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淮:《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

《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刘衍淮著,徐玉娟等整理,朱玉麒审校,商务印书馆2021年8月版。

内容简介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气象观测是其核心项目。考察临行前,考查团常务理事的刘半农曾嘱咐气象生们“要把所见所闻都要详细记录下来,有些事当时看可能没什么用处,以后却可能有大用处”。

该书基于科考团气象生刘衍淮的11册西北考察日记整理出版。这份35万字的珍贵日记,是九十多年前西北气象考察的观测实录。这里有青年人在科考团这个“流动大学”里的进步足迹,有五四运动后的大学生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风貌,更有那个时代丝绸之路上的世态人情、科考团里的人事细节。

随着时光的推移、岁月的沉淀,该书的考察记录,将愈益显示其不朽的光华。该书分章立目,随文插入民国老照片和作者速写图200余幅,图文并茂,颇具可读性。

《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

目 录

序言(刘元)

大漠观风起,天山测云高——前言(朱玉麒)

整理凡例

第一卷 从北京到呼加尔图河(1927.5.9—1927.8.1)

一 前往包头汇合

二 从包头到呼加尔图河

三 呼加尔图河的气象训练

四 独立作业

第二卷 从呼加尔图河到山单庙(1927.8.2—1927.8.28)

一 追赶大部队

二 前往山单庙

三 小分队考察河套

第三卷 从山单庙到额济纳(1927.8.29—1927.9.28)

一 途中作路线图

二 进入沙漠地带

三 梭梭树丛林

第四卷 在额济纳(1927.9.29—1927.11.7)

一 额济纳的测量

二 双十节的活动

三 去毛目

四 额济纳最后的日子

第五卷 从额济纳到哈密(1927.11.8—1928.1.8)

一 大风屡阻行程

二 驼乏粮绝人病

三 赶赴前方找车

四 留在庙儿沟

第六卷 在哈密(1928.1.9—1928.2.11)

一 考察中的第一个春节

二 哈密周边见闻

第七卷 从哈密到迪化(1928.2.12—1928.3.8)

一 从哈密到吐鲁番

二 从吐鲁番到迪化

第八卷 在迪化(1928.3.9—1928.5.21)

一 一上天山

二 迪化见闻

三 再上天山

四 山中独立观测

五 迪化气象站

第九卷 从迪化到库车(1928.5.22—1928.6.19)

一 迪化到焉耆途中

二 渡开都河赴库车

第十卷 在库车·上(1928.6.20—1928.10.10)

一 初建气象站

二 库车见闻

三 华志回国

四 独立主持库车气象站

五 创建喀拉古尔气象台

第十一卷 在库车·中(1928.10.11—1929.3.31)

一 库车观测例事

二 冬季观测

三 新年伊始

四 再赴山中气象台

五 春节前后

六 新春气象

第十二卷 在库车·下(1929.4.1—1929.8.26)

一 沙雅考察

二 春夏之交的库车

三 三赴山中气象台

四 气象站搬新址

五 准备返程

第十三卷 从库车回迪化(1929.8.27—1929.9.22)

一 从库车到焉耆

二 由焉耆到迪化

第十四卷 在迪化(1929.9.23—1930.3.2)

一 逗留迪化

二 连日商量归计

三 决定赴德留学

四 迪化过春节

第十五卷 从迪化去柏林(1930.3.3—1930.4.19)

一 从迪化到塔城

二 从俄境赴柏林

图片说明

附录1 日记所见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一览表

附录2 我服膺气象学五十五年(1927—1982)(刘衍淮)

附录3 先父刘衍淮与西北科学考查团(刘 元)

附录4 家人心中的刘衍淮

附录5 英文目录及简介

校后记(朱玉麒)

