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然地成长,将阅读与写作编织在一起的“花样生活”!

文/王秀格

语音/王秀格

让孩子自然地成长

2017年2月16日晚8点

创意作文私享会千聊直播间

讲座

题目:

让孩子自然地成长——将阅读与写作编织在一起的“花样生活”!

主讲人:

王秀格

王秀格

生活即教育,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很感谢平台给我提供这次机会,因此我才能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关于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的阅读和作文,不少家长都感到纠结与困扰,一方面都知道这很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好,看着孩子困难重重,自己却只能干着急使不上劲;最大的困惑就是----我给孩子买了许多作文书,可为什么他还是不行呢?

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做法,来自一个一线教师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或许你们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一定能给大家打开一扇窗,照进来一些关于儿童阅读和写作的光,然后大家就会做得更好更棒,如此安好。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实际工作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打好阅读根基,让写作的土壤更肥沃。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的这句名言给我们揭示了读书对于儿童甚至整个民族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全部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对于儿童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更是首当其冲。

在校内,我把让学生喜欢和阅读、会阅读作为班级文化最重要的目标。

一年级时,小朋友,们刚刚入校,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均未发育健全,想要提过高要求那是根本不可行的。

于是就实行这样的一个办法:孩子们晚间自由阅读,第二天课前三分钟就会有一名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的词汇积淀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均有一定的提升。即便是课间他们随意的谈话,有时也是“金句不断”,仔细听他们稚嫩的话语,真是一种享受!

我记录了一些,举例如下::

*清晨,忙碌了一晚上的小老鼠回家睡觉去了。(杜政霖)

*我们班有三位温柔美丽的女老师,一位英俊潇洒的男老师,再加上三十八个可爱的小精灵,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孙书艺)

*爸爸是一座房子,妈妈是一座房子,我是一条小路,在温暖的房子下伸展。(李婉约)

*我喜欢在宁静的深夜里进入梦乡。 (于钧硕)

*夜晚马路上的灯,五光十色非常美丽。(张宇涵)

*我惊奇的发现在昆虫世界里,有些母的会把公的吃掉, 我还惊奇的发现,蚯蚓断成两节,还会动。(余泽叙)

听到孩子们能说出这样的句子,真是令人欣喜,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深有体会。现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当我走进教室,总能看见学生们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自己喜欢的书。

书籍就像一块巨大的宝藏,我们永远也开发不完!

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模仿即是创作。

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天真烂漫,反应灵活,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很容易退却。如果此时就让他们开始以书面的形式来写作,估计会行不通。

因此,思考之后我决定在一年级的阅读基础之上,我又增加了一个要求:在每晚的阅读内容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也可以是学过的课文)按照书籍方式进行模仿,在课堂上展示。孩子一听这个,纷纷回答很简单,因为模仿谁都会呀!于是每次的课前三分钟展示都是班内气氛最最热烈的时候,孩子们的小手如同春笋般此起彼伏,展示的欲望很强烈,很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比如,一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做《家》,原文如下:

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泥土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学了这篇课文,孩子们的“模仿欲”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许多妙语佳句:

蜘蛛网是蜘蛛的家,池塘是青蛙的家,小草是虫子的家,乌云是闪电的家,大树是知了的家。动物是大自然的宝宝,大自然就是动物的家。

屋子是蜘蛛的家,竹林是熊猫的家。 沙漠是骆驼的家,蚁巢是蚂蚁的家。草原是马儿的家。头是大脑的家,狗窝是狗的家。笔筒是笔的家,手是手指的家,幸福是爱的家。

小花是蝴蝶的家,泥土是小草的家,南极是企鹅的家。

就这样,孩子们的阅读与表达兴趣被一点点的培养起来了。到后来,不用我督促,就会自动去模仿创作了。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好的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模仿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模仿,是人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个基本技能。

我们小的时候学走路、学穿衣,一直到学骑车、学滑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古今中外杰出的能工巧匠、运动健将、杂技高手、艺术大师、文学巨匠也是从模仿起步的。

如:鲁班能造出云梯,王羲之能成为书圣,李宁能成为体操王子,夏菊花能成为杂技皇后,梅兰芳能成为京剧一代宗师,如果他们不从最基本的一招一式、一笔一画、一举一动、跑跳滚爬、唱念做打模仿起,那是不可能的。

作文也是如此。古希腊先贤早就提出:文学起源于摹仿(当然,这里模仿的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钱钟书《围城》里的至理名言“围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也是模仿法国一句谚语“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来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就点出了孩子的能力是无限大的本质。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模仿中学习作文呢?

