也没预料到,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整个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唯有建筑将艺术的辉煌撒播于欧洲的四面八方。
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褒贬失去了意义,“哥特”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在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 ”。而且最有影响的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这当然是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有关的。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基督教文化不仅是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是中世纪权力的象征。与此同时,它也与当时较为发达的技术水平有关,哥特式建筑文化一下子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因此,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也就内在地决定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尖塔高耸。千万别忽略了这点:它直接反映的就是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和建筑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所以外观基本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也为教堂带来了新奇的格局。教堂的平面为拉丁十字形,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
但是新教的教堂,各派教会亦有差异。总体来说,教堂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有的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和圣坛。现在更其如此,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各种各样新奇灵怪也是层出不穷见怪不怪。
因此,我们所处,已然不再是个功能性的建筑,意思都有,也还在,但是它不再是个严格意义的教堂,而只是一个历史的遗存,是个开放的历史建筑空间,在庐山的老别墅群里还是相当的扎眼出挑。但是,也像那个老者后来又跟我说的一样:就庐山景色旖旎四处散落的这些形式各样风格多变令人心动的别墅而言,过去看看还行,现在看,只能当历史看看,就不会再觉得房子本身有多少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心旌神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