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药价下,财政投入转化不成百姓福利
近日,媒体从财政部社保司获悉,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卫生总费用不能再继续维持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否则将导致医疗卫生制度不可持续。因此,财政部将建议,合理调整政府、单位和个人筹资分担比例;完善个人账户,逐步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坚持适度保障的原则,避免过度攀比发达国家保障水平,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医疗保障面的不断扩大,财政对医疗保障工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从2011年到2016年,短短的6年时间,财政投入医疗卫生的资金已累计达到6万亿。正是因为财政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保障工作的投入,因此,全国的参保人数也已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则稳固在95%以上。
由于参保人数多,覆盖面广,对财政投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经济运行状况不佳,财政收入增长面临越来越大压力的情况下,财政对医保工作的投入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继续保持前些年那样的高投入、高增长,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搞不好,就会导致医疗卫生制度的不可持续,影响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引发新的看病难、看病贵。所以,对医疗费用筹资分担比例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增强医疗费用使用的约束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从目前的筹资分担比例来看,财政投入的力度很大,承担的比重较高,个人负担似乎很轻。实际上,对患者来说,负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看病贵、负担重的问题,仍然是广大居民不敢面对的一个问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不能进医院、不敢进医院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居民,小病不看、大病不治的案例随处可见。
很显然,这是一个十分现实而无奈的矛盾。也就是说,财政的大力度投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将投入完全转化成居民的福利。原因就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管理漏洞很多,各种侵蚀医改成果、吞食政府诚意、增加居民看病负担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中,药品价格虚高,中间环节漏洞太多,利益输送现象过于严重是最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药品从生产厂家到患者手里,价格都会出现几倍上涨,看病贵的问题还怎么可能消除呢?广大居民还怎么可能看得起病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医院、医生大多与经销商结成利益同盟的大背景下,药品价格就像一个倒“金字塔”一样,从生产厂家到患者手中,不知膨胀了多少倍。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环节,药品价格就虚高一次,就出现大幅度上涨。不仅如此,在医院、医生和经销商,加上目前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还将低价药挤出了市场。过去那种价格低廉、效果很好的药品,已经基本见不到踪影。更多情况下,低价药都换个马甲变成了高价药,有的还被冠名为创新药。在这样的情况下,调整筹资分担比例,实际是将药品价格虚高的代价,更多的让患者来承担。
也正因为如此,在调整医保费用筹资分担比例的同时,如何强化医保管理,堵塞医保漏洞,将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成本过高的问题,才能有效减轻财政和患者的负担。毫无疑问,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看病成本过高,管理漏洞过多的问题,才是减轻财政压力、降低患者负担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单纯调整医保费用筹资分担比例,就极有可能又回到医改前,让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再度爆发,引发广大居民对医改制度新的不满。
所以,有关方面在化解财政支出压力,稳定医疗卫生支出的同时,更应当与有关方面配合,在如何解决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上下功夫,在强化管理、减少漏洞、防止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上做文章,让药品价格回归常态,让中间环节不再成为药品价格的泡沫剂,将各种问题收入、腐败收入、不法收入从药品价格中彻底清理出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调整医保费用筹资分担比例的工作就要缓一缓、等一等,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出现新的问题。毕竟,这也是一个大动作,一个事关广大居民切身利益的大动作。出台这样的政策和制度,就应当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人为地加重广大患者的负担。
医改走到今天不容易,切莫因为新的政策的不慎重而前功尽弃。在药品价格虚高面前,百姓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才有能力治理。既然政府已经感受到了高药价的痛楚,为何不动真刀子解决,还把注意力放在加重患者负担上呢?那只能说明痛楚还不够大,仍然应当维持目前的筹资分担比例。调整医保筹资分担比例,只能以遏制药品价格虚高为前提。高药价下,财政投入是无法转化成百姓福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