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中医与西医的差异

中医、西医是医学领域的两个不同分支, 由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和所经历的社会发展不同, 导致了中西医学在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1 基础理论方面的差异

中医、西医是两种独立的医学体系, 两者在基础理论上是截然不同的, 两者各有所长。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一个子系统, 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 其医学模式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研究内容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四诊八纲、经络、六淫、七情等;研究方法为观察法、直接领悟和取类比象;特点是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研究。

西医基础理论建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产生于实验医学时代, 其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研究内容为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疗技术等;研究方法为实验分析方法;特点是注重局部和微观研究。

2 临床应用方面的差异

中医、西医因基础理论的差异, 研究人体与疾病的方法不同, 提出了不同的临床理论, 创造了不同的诊疗技术。

诊断方面

中医诊断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把人体看成是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以辨证为方法、四诊为手段获取资料。

西医诊断则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的知识, 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并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 获得引起疾病的病原菌及人体病理改变和各种器官功能状态的资料, 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得出疾病的诊断结论。

疾病命名方面

在疾病命名方面, 中医诊断包括病名诊断与证型诊断, 存在着命名方式的多样性与模糊性。由于中医对疾病本质认识的角度不同, 对疾病的命名形式是不拘一格的, 多是根据临床观察所得而命名。

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理化检查, 西医诊断对病名的定义和专指性较为严格, 一个病名, 专指一种疾病。

治疗方面

中医治疗着眼于“调整阴阳, 扶正驱邪, 治病求本”的基本原则, 注重功能的恢复, 以及新的平衡的建立。遣方用药讲究守中, 中病即止, 既防太过又防不及;强调防、治、养并重,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三分治疗, 七分调养” 。

西医治病在要求功能恢复的同时, 还注重形态、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恢复。治法上采用标准化治疗, 同一种病就用同一种方法, 不太考虑个体化。

由于中、西医在治疗上各有千秋, 从而催生了中西医结合的想法。中医与西医结合主要特点之一是在诊断上体现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医学诊断思路。中西医的结合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启发治疗思路以解决无证可辨的困境, 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传统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4 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医药和中医药, 在文艺复兴前, 是难于区分的, 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 都属于经验医药学范畴。

中医学校教育 (公学) 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433年太医令秦承租奏置医学。隋唐有较正规的中医学校教育机构-“太医署”, 这种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所以中医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教育。传统的中医教学, 往往很注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机械记忆。

文艺复兴以后, 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公元1543 年, 维萨里发表《人体的构造》, 建立了人体解剖学, 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西方医学也从传统的师徒带教模式改变为实验学习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