仿词

一是仿词。仿词是模仿使用一个或多个词语、短语,通过添加情节、营造意境使之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的练习形式。这种模仿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掌握新词的具体用法。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怀素写字》,里面有一段是这样的: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

按照“关键词”模仿的方式练习,孩子的表现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举例一则:星期一,上语文课的时候,王老师教我们一个字叫“书”。首先,我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就这样,我练呀,练呀,写的字越来越漂亮了。日子久了,终于被评为班级里的“书写小明星了”。回到家,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她高兴地对我说:“国梁,你真棒,妈妈真为你自豪!只要你能每天都坚持这样练字,将来就一定能成为像怀素一样的大书法家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使劲点了点头,下定决心一定坚持下去。

仿句

其次是仿句。仿句主要是模仿例句的句式、修辞、意境、哲理等。这能强化学生构建句子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一篇《雨点》的课文,全文如下: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孩子完成的作品摘录两则:雨点落进花园里,陪寂寞的花儿;雨点落进教室里,在教室里学习;雨点落进果园里,给果树增加营养;雨点落进花丛里,在花丛里做操。——李瑞琳

雨点落进花盆里,让花儿快快长大;雨点落进果园里,与苹果说悄悄话;雨点落进水池里,和鱼儿玩捉迷藏。乌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块黑布;蝴蝶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朵小花;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棉花糖。——孙书艺

仿篇

再次是仿篇。仿篇不是全篇临摹,不是换个人物名字、换个事件、换个场景。仿篇主要是模仿开头结尾的方法、过渡照应、点题、联想想象、抒情描写议论、记叙的顺序、线索的安排、人称的设计、表现手法、中心主旨等等。

当然,模仿不能抄袭,不能生搬硬套,不能“邯郸学步”,更不能“东施效颦”。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善学者,得鱼忘筌(捕鱼的竹器);不善学者,刻舟求剑。”模仿不是我们的目的,文学巨匠茅盾先生说过:“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再提高才是目的。我们不能让学生因模仿束缚了思维的白帆,折断了创造的翅膀。

我们最终要力求让学生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文章。喜新厌旧,是人们欣赏的心理。一位诗人说:“第一个用花比喻人的美是天才,第二个再用便是庸才,那第三个人仍用就是蠢才了。”此话虽苛刻点,但充分说明写作中“新”的重要性。而千篇一律,万人一面,彼此克隆的文章是人们不屑一顾的。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是你的文章区别于他人的文章的需要,这是你的文章好过他人的文章的需要。“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文章贵新。”说的都是创新的重要性。

关于创新,就是我下面要展开的的话题。

三、打开思路,大胆表达,不拘小节

升入三年级,孩子们开始了正式的习作,根据以往积累的基础,再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

我总结了先前的不足,做了一些调整,跟孩子们说,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句子都可以表达出来,不必害怕错误或者不符合常理,以求消除孩子的恐惧感,能够更深层次的打开孩子的思路。每周一次的习作课之前,都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有时候甚至要写一篇例文做示范,希望课堂上能有“火花”闪现。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指示“我们发实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印象深刻的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次习作课,习作的要求是:写一处景色。我已经按照课本设计好了教案,可是事情突然有了转变。

当时刚好是下了一场大雪,孩子们放假一天后返校,又恰逢习作课。可是孩子们还处于极度兴奋中,面对此情此景,我突然想起来曾经看过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结起来,我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学为中心的教科书。”

因此我就临时决定不按照课本上的教材进行教学,临时改为写雪景。定好这个主题,迅速的整理了一下思路,我走上讲台。

先以谈话的形式展开话题:昨天下雪,你去干什么了?话音一落,孩子们立刻躁动起来,小手刷的一下都举起来。“我去堆雪人了。”“我去打雪仗了。”“我跟妈妈扫车上的雪了。”“我把很多雪带回家,融化了许多雪水,爷爷说浇花很好用。”……答案五花八门。

