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留胆囊颈管癌影像表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残余胆囊属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中的一种。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残留过长,术后可以生长形成小胆囊,或胆囊切除后遗留的部分胆囊,被称为“残余胆囊”。残余胆囊内有炎性病灶、Heister瓣的炎性瘢痕狭窄以及残余或嵌顿于Heister瓣的结石阻塞,致残余胆囊扩张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可造成胆囊黏膜不典型增生,细胞过度分化导致癌变。

病因病理:归纳起来,造成胆囊术后残留病变主要有如下6个因素:

①炎症粘连:由于胆囊急性炎症所致胆囊三角区充血,水肿或胆囊炎反复发作所致的炎症粘连与纤维增生均可导致胆囊三角解剖不清,使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三者辨认困难,胆囊剥离不易。

②危重症抢救时,如有重症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等要求手术简单迅速,解除症状以挽救生命,不能进行充分细致解剖分离而致胆囊颈遗留过长。

③解剖变异、:胆囊畸形如哑铃形、葫芦状,双胆囊或者胆囊管从前方或后方绕过肝总管,在其左侧壁与之汇合等走行变异等可能成为手术者的陷阱。有报道胆囊颈管变异高达25%左右。

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LC手术均采用牵拉电灼分离胆囊三角,若遇粘连重或解剖变异情况,常致操作困难。为避免损伤胆总管,术者多采用远离胆总管处进行钦夹,夹闭胆囊颈,导致残留病变。

⑤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因切口“袖珍”而使显露受限,如遇解剖变异,照明不良,病人肥胖,麻醉欠佳等情况,致操作困难,胆囊颈管解剖不充分,很易发生胆道损伤或遗留残株。

⑥医源性因素:手术医师经验不足,对胆道变异认识不充分,缺乏耐心细致工作作风,操作粗糙亦是胆囊残留病变的重要原因。

王晓云,莫一我,刘俊. 57例胆囊术后残留病变的防治探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7,13(8):525

胆囊 残 留的病理改变包括两个内涵:

①原发疾病的“残留病变”,亦即随同胆囊(勃膜)和过长胆囊管残株的残留,胆囊的炎症病灶及隐匿于颈管之内的结石也一并留下,使得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炎症持续存在;

②继发病变亦即手术残余胆囊与胆囊管残株并发炎症,结石甚至肿瘤。无论残留抑或继发病变,皆可因胆囊管残株炎症、结石或胆总管远端有梗阻性病变而形成“小胆囊”,此乃胆囊残留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临床特点及诊断

胆囊切除术后,原有胆囊结石与胆囊炎症状依然如故,或者缓解一时又再次发作甚至逐渐加重,是胆囊残留病变的临床特点,往往诊断为“胆囊术后综合征”。从首次手术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数十天到数十年不等,有报道称最长达37年叫。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发热,少数病人出现黄疽,其余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等。合并胆总管结石,感染或急性胰腺炎则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其并发胆囊残株癌时,以腹痛、黄疽及右上腹包块为主要特征。Clemente等研究表明,从首次手术到发生胆囊残株癌,一般至少3年。

B超可根据胆囊区查见形似胆囊的厚壁囊状无回声区确定诊断。若无回声区内有强回声伴声影,则更易确定并判断有结石。如果残留胆囊轮廓不清,呈不规则回声团块,则应疑为胆囊癌。由于残余胆囊往往微小而隐蔽,被粘连于肝门,胆囊床附近有胃肠遮盖,或是胆囊管近端因炎症、结石成狭窄而阻塞,不易被B超发现。

MRCP不仅可以显示胆囊管残株是否过长,而且可以显示胆囊管的行经,了解其有无解剖变异,尤其是低位与异位汇人。此外,尚可显示胆囊管残株有无扭曲、扩张、阻塞、囊性变及隐匿结石,诊断准确率可达95%。有关胆囊残株过长的诊断标准,认识尚不统一,但从临床角度出发,长于10 mm才有意义。

治疗

胆囊术后残留病变诊断一旦成立,原则上均应再次开腹手术,尤其是已出现症状或产生并发症的病人更应果断手术。对于胆囊术后残留病变的手术必须高度重视,术前清晰的影像学诊断图像是手术成功的前提,并须备有术中胆道镜检或术中胆道造影的设备。

胆囊残株癌一经发现即应早期手术,依据Nevin胆囊癌分期标准,Ⅰ期行残留胆囊切除,Ⅱ、Ⅲ、Ⅳ期基本术式是残留胆囊切除加肝楔形切除及相关淋巴结清扫,V期仅能行姑息性手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