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我诊病的“三步曲”
学医、从医50多年来,我通过不断实践、思辨以及挑战传统,站在公众健康和广大患者利益的立场和角度艰难地探索,逐步找到了看病的“三步曲”模式,让医生的职业行为回归公益、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患者体会到的是医疗的温度,我收获的是职业幸福。
什么是看病“三步曲”?一问病情,二看心情,三聊家常。
一问病情。问诊是诊病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是调查研究疾病的来龙去脉,也要判断患者主诉的不适感觉与其原因(疾病)的关系。比如一个患者主诉“胸痛”,其原因可能涉及数十种不同的疾病,并非都是心绞痛;接下来需要询问患者胸部不适的部位与范围(包括放射部位),不适的性质与特点,持续的时间,终止的方式,近一个月来的变化,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这样,看的时间越长,累积的问题越多,三五分钟肯定无法看好病。
从事医生这一职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富有同情心。医生一定要倾听患者的倾述,让患者充分“倒清苦水”。我们以往的医疗体制和模式是把医院办成像春运高峰的火车站:挂号起五更、排队一条龙、候诊三小时、看病三分钟。医生没有时间,甚至不耐烦听患者倾诉,三句半了事,只要胸闷、胸痛,一律扣上冠心病、心绞痛的帽子,而且都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接下来就是CT、造影、支架的“流水作业”。“问诊”这个地基都没打好,上来就建华丽屋顶。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这种就诊经历,谁会感到良好?医患和谐又从何谈起?
二看心情。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和睡眠。西医的基本功讲“望触叩听”,中医讲“望闻问切”,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望诊。传统望诊的内容是看患者有无贫血、青紫、黄疸等。
医生要会“相面”,注意患者和家属是眉头紧锁、愁容满面、一脸困惑,还是带着阳光微笑。可从问睡眠情况入手,逐渐展开,询问患者有无焦虑或者抑郁的表现。
三聊家常。只要不涉及患者不愿启齿的隐私,我会与患者谈谈生活工作状况与经历,聊聊患者就诊的经历,对疾病和治疗方法有什么困惑。我有一天会诊了3例认为自己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结果都是焦虑症引起,而非心脏问题。
医生为患者解除疾苦,除了药片、支架和手术刀,还需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即“话疗”。可惜今日的医疗就缺“话疗”,医生没时间说话。患者连症状都没说完,药方就打印出来了。医生这一职业最需要同情心与责任心,既要关注心脏,又要重视心理。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