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收藏的这件王羲之三十字作品,何以被教育部推荐为欣赏范本?
王羲之《得示帖》,唐摹本。《得示帖》与《丧乱帖》、《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称为“丧乱三帖”。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2006年3月12日至4月24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展览中展出。这是此帖首次在国内展出。
原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大意:
收到您的来信,知道您的病情还没有好转,我非常担心,我的状态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后才能出发到您那里去,因为不能接触雾气(现在还在)。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身体恢复)。王羲之敬上。
2013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在附录里推荐了18种临摹范本和30件欣赏名家名作,这48件作品中有两件王羲之作品,其中《兰亭序》是临摹范本,欣赏作品则选了这件《得示帖》,为什么选这有30字的手札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得示帖》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王羲之的用笔,都在这些细节里:
得示
《得示帖》中“得示” 二字,稳健、疏朗,方、迟、疏;下面的“示”字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
知足下
下面的草书连笔“知足下” 显现的缠绵、急速,圆、重、密。
犹
“犹”字左主右次,左部双撇凝而相聚,右部虚化简约。“犹”的独立性与“未佳耿耿”连带相得益彰。
未佳
耿耿
吾亦劣劣
“吾亦劣劣”的连、断与前面的“得示,知足下”的断、连,“犹”的动、速、急,与下面“ 明”的静、迟、缓,极尽变化,逸趣横生。
明
日出
乃行
或许是习惯,抑或说是智慧,书圣在写“乃”字前,已然胸有成竹地将左边的撇以“冲刀法”,扛起整个线条。
不欲
再看到“不欲”的轻、起、藏。《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
触
看看这个“触”字,右主左次、右放左收,右部墨聚于“虫”之中轴。
雾故也迟
“触雾故也”的重、伏、侧又与“迟”的小、细、圆,令尺牍韵律十足。“雾”之上主下次,下部右主左次,“务”部中段浓墨重画紧接,整字虚实变换、松脱灵动。“迟”线条细劲遒媚
散
“散”之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形成对比与互补,臻显丰满;“ 散”的独立与“不欲”的牵带对比,
王
“王”对应“欲触”的白处,
羲之顿首
“羲之顿首”的密、连、速表现出来的藏中锋对应“触雾故也”的疏、断、缓表现出来的露侧锋。这些揖让与顾盼关系,十足耐人寻味。书圣对于字间搭配的处理,从细节理性,到轻重缓急的感性,游刃有余地在纸面铺开。
《得示帖》作为王羲之行草书的代表,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敛自如,其字群大多是三角形的结体,更能显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
《得示帖》在处理字结构方面的手段丰富且精彩,总体上呈现收左放右姿态,细节处理微妙多端,《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王羲之《得示帖》是一部含有节奏韵律极高的法帖,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大小
大与小的比例反差愈大,节奏就愈加鲜明。这与作品的风格气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格越是奔放跳荡,大小的反差就越大。当表现文雅恬静的风格时,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对要小。在这一点上,《得示帖》大与小的反差比例非常明显。
二、粗细
粗细,是指笔画宽与窄的对比。比如上面“雾故也”这一段的变化相当突出。
三、长短
长短,指笔画的长线与短线。长线与短线的交替变化,就最可表现书法的韵律。作品中忽长忽短的线条变化令人印象深刻。
四、正欹聚散
是指字的中轴线和内部结构的变化。中轴的移位和摆动,会造成正欹的变化。内部小结构的改变,会形成聚散的变异。如,“触”“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犹”“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动而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