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东坡的“团圆”何以成了中国人的乡愁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
《水调歌头》是我上小学就会背的词,不知为什么?当时听到这首词就喜欢上了苏东坡。尽管年龄尚幼,还不能完全明白词句的深意,但还是被词中传达的忧伤、思念和对“美好团聚”的期盼所打动。
而且每到中秋节,一家人在赏月时,祖父总喜欢背诵这首词,借此思念在外地工作的亲人。星空皓月,丰收喜悦间杂的惆怅,成了儿时对“中秋节”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对“团聚”的一种执念。
01
上中学时,好几次我把这首词作为朗诵节目,也是受苏东坡影响开始写诗。
在中国的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苏东坡和李清照。苏东坡是集豪迈、硬朗和悲悯一体的诗人、书画家,同时他的诗歌又指向一种对永恒的盼望。世间万物虽然美丽,但好景不长,这种蕴藏在“恒常事物”中的无常让我迷恋,中学时候我也变得有点“感时伤怀”。
这种“诗人的纵情”与“进步主义”思想观经常打架,以至在青春时期充满了很多无畏的烦恼。
直到后来西方自由主义、存在主义思想涌现进来,我才渐渐告别精神上的“乡愁”,但却走进了“人生无意义的迷丛”,并对中国古典诗词充满了怨怼。
02
人生说来好生奇怪,兜兜转转,在对中国诗词、传统文化生厌了好多年。甚至连传统节日、仪式都有些厌烦,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也变得有些疏远时。
突然有一天,对靠自身力量、自我来战胜一切的自信被彻底打到谷底,你才发现生命的底色。你的底层思维架构是建立在整全的价值观上还是偷来的碎片化的各种观点、思潮之上。
这是再次的告别,当有一天你的灵魂在沉睡中醒过来,你又发现万事万物的美好,大自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奥妙,一朵花、一片云,都有着它的生命。
你开始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他们也是与整个创造主的亲近,虽然他们并不认识,但他们通过赞美这些被造物,却在努力靠近那种“美好和圆满”。
就像苏东坡在《水调歌头》的期盼,在人间充满着悲欢离合,人的情感就像自然界的现象瞬息万变,但诗人却期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3
我们什么时候已经不再相信这种美好的愿望,而是相信短暂的这些可见的事物。人的劳苦愁烦,完全耗费在了积攒财富、功名上面,可整夜劳累、撒网,到头来你却一无所获,此时你又开始抱怨时运不济,还是不愿意把眼目放在追求永恒的事物上。
很多人用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来安慰自己,或者说是诗人的臆想,可在我们心灵最深处,总是有一个不能被世上短暂事物代替的角落,于是更大的虚空和不满足会袭来。
苏东坡在诗词、书画领域已经取得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也很有生活情趣,喜欢瑜伽、美食,修佛,还有美好的婚姻,有妻有妾,可他内心还是惆怅不已。
传统中国人几乎是没有爱情的,但苏东坡与他的妻子却是“情投意合”。这也是中国女性读者喜欢苏东坡的原因。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我们很多人都能背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也引用了他的水调歌头和江城子,把他对亲情、婚姻、爱情的深情写得真挚无比,也可看出他不论是为官、为人的品性高洁。
苏东坡也可以说是中国“儒释道”文化熏陶出来的最为高贵的文人之一。
《影子大地》剧照
但是他的高贵还是战胜不了人性的弱点,他悼念妻子的深情还是战胜不了时间的冲刷,短短几年后他又娶妻并转移了情感。
纳兰性德在《沁园春》悼亡妻中,也写出他的悲痛与幻灭。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人生若只是初见”,这是诗人美好的愿望,但人的情感就像大自然草木的花开花谢,总是会受时间、个人的感觉变化左右。如何让美好的情感继续下去。
单靠人性显然是不能的,也就有了这么多诗人的吟诵之地,他们只不过是把这些期望留在了纸上,供后人品评、缅怀。
世俗中人,更是被困在欲望、物质的辖制中,他们多是随波逐流,很难“逆向生长”。就如鲁迅在《伤逝》中写的伤与逝,无常在红尘中才是正常。
那些战胜了个人欲望、欲望辖制的人一定是“反人性的”。就像作家路易斯,作为牛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却愿意娶一位离异、带着两个孩子,而且身患癌症的中年女人。当他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中国文人把爱情留在诗词里,自己的肉身却留在了红尘中。
路易斯做到了“知行合一”,一生不离不弃,这也是我被他背后的价值观吸引的原因,他们不仅书写一种“永恒”,也活出了“信望爱”。
路易斯妻子去世后,他也如苏东坡一样不停追问,通过与记忆的失散做斗争,企图抓住爱人的音容笑貌,而爱人却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是他无法面对的黑暗深渊:当一个人不想死时,在她活得生机勃勃之时,死神却突然而至,当相爱的两个人恨不得天天缱绻在一起,可有一种力量偏偏要把他们拆开,路易斯不断质问祂:为何?为何?
如同“十年生死两茫茫”,在一遍遍叩问、绝望深渊中,一道光穿越自他的心底,让他突然感觉到了她的在,是的,她依然在。而且,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在。
他写下《卿卿如晤》。
“回眸一笑,转身归回那永恒的源泉”。
这才是真正、美好的团圆。
我们所盼望的“团圆”、圆满或许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一次又一次预演!因此,节我们要一年一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