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皴法——豆瓣皴技法
山水画豆瓣皴技法解析
《雪景寒林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之一,近年有争议,但在此只就技法论,不作真伪研究。在“雨点皴”一文的图二、四中已能见范宽运用了部分短而圆钝的皴,以表现成斑点状节理的山石,由于它受水的侵蚀,受热后的崩蚀和风蚀,而至山石表面凹凸不平,这短而钝的皱,形似豆瓣,后人称其为“豆瓣皱”。这种皱法在《雪景寒林图》中更为明显,技法更新。图中以苍润的“豆瓣皴”密集地皴于山石下部,渐向上渐枯疏而转为碎笔。尤其图一中,近水边的石块暗处,在最后以深墨枯笔再次皱擦,然后以水墨渲染,空白为雪,上部雪厚之处极显体积感和重量感,恰切地表现了雪后山峦圆实的质感。
豆瓣皴技法说明
图一、先用枯而淡的墨色,勾山体轮廓及山石的结构,留山积雪及丛林的空白,线条不能太实,甚至部分不连贯,以便以后随势调整。皱笔短而略带藏锋,皱在山石的暗部,笔与笔之间要上下左右参差,不能重叠,反之会因“结块”而滞板。
图二、以千枯的中墨,局部加皴,并用稀疏的碎笔,在明暗过渡处强力顿挫,表现出一种向外斜刺挑出的笔痕,犹如积雪下偶露的石质或刺穿积雪的枯枝丫。用深墨勾出山顶丛林,运笔以中锋鹿角法。
图三、以淡墨水皱染暗部及天、水,以衬托山体白色的积雪。待千后,在暗部及石块交搭处,用稍深的枯墨再次略加勾皴,以点醒画面,这最后一次的皴笔不宜太多,否则会使画面脏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