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击球时跳还是不跳?
打网球击球时跳还是不跳?这是个问题。
我们之所以可以跳起来,是因为屈膝下蹲时,股四头肌处于离心收缩状态,也就是拉伸状态,积蓄了大量的弹性势能,然后用力猛的一蹬,股四头肌快速的向心收缩,驱动小腿伸直,小腿伸直过程中,便会产生向下蹬地的力量,大地母亲便会对小腿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当这种反作用力大于体重时,我们就跳了起来。如果反作用力小于体重,则只能让我们站起来。
反作用力的大小等于作用力的大小,而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我们蹬地的速度,蹬地越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越大,蹬地越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越小。
而且蹬地起跳时为了让两条腿产生的合力更大,我们一般两腿会并拢,两脚平行且靠近,这样两条腿产生的力都是垂直向上的,合力达到了最大化。
正手击球时,我们也有屈膝蹬地这个动作,也是用到股四头肌,和蹬地起跳一样。但是正手击球时我们的双脚是分开的,处在中立式站位或者半开放或者开放式站位,甚至关闭式站位。两脚分开,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
此时的屈膝蹬地一方面是为了驱动转髋,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身体重心给来球施加上旋,而不是为了起跳,提高身体重心施加上旋并不需要多么快的屈膝蹬地,太快的话反而会让球拍不稳定。
同样都是屈膝蹬地,起跳时的屈膝蹬地要比打球时的屈膝蹬地快很多,这样反作用力才大,才能跳的很高。
有时候来球比较快,我们想大力抽一板,此时屈膝蹬地的速度便会快一些,以使转髋快一些。屈膝蹬地速度一快,反作用力便可能超过体重,便不自觉的跳了起来,自己可以感觉双脚稍微离开了地面四五厘米。但此时不是为了跳而跳,只是正手击球动力链运行时,较快的屈膝蹬地所产生的一个没有弊端的副作用而已。
如果对方来球弹跳很高,我们来不及后退,只能硬着头皮起跳击球,此时起跳是为了让让击球点在高度上处于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屈膝蹬地除了驱动转体,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帮助起跳。
一旦起跳,双脚离开地面,力无法从地起,失去了再次进行调整身体动作的机会,所以这种起跳击球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在起跳前就把身体动作调整到位。
发球时,为了让击球点可以高一点,发球威力大一点,会刻意起跳,但这种起跳发球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基础,不然起跳后动作都协调不起来。如果是初学者,发球时最好先不要起跳,容易受伤且不利于动作的学习,等动作练的熟练了,再享受起跳发球的快感也不迟。
所以,除了那种弹跳特别高的球或者起跳发球,正常击球时无需刻意起跳,刻意起跳只会打乱身体节奏,降低动作的协调性。
除了需要刻意起跳的那两种情况,其他情况下,从从容容的击球便可。(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网球小菜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