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敦煌plog,你看过吗?

看到标题,你心中可能会闪过一个疑问:又是敦煌?

是的,今天我们又双叒( ruò )叕(zhuó)来聊敦煌了。(我一定是第一个告诉你最后两个字读 ruò zhuó的人)

而今天的敦煌,有那么亿点点不一样。

因为无论是最受人瞩目的丝绸之路还是莫高窟壁画,都只是敦煌被挖掘出的其中一面。

在艺术和文明之外,敦煌也离不开日常的衣食住行。

「衣」你看过唐代的OOTD吗?

我们总说衣食住行,仅仅是第一个出场的「衣」,就能击碎你原来的敦煌印象。

莫高窟220窟供奉的是横三世佛,窟内壁画描绘了一个无病无灾,没有烦恼的西方极乐世界。

▲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

画中穿着背带裤的童子则是这个极乐世界的一员。

▲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左壁

你穿过背带裤吗?

没错,背带裤并不是现代才有,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

因为它是通过丝绸之路从波斯传过来的,所以当时的人们称它为「波斯条纹紧脚裤」。

而到了唐朝,已经成为了一款非常流行的儿童服饰。

这幅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唐代画作《双童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 《双童图》唐代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纳187号墓

你看那两个小孩身上的条纹背带裤,红黄黑配色,80年代复古风穿搭也不过如此。

不告诉你这是唐代出土文物,你可能会以为又是哪个时尚博主家的小孩,出门拍OOTD呢。

「食」——原来我吃的是皇上同款

说完了衣服,就来到了民以食为天的「食」了。

古时候的敦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的文化有了更深度的交流,其中饮食上尤为明显。

有很多到现在依旧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形成流行的,比如说我国西北地区非常流行的

▲ 图片从左到右源自:莫高窟第236窟东壁 莫高窟第159窟

我们平常在西北餐厅吃的馕非常筋道,嚼劲十足。

撕下一小块馕,放在口中咀嚼,小麦的香气在唇齿间慢慢发散出来,仿佛瞬间就带我们来到了广袤的西北麦田。 (舌尖上的中国BGM响起)

▲ 馕 图源互联网

而自汉代,馕传入中原后,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甚至在东汉宫廷里,也曾一度兴起过馕的热潮。

也就是说即使时过千年,咱们也依旧能吃到东汉宫廷的“皇上同款美食”——馕。

是不是瞬间就觉得馕变得尊贵起来了?

说完了吃的,咱们再说说喝的——葡萄酒

出使西域的张骞品尝到大宛国 (今乌兹别克斯坦) 的葡萄酒,被这种味道甜美的饮品虏获,一路把这种美酒带回了汉朝。

那个时候的葡萄酒有多贵呢?

因为国内没有人懂得如何酿制,也从未有人酿制过葡萄酒,如果想要,只能依靠进口,所以这是一种达官贵人才能消费的奢侈品。

直到唐代,甘肃武威一带才生产出了“国产葡萄酒”,也就是凉州葡萄酒。

▲ 榆林窟第3窟酿酒图

小时候我们都背诵过这句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抱着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决心,在即将冲上战场为国效力的前夜,最想喝到的就是这葡萄美酒。

战死沙场又如何,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有这葡萄美酒为我送行,一切都值得。

「住」——几千年前的小区长什么样?

▲ 敦煌莫高窟第85窟

图源《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

这幅壁画里所描绘的场景是不是有些眼熟?

外形上是一个四方形的外墙围出的空间,和我们熟悉的四合院有些类似。

▲ 四合院 图源互联网

而居住的形式上就更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小区了。

唐代的时候,普通百姓大多是几户人家一起住在这种大院里,它叫做「里坊」。

▲ 里坊代表之一:福州三坊七巷 图源互联网

坊指的是一块块的小区域,而一般百姓就住在「坊」里, 我们常常说的 「街坊邻居 」 里的坊就是指这个 「 坊 」。

每个「坊」还有自己的名字,方便大家称呼和记住它。

▲ 古今西安城(长安城)的“108坊”对照图

看到这里,不禁羡慕古人家的地址了,不是「xx路xx号xxx室」这种冰冷的,编号式的名字,而是充满了温度。

直至今天的西安,也保留了很多以「坊」命名的地方,比如东郊的安仁坊,东关的长乐坊,北大街的通济坊。

通过这些名字,我们仍旧能感受到千年前居住在那里的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那最为朴实的,对平安喜乐的期待。

「行」——羊的肚子能撑船

都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只是个比喻。

但是羊和牛的肚子却真的能做成船。

▲ 敦煌莫高窟第62窟

图源《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

这幅壁画上画的就是羊皮做的船——浮囊。

浮囊是古时人们渡江的工具,是用羊皮或者牛皮吹起来的。

有点像现在我国的兰州地区现还保留的渡江工具:羊皮筏子。

▲ 羊皮筏子 图源互联网

虽然现在渡江早已使用现代化的船,但这种古老的渡江方式已然成为了旅游观光的一大趣味体验。

坐上它,仿佛就给了我们一个体验古人生活的机会。

原来千年历史的敦煌壁画上还悄悄隐藏着我们从未见过,却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日常和衣食住行。

我不禁感慨:敦煌究竟还有多少隐藏的魅力我还没发现?

