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经方退热探析(下)
肺炎发热案
患者男,34岁。反复发热一周,体温波动在37.5℃-38.7℃,当地西医院诊断为肺炎,予抗生素治疗,发热反复仍不退。咳嗽,痰不多,难咳出。怕冷,偶尔怕热。当下体温38℃。无汗,怕风,口干,饮水多,之前四天无大便,昨日大便一次,偏稀。疲倦感VAS:5(0-10),无口苦。烦躁,声音沙哑,无胃口,无咽痛。舌淡,齿印,苔白黄浊厚。此患者发热缠绵不退,结合舌苔黄浊而厚,可以判断有湿邪困阻。一般单纯的风寒或风热用解表的方法,发热很快就可以退,但是一旦有湿邪,则不能单纯地解表,湿浊不化热难退。现在这场新冠疫情,据许多报道,也是挟有湿邪,因此很多发热比较难退。讲这个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向大家介绍一张黄仕沛老师的经验方:
白头翁30g 石膏60g 芦根30g
香薷10g 青蒿10g 黄芩10g
甘草10g 野菊花20g
壹付,服药后,再喝一碗热稀粥,盖被睡一觉。密切观察体温,根据情况,还可以煮第二次来喝。
为何名叫“黄芩紫草汤”里面却没有紫草呢?原来广东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将白头翁称为“北紫草”,而将另一种广东草药“星色草”称为“白头翁”。黄仕沛老师介绍这张方时这样说道:“黄芩紫草汤对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无汗,头痛,四肢骨疼,舌红唇红,苔白,黄,大便不畅,小便短赤的流感,没有小柴胡的里虚,感冒退热效果很好,较大青龙安全。高热,恶寒,唇色红,苔厚,口渴,大便不通,脉浮数”。
对于发烧的病人,开出中药后嘱咐病人不要一次全部喝完。可一副药煮成两碗,第一次先喝三分之一,服药后还可喝一碗热稀粥,之后盖被,40分钟后测体温,烧没退再喝三分之一,再次盖被。若仍没有退,则服药依旧如前法,根据情况可一日之内服第二剂。
病人服药后烧退,仍咳嗽,干咳为主,痰黄,量少,有汗但不多,无痰堵咽喉感,口干,乏力,烦躁。处方:
麻黄10g 石膏20g 炙甘草10g
杏仁10g 炒莱菔子10g 法半夏10g
陈皮10g 薏苡仁15g 生姜三片
叁付
此方取龚廷贤五虎汤之意,即麻杏甘石汤合二陈汤。另外加上桑白皮效果更佳。
按语:黄仕沛老师在上世纪60年代广州大流感时,使用黄芩紫草汤治疗,效如桴鼓。此方是60年代广州名医刘之永的家传方,后传与黄仕沛老师。此例肺炎应属湿热范畴,湿非辛温不化,浊非芳香不除。湿热侵袭上焦,郁遏肺卫,肺气宣降失常,此时应用辛宣芳化法,如青蒿、香薷、藿香一类。黄芩紫草汤用到了香薷与青蒿,同时还用上了辛寒清气的石膏,苦寒燥湿的黄芩,内外两清,同时用白头翁泻大肠湿热,体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湿热病不可纯用麻桂类的辛温发汗,可以考虑合上三仁汤等。
跟大家分享完这五个案例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1.经方治疗发热,柴胡剂应用几率高。从辨证体质上说,从实到虚,大柴胡汤体质为最“实”的,体格壮实,腹诊有力;其次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其中挟有水饮,出现了“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并且易失眠,易受惊;再者为柴胡桂枝汤,一方面有小柴胡汤证,另一方面有桂枝汤的表证在,如怕风汗出等;之后是小柴胡汤体质,人一般比较瘦;最虚弱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涉及到了太阴病证,其方证的抓手:一是疾病的迁延不愈,二是有伤津液,三是有水饮。
2.患者每天定时发烧,就诊当下并不发热,根据其发烧规律推断,均按发热处理。门诊不能随时观察病人,难以知道患者随后是否发热。当下可以开两种方案,若发热则服用能退热的方,柴胡用量要大,不发热的就用另外一个,柴胡可以减量。如果患者有服退烧药,应该让患者回忆发烧时的症状,是否恶寒,是否无汗,并以此为准进行治疗。
3.服药时机要把握好,当且仅当发热时服药,若有固定发热时间,则“先其时”服药,不发热时服药可能无效。
小编结语:非常感谢师兄的分享!通过师兄的讲座,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医经方治疗发热出色的疗效。而我们要想做到效如桴鼓,关键在于正确识证,在于对经典牢记在心。今天师兄所分享的5个医案,可分为五种证型:三阳合病发热,风热发热,少阴发热,热毒壅滞,湿温发热。治疗发热的原则,私以为,在于去除病因,扶助人体正气,而不是一味地清热降温,导致“寒凝”“冰伏”等坏病,使人体正气受到了损伤。但在气分大热的时候,辛寒清气亦必不可少;在湿热胶结时,苦寒燥湿亦在所必用.....总之,中医治病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经典是每位中医人都要反复阅读领悟的。感谢大家能阅读到最后!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