接着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在雪中你都看见了什么发生了哪些变化?”提出这个问题是把范围缩小,划定方向,让孩子们往景物方面靠拢。提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没有立即举手,全是凝神思考,一副专注样。

略微思考之后,有的孩子举起了手,听到的回答是“我看见天空灰蒙蒙的。”于是我把“天空”写在黑板上;继续问道:“谁能给他的句子‘增肥’一下?”“增肥”是我们之间的常用词,就是扩充句子,使句子更生动具体。

闻听此言,有人说:“天空灰蒙蒙的,像洒满了灰尘。”经过这样的启发,后边发言的孩子都采取了这样的句式。

“楼顶上有厚厚的积雪,好像铺了一块白地毯。”

“马路上人们留下的脚印,坑坑洼洼,好像月球的表面。”

“小汽车下结成的冰柱,好像感冒流的鼻涕。”“屋檐下的一根根冰柱,好像一根根银针。”

“大树挂满了积雪,犹如张牙舞爪的魔鬼。”“天空中飘洒下来的雪花,好像白白的肉松,好想吃一口。”“马路上结了冰,宛如一条冻住的河流。”

“人们慢吞吞地走在马路上,好像一只只企鹅。”“滑倒的人们,好像被打倒的保龄球。”

有了这些“砖头”,更是引出很多“珠玉”。

这些都是孩子们亲眼看见的、亲自做过的、亲身感受到的,多么生动的素材,给孩子带来了这么强烈的刺激,他们自己都抑制不住表达的欲望,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看法,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些都是习作可以涉及的内容。只要善于观察、细心感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可以选择。只要自己敢想,一切看似“陈旧”的事物就会焕发别样的生机!

接下来再进行任何讨论都变得畅通无阻,更多奇妙的想法被一一地请了出来,令我惊喜连连。孩子们的习作交上来之后,真是令人心花怒放,特别喜人。

举例一篇:

雪中乐趣多

雪中乐趣多

文/田梁晨

下雪了。

我和爸爸到楼下看雪景。近处的树被雪盖住了,仿佛魔鬼正伸展着可怕的爪子,向人们扑去。车上的积雪,像给它穿上了一件白棉衣。被雪冻住的马路,宛如一条冻住的河流。这时,你如果走在有积雪的地方,你身后就是一串串脚印。这些脚印凹凸不平,如同月球表面的一个个大坑。雪花掉在人身上,人就成了一个个老太太。雪花掉在楼上,楼就铺上了一层白色厚毛毯。雪花冻结在车尾上,车就流了许多鼻涕。在这冰雪世界里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这雪正让我着迷时,突然一个雪球“嗖”地一声飞了过来。“啊”!“来,拍张照吧。”爸爸说,“哈,我投!”“啊,我的衣服!”说着,爸爸的衣服上就有了几个大雪球留下的雪印。“哈哈……”“呀!”“嘻嘻……”打完了雪仗,我和爸爸开始堆雪人。爸爸用车刷把车上的所有积雪扫下来,正好够做一个身子。接着,爸爸叫我从一个小雪球滚成一个大雪球。我试了试,但滚不成。爸爸说这雪太软,不硬,需要一些水分才能滚成。幸好车里还留了一瓶水,我就从车上拿了下来。这瓶水真是“一水可当三用”啊——里面的水可以凝固雪球;瓶盖可以做帽子(尽管有些小);空瓶可以做手臂。做完头以后,我们开始装饰。用树枝做眼睛、纽扣;用瓶盖做帽子;用矿泉水瓶做手臂。嗬,真是好玩!

雪是一位画家,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雪是一位服装师,让房屋、汽车都穿上色时装帽子;雪是一位魔术师,把五彩斑斓的世界变成晶莹夺目的雪之国。

雪,我爱你!

这一次成功的习作课,给我了启示:生活即教育,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简单的做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倘若您感觉有用,那么我将很开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好儿童的阅读和习作吧,让儿童自然的成长,确实是一件棒棒哒的事情。

题外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