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刚夸赞茶性“俭德”,转头末茶却在奢靡中绝迹……
给眼睛一点闲暇,
用耳朵感受小约的茶趣。
爱茶的人,估计都看过陆羽的《茶经》。然而,陆羽本人是如何喝茶的,或许还是个让茶友难解的谜。
小约是个好奇宝宝,自然也曾做过一番考据。其实,想了解陆羽是怎么喝茶的并不难,只要看看唐朝人是怎么喝茶的,大致就可以了解。
说起唐朝人的喝茶习俗,与我们今天自然大不相同。那个时代的人们,喝的主要是末茶。要想喝上一杯末茶,操作是比较繁琐的:首先要将茶晒干压制成茶饼,以便于储存。需要喝茶的时候,再将茶饼拿出来,取下一小片,再将其碾制成粉末,倒入锅中煮开。喝茶时,就着茶沫一起吃掉。因此,在唐朝,人们又把“喝茶”叫“吃茶”。
不难想象,这么煮出来的茶,味道自然不咋样。据此也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唐朝之前,好茶者多为僧人了。可能一方面,参禅时可以茶提神醒脑,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在苦中尝出了甘甜的滋味,正契合了僧家“众生皆苦”的思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茶饮随着禅宗的发展逐渐普及后,人们开始尝试加入一些新元素,即便是苦茶,也能“吃”出别样的滋味来,而调料便是加入的新元素之一。
想必唐朝人爱的是重口味,他们往茶中加入的是葱,姜,桂皮,花椒……这种做法在现代人看来近乎于黑暗料理,唐朝人却趋之若鹜。
我们心中的“茶圣”陆羽,当年就是“吃”着这款茶,为我们写下空前绝后的茶界典籍《茶经》的。
在《茶经》中,陆羽强调的是“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可见,茶曾经也是“去奢行俭”的标志。魏晋民风从尚酒到崇茶,便是由奢入俭的过程,茶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萌发的。当年南齐世祖武帝萧赜死前下诏,要求死后从简,以茶替代三牲祭品,也是看中了“茶”的廉俭特性。而陆羽将它写入《茶经》,想必爱的也正是茶的本真和俭德。
陆羽或许未曾想到,他惯喝的末茶,最终却会因过度奢靡而被明太祖一道诏令给禁止。自此,末茶在中国几乎绝迹。如今若想再领略一番末茶的滋味,要么得凭机缘,要么就得到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抹茶中寻找末茶的旧日风貌了。
明代的散茶全面取代唐宋风行的末茶,一方面是由于炒青技术的完善,使得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保存茶香,无需再经碾磨煎煮才能出味,让喝茶变得更为纯粹而简便。另一方面,末茶被散茶完全取代,还在于末茶发展到极致时,衍生出来的腐败官吏和奢靡浮华之风,硬生生拖垮了一个繁盛的王朝。
至于宋朝由盛转衰与茶又有什么关联,我们下回再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