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给书院立了怎样的学规 张淦 赵连稳

  书院学规最早出现于南宋,又称规约、揭示、学则等。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与书院教育紧密结合,书院规制日趋完备。学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人生哲理,是书院制度精华所在。吕祖谦所作《丽泽书院学规》为学规之始,而影响最深远的学规则为理学名家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简称《揭示》)。《揭示》不仅对书院师生道德情操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更是朱熹理学思想在书院教育中的集中体现。
    朱熹撰写“揭示”
  朱熹认为,教育是“政事之本,道德之归”。朱熹一生与书院有着不解之缘,曾创建、修复了包括寒泉、武夷、岳麓、白鹿洞在内的多所书院,白鹿洞书院也由此获得新生。
  两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学家,书院成为他们传播自己学说的主要阵地,朱熹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生活的年代,由于多年战乱、政府财力匮乏,导致当时官学“诸生无所仰食,而往往散去,以是殿堂倾圮,斋舍荒废”。朱熹认为当时的科举教育过于功利化,沦为士子“钓声名、取利禄”的手段,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则“未有闻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熹试图以振兴书院来达到使读书人懂得“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目的,扭转世风日下之局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山川环合,林谷幽邃。北宋初年,白鹿洞书院由庐山国学改建而成,此时的书院规模不大,影响力也有限。朱熹重修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后,白鹿洞书院才真正声名鹊起,跻身四大书院之列。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中记载:“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曾到访白鹿洞书院,见书院荒废已久、断壁残垣,唏嘘不已,他认为白鹿洞书院“累圣相传,眷顾光宠,德意深远,理不可废”,遂下定决心复兴书院,为书院置办院产,征求图书。朱熹又力排众议,说服宋孝宗为书院赐额,白鹿洞书院正式得到官方支持。在朱熹的不懈努力下,书院在荒废百年后重获新生,并逐渐闻名遐迩,被后世学者誉为“天下书院之首”。书院开学之际,朱熹亲自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即为《白鹿洞书院揭示》(又名《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条》《朱子教条》),希望以此勉励诸生。《揭示》集中诠释了朱熹关于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正文仅百余字
  《揭示》简明扼要,正文仅百余字,可分成5方面内容,依次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为书院教育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培养途径。《揭示》正文是朱熹借用先贤言论,结合自身理学思想之精髓归纳而成,实现了创造性诠释,不愧为理学集大成者。
  首先,朱熹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五教之目”列在《揭示》之首,“学者学此而已”,说明“明人伦”是书院教育的根本所在,体现了“明人伦”的重要性。“五教”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立德是书院教育之根本。
  其次,朱熹提出了“为学之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朱熹看来,做到学、问、思、辨,便可“穷理”,并且将“为学之序”运用于书院的教学活动中,将其融入读书方法之中。朱熹十分看重读书,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为此提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六则“朱子读书法”来指导生徒读书。在朱熹看来,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故要求生徒研读儒家经典应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序,而《四书》又置于《五经》之前,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最后,“穷理”要落实在“笃行”之上,两者构成书院教育的两翼。朱熹将“笃行之事”细化为“修身之要”“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三部分,足见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对道德实践的看重。南宋时逢乱世,理学家们以培养经世济民之人才为己任,而抵抗科举利诱,摆脱场屋俗学的关键则在于“笃行”。其中,“修身之要”是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与“立德”相辅相成,诚实守信、恭敬谨慎、知错能改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处事之要”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曾邀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养成正确的义利观,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朱熹对“接物之要”亦有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之谈。处事待人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以“恕道”精神为准绳。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则强调严于律己,时刻进行自我反思,完善人格。《揭示》充分反映了儒家的修身思想,如果说学、问、思、辨停留在认识层面,那么“笃行”则上升至道德践履的高度。“穷理”与“笃行”缺一不可。通过上述努力,就能实现理学家们“传斯道而济斯民”的远大抱负,开创河清海晏的盛世局面。
    “揭示”影响海外
  理学注重培育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白鹿洞书院揭示》所要达成的目标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后“推己及人”。“修身”是“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基础。“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是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生徒的真切希望,也是古之哲人对修身、处事、接物等多方面内容的深刻思考,更是千百年来书院精神的真实写照。
  由于《白鹿洞书院揭示》揭示的是“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因而具有宏观性、纲领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所以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评价《揭示》:“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潭州知州,重建岳麓书院,将《揭示》移录其中,史称《朱子教条》。淳祐元年( 1241年),宋理宗赵昀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学规》,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白鹿洞书院揭示》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揭示”,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
  明代白鹿洞书院多位洞主都曾参考《揭示》,拟定新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理学家胡居仁所作的《续白鹿洞书院学规》。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对朱熹的《揭示》极力推崇,“愚惟朱子《白鹿洞规》至矣尽矣,士希贤,贤希圣,举不出此矣。”他为东林书院制定的《东林会约》,就是在《揭示》基础上完成的。
  清代经学家李文炤任岳麓书院山长期间,曾编写《岳麓书院学规》,其中“学问思辨,必以力行为归”等思想与《揭示》可谓一脉相承;岳麓书院另一位山长王文清所编订的学规则对学子提出尊敬师长、明辨义理、崇尚节俭等道德要求,将《揭示》中德育内涵系统化。
  《揭示》还名扬海外,如朝鲜著名学者李退溪的《伊山书院学规》、日本阳明学鼻祖中江藤树的《藤树规》,均是以《揭示》为蓝本所创。

