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大地丰碑(15)乡村振兴第一笔|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4)生态宜居美家园|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五、乡村振兴第一笔
文/邹开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咱们三台农村,最扯眼球的是基础设施的变化。
我亲身体验了,脚下走的路,无论作为主干道的县级路、还是作为主骨架的镇乡路、或者作为支线进湾入户的村社路、方便下地耕种的作业路,就像一个个大小不等,彼此交汇、相连的“人”字,分布于2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些“人”字形成的网络,像血管一样,延伸到哪里,就把充足的营养输送到哪里。
我还发现,这一条条道路,如一根根琴弦。往来于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犹如跳动的音符,正在弹奏出气势磅礴的《乡村振兴交响乐》。
我看到了,渠道通畅,塘堰水满。经过整理的土地,像容颜枯槁的老太,一下子变成了丰满、滋润、水灵的大姑娘,正在焕发着青春与活力。
中国有句古话,“人勤地不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地,已不仅仅是只能“春种秋收”,曾经被嫌弃的地;种地的人,已不是只知“汗滴禾下土”的“大老粗”。
我还看到了,有文化、有远见卓识的智慧型劳动者,正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乡村振兴”的锦绣文章!
开花裂垛的土坯房,已没了踪影。一座座新楼,成了希望田野上的最美亮点。
在这些日子里,我结识了一批下派挂职的第一书记、副书记、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共产党员及新乡贤。这是一支由本土精英组成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是他们,胸怀乡村振兴大目标,抱成一团,捏成一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破解了乡村凋敝的困局;
是他们,始终如一地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引领目标;
是他们,结合乡村实际,着眼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乡土文化系统的构建、生活形态的营造以及乡村中人的价值实现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乡村振兴的综合战略系统;
为顺应乡村振兴的形势需要,办起了“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民讲习所”,以农民夜校的形式,将农村“三变”和乡村振兴的内容,编成深入浅出的故事,下村去摆给大家听。
我看到了,绿色原野中的新楼房,就想起了十多年前,参加一个写新农村建设的电视连续剧创作班子,参观访问新农村建设典型的那些事。
当时整个绵阳各区县最好的新村都去了,有的农家不但楼房修得漂亮,屋门口还有门毯。但是进门一看,最扯眼球的,是一张特大号麻将桌,满地香烟头。
还有一种现象是,楼房加围墙,不但有铁将军把门,还有看门狗护卫,乡亲邻里,互不往来。
然而,我在咱们三台乡村看到的是,农庭院落、屋前屋后,不仅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里的生活用品,农用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农村里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正在有序地恢复和传承。
有的人,总认为当今农村里那些戴着“贫困”帽子的农民,他们的脸上只有忧愁,或者一天到晚挂着无望的神情,或者自甘“贫困”,享受“扶持”。然而,我在农村却看到很多亮点。有些因天灾人祸,衣食住行富裕人家还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却是充满希望的笑容。
我作为一位作家,下生活接地气,就是为了获得这些笑容背后的故事。
2020年,为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三台这方土地上的喜事乐事高兴事,民生大事新鲜事,一件接着一件,件件有看点,让人应接不暇。
这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些个让人振奋的火爆场面。
这样的场面,这样的变化,无论任何人,只要来到这方土地,就能眼见为实。
2020年,虽然一开年就遭遇前所未有的疫情袭击,但我们140万三台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挺过来了。
当我再次下乡接地气,其所见所闻,让我更加坚信:
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将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当今的农村,是一方出龙门阵的土地。我所讲的,只是九牛之一毛。在乡村振兴第一线,还有很多有盐有味,曲折离奇,听了之后让人回肠荡气的龙门阵,我还没去采集。特别是在县委、县府领导下,为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继下派的挂职干部,所发生的故事。不仅耐人寻味,且刻骨铭心。
我摆的这些龙门阵,仅仅是抛砖引玉,只能算乡村振兴这本大戏的开台锣鼓,好戏还在后面。
我摆的这些龙门阵,好比是这篇乡村振兴的锦绣文章,才开始写下了第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