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兴隆街道堰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210国道21公里西侧,东与南雷村以公路相隔,北与东甘河村以排水渠(甘河渠)为界,西与西甘河村接壤,西南与张王村毗邻。4个自然村,即堰渡村左家堡、肖家堡、堰南村、高桥村,下设12个村民小组,2011年2870人,耕地2115亩。
据《长安县志》记载,堰渡村原名叫闫杜村,明代设村。其实,堰渡村没有一家姓闫姓杜的。据考证,为以讹传讹的缘故。原位于滈河岸边,汉元狩三年(前120)改滈河为洨水流向沣河,滈河中下游变干成为古河道遗迹,而村民沿河而居,以摆渡为生,故而得名“堰渡村”。
据村中“三老”回忆,新中国成立前村子不足200户,不足1000人。堰渡村左家堡以左姓、刘姓居多,另有翟、雷等姓。肖家堡以肖姓、刘姓居多,另有张、雷两姓。堰南村是1964年从省医院原址上由左家堡迁过去的,以左姓、刘姓居多,20世纪70年代修石砭峪水库,又由石砭峪迁来几户。
据“三老”回忆,旧时的村子像个“官帽”。帽子是左家堡(也叫大堡子),帽右翅是肖家堡(小堡子),帽左翅为村东“湘子庙”。堰渡村大堡子有耕地十八顷(每顷100亩),小堡子有耕地八顷,但大部分在滈河古河滩上,有“沙子多,白土广,菅草庄稼一起长”之说,亩产只有150斤左右,很少有过石(300斤)的土地。所以村民只有依靠打长工、打短工、南山打柴、挖白土打土坯、学艺唱戏等手段谋生。
堰渡村大堡子有南北两门,北门檐题“渭水呈祥”,南门檐题“铁岳献惠”。北门外路侧为梁韦驮墓,墓旁有石人石马等雕像十多尊。大小堡子村中有小庙三四处,其中小堡子西南角有“大庙”一处,有大铁钟一口,据说是被村中伪保长刘某砸碎卖铁。
清末即大兴私塾,民国初则兴办堰渡村初级小学,地址即村东北角的“湘子庙”,有大殿一座,偏殿一座,上殿(新中国成立初所建)一座,柴房、榻房、膳房若干间,有井一眼。大殿西侧,戏楼北场地上,一株千年古槐,据说为唐时僧人所植,造型奇异若虬龙,招引画家名流驻足观看。2007年正月毁于淘气孩子之手,抱柴于树洞烤火,使千年活化石毁于一炬。
堰渡村小学初时只有一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只有到距村二里地的东甘河去念。现在,堰渡村小学有一座二层小楼,六个教室,其余为老师宿舍、办公室、电教室、展室、会议室。
堰渡村在村东以一座破砖窑、三间烂瓦房起家,办起了全乡(1964年冬)第一家铸造厂,不几年又盖起第一家能开航车的大厂房,办起了大队拖拉机站。为“兴隆铸造之乡”开了先河,带动了周边村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四个自然村就有铸造工艺厂11个,规模在百万元以上的两个。
2000年村东近千亩地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为新校区,2001年西太路通车,2012年村西600亩被三星(韩国)电子征用办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