迪化气象观测站,左起:白万玉、靳士贵、李宪之、袁复礼、黄文弼、刘衍淮。

序 言

刘 元

欣悉商务印书馆将为先父出版渠英年时在西北科学考查团担任气象观测工作时的日记,书名“丝路风云”,至为感怀。

出发第一天的日记

先父自1927年在北大求学时考入该考查团到内蒙古、新疆从事气象观测开始,迄1982年在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任内离世,在此漫长五十五年的岁月里,从未离开过气象科学。

他在科考团工作届期后,远赴德国留学深造气象。自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全力贯注春风化雨,作育英才,传授气象等有关科学门类。

气象专业在我国早期是个冷门。全国各地众多大专学府中,只有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两三大学在地学系下设气象组,师资既缺乏,设备亦简陋,而学子仅寥寥三四人。

嗣后抗日战争爆发,抗战军兴,空军急需大批气象专业人员提供资讯,以应各地天气对飞行安全的影响,遂于1939年委任适在空军官校执教的先父筹备创办“空军测候训练班”。

教育部颁发给刘衍淮的西北科学考查护照

自此先父即踏入主导该班,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全心全力,二十年如一日,担当起为国训练培养气象专业的大任。历年间培植了近三千优秀专才,还培养了四千余民间高等学府精英,人数之众,人才之盛,永垂气象史册。

综先父一生任教生涯,历北师大、清华、空军、台师大,垂垂近五十载。他好学敬业,笔耕不辍,言传身教,桃李满门,对后学关怀照顾,深受爱戴和敬重。

离世多年后,仍时有空军和高校刊物刊登门生大作,以纪念专辑的方式怀念表扬他对气象事业的辛劳与贡献,冥冥中他定当欣慰不已。

刘衍淮考察途中画图1:额济纳河畔的观测站

值此日记出版之际,特在此以家属身份,向整理出版该书的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和商务印书馆致以最高的谢意与敬意。

2020年8月1日于美国密西西比州图珀洛

校后记

2017年12月23日,“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高峰论坛和同题展览在北京大学举行。展览在静园二院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开幕当天,中国科考团成员的后人纷纷前来,刘衍淮先生的女儿安妮女士也在其中。

“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高峰论坛海报

她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代表兄弟姐妹参加这一有意义的活动。她告诉我:他们兄弟姐妹七人,早已从台湾移居海外,但是和父亲联系着的西北科考团,也是他们的精神遗产;更早的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她也从海外飞来,参加了那年的庆典。

当天的晚宴,她拉着行李箱来到餐厅,饭后便匆匆离席,赶赴机场,飞往海外参与家人的圣诞聚会。我目送她离开,期待下一个十年,我们能够再见。

但是很快,2018年的年初,我便收到了安妮女士的海外来鸿。信中提到:作为刘衍淮的子女,他们依旧珍藏着父亲全部的西北科学考察日记和相关文献,他们只想用英文为父亲写一本不太长的传记,给他们在英语国家长大的孩子们留个纪念,然后捐赠所有的父亲遗物,给可以使用这些资料的学术机构,希望那儿能替父亲出版一本完整的中文传记。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出发前在西直门火车站合影,前排右3刘衍淮

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是如此的激动,当即代表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致信表示愿意接受这份捐赠,并从事相关的研究。

此前的2012年5月,为了纪念西北科考团成员黄文弼先生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奉献的一生心血,黄先生的后人将其生前使用和珍藏的文物、文献,也都无偿捐赠给了新疆师范大学。以此为契机,经新疆师范大学校党委会决议,成立了“黄文弼中心”,它承担以下的功能:

一是建设“黄文弼特藏馆”并筹建“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馆”,开辟黄文弼与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永久性展览,以纪念丝路研究的先驱者;

二是建设“丝绸之路文献馆”,以黄文弼旧藏图书为核心,汇集并不断延续丝路专题文献资料,成就世界范围内丝路研究的资料中心,向海内外研究者开放;

三是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作为该校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持续的西北学术史研究。

