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起源——峄山刻石,小篆代表作

书法起源——峄山刻石,小篆代表作

2021-09-04 22:08·生活闲记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原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即公元前219年,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先后5次远巡各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山东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不禁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秦相李斯听完,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宋代摹刻碑原石

原刻石正面及左侧面镌刻有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背面则刻有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

根据唐《封演闻见记》中的相关记载,此碑后来被拓跋焘推倒。然而,因李斯小篆闻名遐迩,石碑虽被推倒,但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仍络绎不绝。

后来,当地官民因疲于应付慕名而来者,随即聚柴碑下,将石碑一把火烧掉了。从此以后,《峄山刻石》残损不堪,无法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随即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在枣木板上。对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曾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描述。

宋淳化四年,也即公元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为长安本。之后,全国各地据此翻刻颇多。

《峄山刻石》元代摹刻碑拓片(邹县本)

今存的《峄山刻石》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也即公元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呈竖长方形,碑高1.9米,宽0.48米,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不过,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如今尚存185字。《峄山刻石》原石已毁,幸运的是留下了碑文。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刻石书法,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

该刻石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出圆浑流利的风格。

书写这种字体的时候要求中锋用笔,笔毫行进时不能有任何的波动和扭曲,这样写出的线条才会给人以圆润流畅、精细圆整的感觉。

▫以上文字来自《图说五千年中国书法》,侵即删

· 后话

我的老师是写篆书的,初学的时候,让我挑哪一本书法作品,我没看上这本峄山碑字帖,原因很简单,实在是看不懂,后来选了褚遂良的阴符经。

现在再来学习书法起源,看到峄山碑的介绍,心生向往,不过书法不能一下子换这种一下子换那种,得耐心下来学一种后再研究其他,当然了,也因人而异啦。

我目前计划是学习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阴符经也要再临摹几遍才行。

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