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不少而收获不大的7个真相,第5-7个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读书的7大痛点!
文 一堂作文课
文前
读书是中小学生生活中的主要内容,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的书读的好、受益多,无论是古今名著还是当下流行,都希望成为孩子阅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营养品。然而,就读书来说,同样是阅读一本书,每个人读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孩子只读一遍,就能从中获益良多。有的孩子读了一遍,却约等于没读。前者令人羡慕,甚至被有的家长目为天赋、天才;而后者令人堪忧、难过,毕竟花费了时间却收效很小。其实,归纳起来,导致我们在读书中受益不多的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读的浮泛、不深入。当我们的目光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文章、作品的内容中去时,我们的阅读就是浅阅读的层次。浅阅读有两种,一种是书籍本身很浅,这点只要我们能做到慎重选择就可以规避。但对孩子来说,更常见的浅阅读是读的浅,不知深入思考!这是孩子读书中的一大痛点(成人也有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少年读书时的一贯延续而已)。如何引导孩子走向阅读的深处?我想,要不断强化对阅读效果的考核,读完之后要能有效复述,要能揭示出文字背后的寓意、动机、主题等才算深阅读。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测验”,如读了《三国演义》,可以让孩子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必逐一总结,可以就孩子喜欢的人物来总结,如孩子喜欢诸葛亮,可以就他对诸葛亮的喜欢来说、来写出自己的理由,进而看出孩子对书中关于诸葛亮故事、情节的了解程度。
其次是只读一遍。这是我们反复说过的一件事。对一般的读者来说,读一遍都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吃某种东西,第一次吃它还常常是满足一种欢喜,难以仔细品味它。所以阅读第二遍乃至第三遍都是必要的——当然,这主要针对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毛主席读《资治通鉴》,据说一生阅读了17遍之多。对其中的内容可以信手拈来,引用并指导他的工作,在教育别人时也能顺口说出很多故事来,就是读通了的一种表现。
第三是只满足于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对人的兴趣来说很典型,因为情节一般很有趣,能首先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深藏在故事情节背后的东西,才是作者更要说明的。所以,当故事情节满足了我们之后,我们必须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让我们对全书的内在哲理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第四是涉猎面单一,不能从多个种类去读书。中小学生处在快速成长、思想价值观不断塑造的过程当中,未来从事哪些领域的研究还很难说,如果只读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故事、如小说,而缺少科普方面的阅读,会造成思想层面、视野层面的狭窄,不利于未来的发展。这时期的读书还是要以广博为主,精读为辅,对那些切实发生浓厚兴趣的领域,如历史,可以进行有侧重的阅读,但尽量不要让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处在一种当中,会妨碍自己的思维发展。
五是贪多求快。贪心可能人人都有,读书时也常常如此。有的学生在家长或老师某些见解的影响下,觉得读书多才是好,而不论读的是否精细。所以在日常读书中一味贪多、求快!殊不知,如果你能选择精读的话,少就是多。能在精细化阅读的前提下去广泛涉猎才是好的,否则读一本而所得不多,那么读得再多又有何用呢?我们要学会在最少的信息当中发掘出最多的信息、价值,学会分析,找出前因后果才行。
六是把读书当做谈资来培养。少年心性中也有虚荣心的作祟,有的孩子读了几本书,便喜欢在人前炫耀、卖弄,觉得自己多的多、读的好,把读书视为对谈资的培养。其实是大有害的。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世上读书多的人更有如过江之鲫,你所涉猎的一点书实在没有炫耀的资格,那些有条件(无论是智力、家庭经济条件)让自己沉浸在书中,终生甘做书虫的读书人,且未必有卖弄读书的心思,何况我辈读书人?所以还是抓紧时间读多一点、思考多一点为好。一定牢记:谦虚不仅是一种美德,不仅是低调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超乎寻常的伟大境界。读书人,不必卖弄什么,卖弄之辈的浅薄,将把你除出读书人的队伍。你要知道:读书到什么时候都不是未来养成你的谈资,而是养成你的好思维、养成你的知识结构,既要学以致知,也要学以致用。把读书当做谈资来读的,不仅显得浅薄,更是糟蹋了你读书的天分、勤奋,足以让你沦为平庸之辈。
七是读书的同时,带着极强的功利之心。你要知道,无论是学以致知,还是学以致用,当你减少功利之心的时候,你的收获会更大。当你只想知道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一个现象的发生过程——单纯的求知时,这些文化知识才能深入你的内心,内化成你的本领,才有可能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好思路(用)。如果你只是怀着功利之心阅读,为着考试阅读,你的收获一定是微小到不必言说的。
读书是一件好事,好书也浩如烟海,我们不妨放弃慢慢读,享受阅读的过程。打破以上各种阅读的痛点,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读书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