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坛伤兵满营的元凶

对ATP来说,2017是个成功的赛季,因为见证了费纳归来,二分天下;但对大多高排位选手来说,2017又是个失败的赛季,德约科维奇、穆雷、瓦林卡、拉奥尼奇等等选手由于伤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赛季。伤病对职业选手来说是永远避免不了的问题。诚如拉奥尼奇所言,职业网球赛季持续时间过长,为了球员的身体保持健康,赛季应该在美网之后结束。这个观点当然没问题,选手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整,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严重伤病。

以2017赛季为例,排名前一百的球员,参赛数量最多的是排名43的洛伦兹,他全年参加了34项赛事;参赛数量最少的是瓦林卡,只有15项;参赛数量在25项以上的球员占据了半壁江山;平均参赛数量是24.5项,平均每个月需要参加2~3项赛事。除此之外,网球比赛遍布全球,网球选手需要不停调整时差来保持自己的身体状态。如此强度和比赛环境的变化,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而且越是低排位的球员越是需要靠多参加比赛来维持生计。Why?因为他们不像大牌明星有大笔的出场费和赞助费,也很少能在大赛事中打进后段的比赛,能获得的奖金其实很少,这时候只能以“量”取胜。

但是,伤病只是因为参赛数量太多吗?

小编认为,除了参赛数量的增多,网球日渐变化的打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手们受伤的可能。视线回到三四十年前,职业选手绝大多数采用发球上网的打法。选手们都会尽可能压缩每一分的用时,最理想的过程就是“发球——回发——截击得分”,或者更直接点,“发球——回发穿越得分”,至于ace,在碳素球拍诞生前并不是太多见。因此,一场比赛的时间总是能控制在相当短的时间。如今,选手们更多喜欢在底线相持,不太青睐“不稳妥”的网前短兵相接。越来越多的“磨王”造成的结果就是动辄四五个小时的马拉松式的比赛。双方选手底线的大角度调动,也使得选手们的跑动距离大大增加,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膝盖、大小腿以及臀部的负担,长此以往,受伤的风险也被放大。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穆雷都是善于奔跑的选手,造成的结果是伤病影响巅峰时的状态。反倒是年龄更长的费德勒,利用比较古典的“三板斧”打法,使得身体状况更佳,职业生涯也得以延续。

球拍也在这项运动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早期的木拍,到后来的碳素拍再到现在复合材质的球拍,网球拍总的发展趋势就是拍面和甜区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轻。球员可以利用这类球拍打出旋转更强的上旋球和速度更快的发球。

有利必有弊,虽然新球拍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力量,但是由于球拍更大的硬度和聚酯硬线的广泛运用,球员们的手肘受到了更强大的冲击——使用百宝力球拍的爱好者,是不是觉得虽然球拍很好打很出球,但是拍子对肘关节并不友好呢?大硬度就是一把双刃剑,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球拍生产商在考虑球拍力量的同时,也得把舒适性考虑进去,毕竟手肘对于球员来说,是力量传导的关键之一。

所以,对于网球这项运动来说,受伤的因素有很多,球员们要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调整方案(费德勒放弃2017红土赛季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样巅峰竞技状态才能维持更长时间。(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马云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