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 | 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年7月第22卷第7期

泡沫硬化剂治疗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

李天梁,李蜀华,冷蔚

(四川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643000)

摘要:

目的:观察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疗效。

方法: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对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53例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者采用泡沫硬化剂瘤内注射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瘤体大小和深度决定用药剂量和注射次数,注射最大剂量不超过6mL/次,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2~4周。

结果:5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1个月~40岁,中位年龄1.6岁;瘤体大小为1.0 cm×(1.0~2.0)cm×5.0 cm。53例患者均完成全程治疗,注射治疗1~6次,平均注射治疗3次,并经6个月随访,其中达到Ⅰ级疗效者2例(3.8%),Ⅱ级疗效者5例(9.4%),Ⅲ级疗效者10例(18.9%),Ⅳ级疗效者36例(67.9%);1例出现局部皮肤破溃,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

结论: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安全有效。

关键词:

泡沫硬化剂;血管瘤;血管畸形

文献编号:

DOI:10.7507/1007-9424.20150222

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是临床常见且较复杂的先天性血管病变,多见于婴幼儿,一般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出现,可见于身体各部位,其中以皮肤为多见 [1]。1982 年 Mulliken等[2]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将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1996年,第十一届血管畸形国际研讨会在罗马召开,会上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3]采纳 Mulliken 等[2]的分类标准正式将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上对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尚无十分完美的方法。笔者从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采用泡沫硬化剂局部瘤体内注射治疗53例不同类型的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临床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患者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1个月~40岁,中位年龄1.6岁。病变部位:头面部25例,躯干15例,四肢13例。病灶大小以最长径计算为(2±0.5)cm(1~5 cm)。53例患者均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并结合B超或CT检查明确诊断。按照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协会分类[4]:血管瘤40例,静脉畸形11例,毛细血管畸形2例。

1.2 治疗

1.2.1 泡沫硬化剂的制作

按 2006 年《第二届欧洲泡沫硬化剂疗法协调会议》[5] 推荐的方法制作泡沫硬化剂。本组患者使用 2个不含乳胶的10 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产生泡沫,其中1个注射器内盛有1份液体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另1个注射器内盛有4份空气。2 个注射器的端与1个三通接头连接呈 90°角,快速来回推送 2个注射器5次(通过紧握其中1个注射器的活塞产生附加压力),再重复推送动作7次(无附加压力)。

1.2.2 泡沫硬化剂用量及注射方法

用药剂量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和类型而定。一般来说泡沫硬化剂的用量为病变体积的一半,个体最大用药剂量不超过6 mL/次。病变表面及周围正常皮肤消毒后,将盛有配置好的泡沫硬化剂注射器经病变边缘正常组织,切线方向刺入皮下并潜行一段距离刺入瘤体,在不同层面放射状推注或在瘤体周边选取2~3个穿刺点推注药液。注射完毕后用棉球压迫穿刺局部 3 min 以防止药液外渗和穿刺点出血。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建议住院治疗。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2~4周,若病变进展缓慢,注射后对药物敏感,病变缩小快则选择间隔 4 周,反之则选择2~3周,局部肿胀明显时可延长注射间隔时间,待肿胀消退后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注射。

1.3 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观察及测量病灶大小、颜色和质地的变化并拍照记录,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并予以及时的对症处理。 6个月后采用Achauer 等 [6] 的评判标准进行疗效评价。Ⅰ级(差):瘤体缩小≤25%;Ⅱ级(中):瘤体缩小26%~50%;Ⅲ级(好):瘤体缩小51%~75%;Ⅳ级(优):瘤体缩小76%~100%。

1.4 结果

本组 53 例患者注射治疗1~6次,平均注射治疗3次,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注射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图1)。其中达到Ⅰ级疗效者2例(3.8%),Ⅱ级疗效者5例(9.4%),Ⅲ级疗效者10例(18.9%),Ⅳ级疗效者36例(67.9%)。所有病例未出现肺塞、心肌梗塞、肝肾功能损害、过敏、高热等严重并症;仅1例出现局部皮肤破溃,其与注射部位较浅药液量较大有关,经换药处理后1个月创面愈合。

图1 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前后病灶大小的比较

1A:治疗前           1B:治疗后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7]。该疾病为一种血管生成性疾病,血管生成失控是其增殖的主要原因 [8],以血管内皮过度增殖为特点,临床病程中有明显增生期和退化期 [9]。李南等[10]研究发现,血管瘤由增殖期向消退期转变的过程中,caspase-3 的活化诱导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可能是我们临床中观察到血管瘤自行消退的原因。内皮细胞的增殖受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诱导和调控,在血管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11]。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将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两者在起源、生物学特性和转归方面以及治疗方法都不相同[12]。由于半数以上的血管瘤可能自行消退,所以有学者提出在血管瘤早期可随访观察。但当血管瘤的生长速度过快或部位特殊,如面部、会阴及外生殖器等部位时则应及时治疗。对血管畸形,则主张早期治疗 [13]。治疗方法主要有:注射治疗、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与放射性核素治疗、激光治疗、介入治疗等。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各自的副作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理想治疗方法应该是既能及时抑制肿瘤生长、使其消退,又能保护正常外观和生理功能,而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能满足该条件,故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泡沫硬化剂由聚桂醇注射液与空气按1︰4 的比例制作而成。聚桂醇又名乙氧硬化醇、聚多卡醇,主要应用于静脉畸形、血管瘤、囊肿性疾病等的硬化治疗。1963年Henschel发现将高浓度的聚桂醇注入血管内可引起血管壁的刺激作用,在对聚桂醇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报道了聚桂醇的硬化治疗效果[14]。聚桂醇的安全性已得到公认[15],美国 FDA于 2010 年3月批准聚桂醇上市[16]。聚桂醇制作的新型泡沫硬化剂,泡沫的空泡作用使硬化剂与血管壁接触表面积加大,作用时间长,从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无菌性炎症,最后使病变部位脉管变窄、粘连、闭塞、消失。

本组病例治疗效果满意,好于钟爱梅等[17]报道的疗效, 出现1例注射局部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经换药1个月后痊愈, 发生率低于其他文献 [18-20]报道的结果,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均未发生。泡沫硬化剂瘤内注射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①治疗过程简便 , 起效快;②无年龄限制, 局部创伤小,治疗后外观符合美容要求;③治疗中和治疗后不会对病变周边器官造成功能障碍;④副作用小,可反复多次注射以达治愈目的, 易为患者所接受[16]。

综上所述,由聚桂醇制作的泡沫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畸形安全、有效,且具有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出现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

微信号: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