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成年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大多都是被这个坏习惯毁掉的

很多人成年以后会无比怀念童言无忌的岁月,因为那时候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而成年以后总是戴着面具说真假掺半的话。游走江湖言辞谨慎,可以理解,可为什么我对亲近的人也口是心非呢?
明明不想让他走,开口却成了“你滚”;明明想道歉开口却成了“你不可理喻”,我们的这些坏习惯把原本最爱我们的人越推越远。我们明明不想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内心的“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导致的。
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当某个行为不被潜意识层面接受或满足时,它就会转化成意识层面的相反行为,从而获得潜意识层面的允许,以减轻或者消除自我的压力和危险。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非常隐蔽,它在发挥作用的时候通常难以被我们发觉,在很多情况下会保护我们内心免受不利因素伤害,所以从根本上讲这种防御机制对我们是有益的。
但是当我们已经脱离了危险,潜意识还停留在之前的惯性里,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麻烦,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亲密关系不同于其他关系,我们对对方有很深厚的信任,对方说的话不管真假,另一方会信。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潜意识里的反向形成心理防御机制如果一直发挥作用,就会造成错误的信息传达,伤害对方,最终导致关系的毁灭。
比如在恋人吵架时,女孩对男孩说:“你给我走开,我不想看到你。”但实际上心里根本就不是这样想的,女孩可能要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你不要走,给我赔礼道歉,然后哄我开心。”
很多思维直线条的人,意识不到这话语背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于是按照字面表达的去行动,结果不言而喻。
其实反向行为不难分辨,如果一个人的某项言行举止过度的夸张,那么他一定在掩饰某种真实的意图。弗洛伊德说:越是禁忌的东西就越是可能被需要。
比如一个人很爱钱,但社会道德崇尚视金钱为粪土,那他就极有可能走向仇富的极端道路。
我们的社会环境长期以来都比较崇尚“存天理灭人欲”,因为这样可以维持表面的稳定,压抑个体需要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但对每个具体的个体来说,却是苦不堪言的精神痛苦。
我们需要真正的表达,需要被看见被听到,需要真实的交流让灵魂得到慰藉,而不是将真实的自己藏在厚厚的皮囊下苟且偷生。
见过太多因为反向表达而崩坏的关系,俗语说:良言一句暖三冬。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谎言里,生命也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花,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
提高自己的觉知能力,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让自己虚假中越陷越深直至崩溃。面对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通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有些人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表达方式,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出自己的需求,非得让别人费神费力的去猜,还要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来刺伤别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进入别人的脑海清晰地了解到对方的需求。那么直接表达,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再说得功利一点,你的需求你的感受归根到底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说别人也没有义务一定要去知道,所以好好说话实质上也是在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把“你走吧,我不想见到你。”换成“不要走,留下来陪我。”
把“我们分手吧。”换成“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
把“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还回来干什么?”换成“我好想你,一直在等你回来。”
不要活得那么拧巴,既然那么渴望别人理解你的诉求,那么首先要真实的表达,你不能一面希望别人理解你真正的想法,一面又用谎言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这样既伤害了别人又苦了自己,何必呢?
一个人有情绪和感受并不可耻,只是太多人在社会的驯化下在意识层面,认为表达真实的自己是可耻的,但潜意识层面的感受才是一个人真正应该尊重的。
往后余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诚实的面对自己的需求,不要再有谎言反话刺痛自己内心珍惜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slow, A. H., &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