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往事‖我为邮展捐出了一枚“猴票”

我集邮,从学生时代起,已经60年了。集邮使我益智,明理,怡情,奉献。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收藏品,会随年逐步升值,1980年发行的第一轮“猴票”,面值只有8分,经过40年的不断攀升,现已超万元。

记得1984年2月,原上海市闸北区职工邮协在举办“第二届个人藏品展览”期间,因为保管不慎,丢失了一位送展邮友展品中的3枚外国邮票。

该怎祥赔偿呢?成了区职工邮协一桩一时无法了结的心事。

在这样僵持的情况下,我作为区职工邮协常务理事和邮展组织参与者之一,便主动提出,以私人名义捐出当时已十分紧俏的“猴票”作为赔偿,最后达成了协议。

虽然,“猴票”在当时升值不是很高,但与8分面值相比已超过百倍,而且“前景看涨’。我把“猴票”捐出后,有人赞同,有人不解,但我还是保持了一颗平常心。

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帮助区职工邮协妥善解决赔偿问题,并不看重邮票的升值。

这件事虽已过去了30多年,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我并不在意,也不后悔。想到老集邮家马任全,把自已多年珍藏的国宝“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及6000多枚邮票捐献给国家,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

邮票有价,有的人只是追求其升值,热衷于“炒邮”。邮德无价,更多的人是通过集邮,增长知识,培养自已的高尚兴趣和美好情操。

2010年在原主编病故后,我承担了邮协会刊《闸北集邮》的主编工作;2016年闸北、静安两区合并后,我又担任了《静安集邮》副主编,继续为集邮文化传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集邮使我懂得一个道理:邮票有价,邮德无价。我为邮展捐出了一枚猴票,看似经济上受到了损失,然而收获的却很多很多。

(作者:曾优良   来源:中国集邮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