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我 是否也该张弛有度?
今天要写的这位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阿姨,她是目前为之我见过的算是能活出自我、放飞自我的典范。
大约在两年前,我在小区附近的公园晨练,遇到了一个特殊的人,之所以说她特殊,是因为别人都只顾着自己的晨练,而她不仅自己晨练的同时,还总是昂着头(她是一个大约60岁左右的个头娇小的阿姨),且永远都是面带着微笑,去迎接每一个与她迎面而来或是擦家而过的人。
每当看到有人与自己目光相交时,她总是第一时间热情洋溢地开口与对方打招呼,而对方的表情总会在一霎那的错愕之后,再仓促中略显尴尬地回应。
当然,我之所以观察的这么仔细,那是因为,我也在这个庞大的叫做”对方“的队伍之中,当我带着耳机尽情地慢跑的时候,收到她突如其来的招呼,我确实有一霎那地错愕和仓促应答的反应存在。如此这般过后,再遇到她甚至都会心有余悸,也只好选择心爱的跑道绕开她行驶。
这位热情的阿姨,不由得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当时还在读初中时候的一位同学跟我讲述他制造恶作剧的经历。
他说自己在马路上走路的时候,每当看到某个陌生人骑着自行车,而且车子后面载着很高也很重的物品的时候,他会笑脸相迎且口里喊着对方很亲密的称呼(如舅舅、姨夫、姑父等),再热情地打着招呼。此时,对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晚辈亲戚的招呼,多数都会不假思索地急刹车,再匆忙下车,仓促回个招呼。
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场景,如果这个无辜的陌生人,骑车技艺高超的话,还算可以一气呵成。下车打着一个不知所以的招呼后,再次重新慢慢起步。但大概率的结果是对方忙中出错,轻者走了很远才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重者甚至有人仰马翻的悲惨结局。而他此时就会达到目的后心满意足地一边狂笑一边往回跑。而那个无辜的人可能许久很没有反应过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位是真热情的阿姨,一位是假热情的初中同学,他们对于热情的动机与初衷也许有很大差别,但对于他们热情的对象所带来的反应却并无多大差异。
再回头说说那位阿姨,由于同在一个小区,小孩又在同一个幼儿园上学的缘故,后来又有几次与她有意无意地产生了交集。
她可以走到哪说到哪,这种说绝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说、不停地说、滔滔不绝地说,不管周围的人在不在听,愿不愿意听;她可以走到哪唱到哪,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毫无顾忌地唱,她会唱的很多,不管是流行歌曲、黄梅戏、京剧等等,可谓是无一例外、样样精通。她可以说跳就跳,广场舞当中她始终都是绝对的明星和主角。
阿姨常说“做人啊!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人生苦短,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度过余生的每一天呢”。
的确,她说得很有道理,我无意反驳。
但如果在让自己开心的同时,稍微顾及一下周围人群的感受与处境,让自己开心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开心,而不是只顾自己开心,这样的开心是否更值得鼓励、更加健康、更加持有且有益呢?
不管怎样,我们倡导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但在活出自我的过程中或许也需要张弛有度,一个恰到好处的度,这个度的最佳黄金分割点,或许就是中庸,因为中庸是合适到极致。超出这个点太多,难免会使人不舒服,而离这个点太远又会令自己不舒服。
总之,在学习中庸的这条路上,又有谁不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