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充电】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1.不同规模和级别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1)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达到软流圈,常成为岩石圈活动区与稳定区的界线,沿此界线可出现基性超基性岩带,有时有金伯利岩、拉斑玄武岩和混杂岩分布,一般而言,岩石圈断裂控制了区域性或全球性成矿带的分布。
(2)地壳断裂:切穿地壳,达到莫氏面,常成为活动区和稳定区中次一级构造单元边界。沿此界线可出现中性岩或酸性岩带,以及有关的成矿带(亚带)。
(3)基底断裂:切穿硅铝层,达到康氏面。常成为第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沿此边界可出现酸性和碱性岩带及有关矿化。
(4)盖层断裂:切割沉积盖层,达到变质基底顶面,对浅层热卤水的迁移聚集及层控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5)层间滑动断裂:深浅不一,规模不等,大型的与巨型隆起凹陷相伴生,小型的与浅层褶皱相联系,对深层或浅层热卤水的迁移聚集以及不同规模的层控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2.不同时期和期次的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1)成矿前构造:成矿前断裂常具有控岩控矿作用:包括控制沉积岩、火山岩堆积以及在岩层发生褶皱时的断裂;控制岩浆岩侵入或侵入时发生的断裂,在矿化作用前发生的断裂。
池三川研究了成矿前构造的主要标志:断层角砾被原生矿石矿物或有成矿关系的脉石矿物所胶结;断裂带内见不到新鲜的断层泥或镜面,若有断层泥也已遭受蚀变和矿化;断裂带和围岩均遭受不同的热液蚀变,但性质是统一的,在已蚀变的碎裂岩和围岩之间只有粒度粗细之分;围岩的热液蚀变分带严格受断裂控制,蚀变岩石的产状和断裂有依存关系;断裂带内的金属矿物呈脉状产出;在断裂带内或两侧脉岩内,见到原生金属矿物侵染矿化。断裂带上盘的蚀变为成矿前断层泥所阻挡,除断层泥微遭蚀变外,上盘蚀变较下盘差。矿体或蚀变带明显切过断裂带;矿体产状严格受断裂产状控制或产于其中;断裂带内见金属矿物和近矿蚀变交代角砾现象。成矿前的褶皱构造对一些内生金属矿产有明显控制作用,在褶皱过程中,背斜的上层面拉张,下层面被压缩,向斜反之。由于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差异,因而在褶皱过程中离子半径大的元素向拉伸带运移,而离子半径小的元素向压缩带运移。
(2)成矿期构造:成矿期断裂时成矿过程中发生的,国内外有学者提出液压致裂理论,认为含矿溶液在其运移的过程中可造成岩石破裂,同时断裂的形成又为矿液的迁移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成矿期同时形成的几组断裂所控制的矿脉常具有互错互切互穿插包裹等现象。
(3)成矿后的构造:成矿后的褶皱可使先成成矿物质产生塑性流动,使先成矿体受到明显改造,矿层产状及厚度均可产生很大变化,其结果可使先成矿体变贫破坏或改造富集。成矿后的断裂活动常将先成矿体破坏挫失,形成盲矿体。
3.不同构造类型和型式对成矿的控制
(3)裂隙对成矿的控制:各种节理、霹理裂隙构造常常是断裂和褶皱的派生产物。其中节理常见于脆性岩石、霹理常见于塑性岩石。
(4)侵入接触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侵入接触构造类型按形态有平直的、波状的、港湾的、锯齿的、岩枝状的和顺层贯入的,按接触带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整合的、交错的及超覆式接触三种类型。其中超覆式接触构造的下盘更有利于盲矿体形成;按侵入接触构造的性质可分为:简单接触构造,通常含矿较差,常依靠岩体边缘带中的冷缩裂隙和钟状构造起控矿作用;混染接触构造,岩体与围岩具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常形成各种矽卡岩,所伴生的羽状裂隙,也是有利的控矿因素。自岩石内部向外可分为五带。侵入岩主体带、内接触带常形成内接触带矽卡岩及浸染状矿体、正接触带有延伸较大的板状和脉状矿体、外接触带常形成似层状或头静止矿体、正常围岩带可形成层控矿床。
(5)火山机构和构造对成矿的控制:许多矿床都与火山活动有关,对火山机构和火山构造的认识,是预测和寻找这类矿床的基础。火山机构系指火山活动期间所形成的各种产物以及这些产物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及形态特征,这些产物包括火山管道相、次火山岩相及喷发相。火山构造包括火山口、破火山口、火山颈、火山锥、角砾岩筒放射状张裂及环状断裂等。火山机构和构造对成矿的控制,陡倾斜面状火山通道,通常是一种深断裂,常含有铁矿浆喷溢,形成大型铁矿床,例如智利拉科铁矿;陡倾斜线状火山通道,通常是两组或两组以上深断裂的交汇线,相应的成矿物质组合有含金刚石的角砾云母橄榄岩等。若成矿物质从深部岩浆房上升至近地表,可形成次火山岩相及有关的斑岩铜矿床。火山口附近的放射状张裂和环状、半环状张裂中,常有火山热液型Au、Ag等矿产充填,是重要的火山矿田含矿构造-物质组合之一。远离火山口的火山盆地,常有各种火山沉积矿床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