毫无疑问,“黄文弼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和展览的专门机构。我因参与联系的工作,而受聘新疆师大,与该校刘学堂教授共同担任了黄文弼中心主任一职,参与建设和研究工作。

刘衍淮《西北科学考查团中之气象工作》

我的建议得到了响应。2018年4月18日,为了纪念父辈在西北科学考察中奉献的青春岁月,受全家委托,刘衍淮先生的女儿美丽、安妮姐妹分别从美国和澳大利亚飞来北京,在华侨大厦捐赠了刘衍淮先生生前的文物、文献给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

新疆师大校党委李国良副书记与黄文弼中心主任刘学堂、文学院院长周珊等,也专程从乌鲁木齐前来,接收了这份珍贵的捐赠;刘衍淮先生一生的挚友—李宪之先生的长子李曾中夫妇成为了这次重要活动的见证人。

刘衍淮先生的捐赠品中,包括了他几乎完整的近百册/篇论著,7大册1000多帧包含西北科考期间照片的影集,部分的考察用品和其他文献—当然,还有这11册记录西北考察历程的日记。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进疆九十周年”暨“刘衍淮先生捐赠文物特展”现场

2018年7月,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开始了秋季学期“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进疆九十周年”系列活动的策划,《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的整理工作也在那个时候启动。

当系列活动的“纪念刘衍淮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捐赠文物特展”在金秋时节的新疆师大隆重举办的时候,由黄文弼中心徐玉娟老师主持、新疆师大文学院青年教师为主力的整理团队,也在其时完成了日记录文的初稿。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我们对这些录文进行了仔细的校对。受到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的启示,根据考察的阶段,我们还对日记做了章节的划分并拟了小标题。

这一部日记在刘衍淮先生生前并没有公布于世的打算,因此11册稿本日记也没有什么名称。在和刘衍淮先生子女及出版社的商议中,我们确定了目前的书名。

新疆师大黄文弼中心为捐赠资料的三位后人代表颁发证书。左起:袁复礼女儿袁刚、新疆师大党委书记巫文武、黄文弼孙女黄蓉蓉、刘衍淮女儿刘美丽。

我们还对刘衍淮捐赠品中大部分没有记录的照片进行了分辨,将其中与西北科考团相关的部分挑选出来,插入到日记相关文字下。我们相信,文本和图片的共生关系,一定能够增加读者对于西北科考的认识;而图文并茂,也是刘衍淮先生留下的文献最好的出版方式。

这时候,袁复礼先生旧藏西北科考团期间的图片也经由其后人无偿捐赠到黄文弼中心,提供给学界从事研究、展览,我们也从中选取了与刘衍淮考察相关的部分,包括其他一些档案图片,在日记中予以体现。

值此日记出版之际,我们感怀刘衍淮先生在艰苦的考察期间始终不懈的记录,并在后来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始终保有这份珍贵的日记;感怀他的儿女秉承学术公器的理念,将这份史料无偿捐赠并公布世间;感怀举办西北科考团相关研究和纪念活动的学术机构、感怀商务印书馆……

种种因缘,使我们得以从事这项整理工作,在获得教益的同时,也为西北科学考查团重要文献的流布尽一份义务。

朱玉麒教授在进行讲解

大漠观风起,天山测云高。如果说,近百年前的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漫漫丝路上一首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歌谣,我们期待,《丝路风云—刘衍淮西北考察日记(1927—1930)》的实录文字,会带着大家走进这美妙的旋律,云游在大漠天山的万千气象之中。

朱玉麒

2020年5月21日,北大朗润园

作者简介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途中的刘衍淮

刘衍淮(1908—1982),山东平阴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1930年参加西北科学考查团,担任气象生。后赴德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地理与海洋等学科。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归国,曾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其间由竺可桢推荐从事空军气象教学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西北科学考察的先行者,更是我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气象教育的奠基人。

刘衍淮《天山南路的雨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