(0)

相关推荐

  •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上)

    藏书楼.书院与中国文人的书房(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文化苦旅><雅舍谈吃><苦茶随笔><闲情偶寄> ...

  • 盘点中国四大书院,看看古代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我国教育机构从春秋末期开始产生私塾,私塾主要是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简单来说它就是私人所办的学校.而书院则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我国四大书院一般指的是:应天府书院.岳 ...

  • 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 ...

  • 四大书院指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书院

    ​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以及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 ...

  • 天第书院创始人吴守立:我是如何聚焦讲“透”《论语》的?

    为了讲"透"<论语>,天第书院吴院长将<论语>读诵了1000多遍,并购买了市面上能买到的几乎所有讲解<论语>的书籍,逐一研读比对,再结合自身实修 ...

  • 著名书院的6个经典对联,值得一学

    2015-02-16中考 中考 微信号 zhongkao010 功能介绍 [中考]专业服务于中考生及中考生家长的第一自媒体平台!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士人学子在此研习经典,大师也多在此讲 ...

  • 三都书院|普宁三大书院

    位于广东省普宁市铁山鱼盘岭南麓俗称砰硼地的三都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年.因普宁之戎水.铁山.桂江离城崑岗书院甚远,故三都乡绅请建书院获批,后由知县陈凤图主持兴建.山长苏才撰序:院建于戎桂接壤山麓,地在馨 ...

  • 崑岗书院|普宁三大书院

    广东普宁故城洪阳东门外的昆安村,俗称崑头山,其原分成两个区域即崑岗.崑安,后合称今名.据资料介绍,宋末有陈氏一支从福建迁此创村,及后相继有蔡.吴等23姓相继迁入.相传果陇庄氏中一支最早几代人便曾定居外 ...

  • 上社书院|普宁三大书院

    清代同治年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奉旨办潮州府以及周边府县累年积案,其力行办事,以手腕强兼谋勇尤善治盗而著称,一时间清理积案众多,使得社会秩序长久不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后世俗称此为方大人清乡. 同治十 ...

  • 探秘北京古书院   第一所书院诞生于五代后梁

    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的前身为清代金台书院,基本保留了当年书院的建筑和格局. 如今,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又出现了书院的身影,很多都市白领在闲暇时间到书院读书学习.这些书院与古代 ...

  • 书院·南阳诸葛书院:卧龙旧居,三顾之地(下)韦力撰

    一路下行 匾额 其实按照文献记载,诸葛书院旁建有孔庙,这座孔庙早在元代已有之,元代著名文人程钜夫在其所撰<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中写道:"至大初,故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