但是,现实却总是残酷的:

这样魅力四射,还有许多宝藏没被发掘的敦煌,却在慢慢的消失…

怎么会消失呢?

这其中有天灾:

自然是无情的,莫高窟地区的风沙、沙尘暴严重。

这些风沙的侵蚀和尘土的污染会让壁画的颜色越来越黯淡,直到彻底消失。

有专家预估,在未来50年到100年内,莫高窟可能会彻底湮没在黄沙中。

虽然自然的规律难以抗争,但敦煌的消失,更多的是人祸:

19世纪世界大战下列强的掠夺,成千上万的文书被盗窃,文物被损坏和偷窃。

▲ 藏经阁 图源互联网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用200两银子就带走了29箱藏经洞里的经书、图画、刺绣。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剥离了26块唐代精品壁画,锯下一尊半跪式供养菩萨像,以及北魏彩塑飞天。

这是历史留下的,不可磨灭的伤痛。

▲ 满载盗窃文物出发的匈牙利奥登堡考察队 图源互联网

现在的敦煌莫高窟并不是能够随意参观的,需要提前预约,限定人数。

一旦超过限定的人数,就无法进入洞窟参观。

同时,拍照也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相机或是手机。

大家来到敦煌看壁画不就是为了一睹这千年的瑰丽文明吗?

为什么要限制参观人数,还不让拍照留念呢?

因为,敦煌壁画已经颤颤巍巍,危险到连呼吸,都会对它带来伤害:

▲ 受损的敦煌壁画 图源互联网

人待在洞窟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加速洞窟和墙壁的氧化。

而照相机的闪光灯带来的温度,也会损伤壁画。

这是到现代,也依旧持续的伤害。

虽然敦煌研究院为了保护每一个洞窟的壁画,已经对每一个洞窟都进行了实时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的检测。

一旦有害物质超标,洞窟就会立刻关闭。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依旧无法抵挡敦煌消失的脚步。

一千六百多年的时光,逃不开终有一天,归于黄沙。

在时间面前,一千年不过弹指之间。

如果我们无法抵御消失,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对于传承宝贵的千年敦煌文化来说,我们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尽最大的努力和时间搏斗,在物理层面留住敦煌之外。

我们更应该让这份魅力在更多人的记忆里永存。

如果终有一天,它会消失在三维世界里。

那至少,我们要让它在二维空间里留存下来。

为还没来得及亲眼看到这份千年宝藏的下一代,留下一份礼物。

无论是文字或是视频,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留下敦煌的面貌,就是值得的。

比如,有人就用绘本的故事, 为孩子们记录下了敦煌童趣的一面:

它叫做《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

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男孩敦敦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敦煌探险。

在这个旅途中,他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事物。也在旅途中慢慢感受到了敦煌,读懂了敦煌。

▲ 《丝路上的敦煌: 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内页

《丝路上的敦煌: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由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公益支持、敦煌研究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这些对敦煌文化传承意义由衷认可的伙伴,和衷共济,将丝路荣光承续。

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敦煌,留住敦煌。

▲《丝路上的敦煌: 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系列 丛书

作为公益支持方,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在书籍出版的同时, 启动了“一书益路”公益众筹活动,与内部员工和经销商携手献爱心。

最终众筹所得全部捐款以及星愿基金筹得捐款将用于购置此套图书, 赠予奔驰星愿基金资助的希望小学及敦煌周边偏远地区共计5所学校,预计将有1,800名学生收到这套绘本。

▲ 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管委会主席、

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张焱

宣布“一书益路”公益众筹项目启动

除了书籍的编写和出版, 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也通过与敦煌研究院长期的公益战略合作, 保护莫高窟文物遗存,改善敦煌周边的自然环境,持续支持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活动。

▲ 第三期敦煌研究院助学扶志研习营

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亲眼看到这个宝藏。

无论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修复敦煌的专家;

还是努力尽自己所能支持人文财富传承的企业;

又或是只能通过网络和书本了解敦煌的你我;

虽然我们只是每个小小的个体,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力量参与到守护敦煌之中,汇集在一起,就能够让敦煌文化持续传承,薪火相传。

“一书益路“公益众筹活动欢迎更多爱心人士参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