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曾经差点失传,现在都成了经典
在人类几千年的信史文明里,有无数书籍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这其中不乏让今人扼腕叹息的神作!
它们失传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战乱散佚,有的是人为销毁,有的是没钱出版、有的是情色被禁……
不过这其中也不乏极少数无比幸运的书,能在失传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因为种种原因重见天日。
今天跟着慢师傅来看看吧,慢师傅精选了九本书,仅为抛砖引玉用。
1
01
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回味无穷
1
成书年代:1922-1926年 作者:弗兰兹·卡夫卡 差点失传原因:卡夫卡逝世前,遗嘱好友马克斯·勃罗德将全部作品焚毁,好友并未遵从,且整理出版。
1
这本书虽没写完,但照样是卡夫卡最好的小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奇特的,它成功混淆了小说和现实的界限,以至于放下小说,审视自己生活的时候,忽然茫然不知所措。
K之所以坚持不懈地与城堡的权威当局沟通,是因为城堡决定着他的工作和他的人生意义,他不得不按照“城堡”的指示去做。
而高深莫测的城堡,给人有无比的“疏离感”,以至K终于失去了方向,无法整合,更不能融入社群。
K对奥尔嘉说“我已经有了一个家,一个职位和实实在在的工作,一个未婚妻,尽管这一切都微不足道”与城堡有关系的一切都让K感到安宁。
K觉得只有面对稳定(可控的)、有计划、必然性的东西,才会有安全感。
他只希望“保险地活在生存中,在一个组织完善的国家里有着一个固定的职位和确定的前景”,以此躲避个体生命在面对自由(可能性)与陌生(偶然或必然)时所引发的恐惧与战栗。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K呢?
1
1
02
在大时代面前,个人是无助的
1
成书年代:1957年 作者: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差点失传原因:因描写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的苏联困境,《日瓦戈医生》一直被苏联政府列入禁书,不得不寄到外国出版。帕斯捷尔纳克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国内压力也最终放弃领奖。
1
俄国文学给人的印象就是大部头,很沉重。
事实也是如此,《日瓦戈医生》也不负此名,书内的时间几乎与作者人生平行,横跨50年,无疑是想以小说的形式诉说历史与个人命运。
读的时候不断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俄国的农村,一直都被阴暗郁闷的气氛压抑着,充满了愚昧无知与暴力动乱,无论是沙皇时期,还是内战时期……
“我不爱那些没跌过跤、没失过足的不犯错误的人。他们的美是僵死的、没有价值的。他们不懂得人生的美。”
日瓦戈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限于当时的环境,很多话只需要点到为止就好。
日瓦戈的反思,也是作者或是当时苏联思想界中某些人的反思,对战争、革命的反思。
看着日瓦戈的亲人、朋友、敌人、战友,一个个的死去,主人公也最终走向孤独,唯有创作——这精神生活支撑着他。个人背负的苦难,是同时代全部人的不幸。
1
1
03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
1
成书年代:1989-1994年 作者:木心 差点失传原因:原为木心即兴的世界文学史讲座,听课者陈丹青将其整理成册。
1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后来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1
1
04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
成书年代:1808年 作者:沈复 差点失传原因:沈复生前贫困潦倒,死后残稿流落书摊,后被出版商发现而整理刊印。
1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想象中,才子佳人代表着最理想的爱情模式。读书,读书,除了那功名利禄,还期待着如玉佳人红袖添香。她们容貌出众、体态婀娜,且知情识趣、腹有诗书。
只可惜,在封建礼制的大环境下,她们或出现在风月场,或以妾的形式养于后院。
大多钟灵毓秀的女子一旦成了亲,就向贤妻良母发展;夫妻之间,相敬如宾成了典范;日常的琐碎好似成了浪漫最大的障碍,婚姻生活给人的印象也总是少了些趣味。
于是,历史上最出名的爱情故事多止于婚前,成了婚姻是爱情坟墓的极好注脚。甚至连古典文学中巅峰之作——《红楼梦》也未成幸免。
然而,就是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将平淡的婚后过得让人艳羡不已。
她温婉秀丽、懂诗书,同时也爱吃臭豆腐;
她情趣高雅、懂生活,用的餐具是自己做的梅花盒;
她女扮男装,和丈夫一起外出游玩;
她眼中无贵贱,与烟花之地的女子也能义结金兰;
丈夫的朋友来了,她拔钗沽酒;
家中无余钱,她还能挣钱养家……
曾经她的丈夫非她不娶;
后来她的丈夫说,“来世卿当为男,我为女子相从”;
待她去世后,她的丈夫思她甚深,
将二人相遇-相知-相爱-相处-相离,
尤其是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成书。
笔墨之间,缠绵哀婉,真切感人,
却又温暖而治愈。
她就是陈芸,这本书是被人称为“晚清小红楼”——《浮生六记》。
1
1
05
有些崇高比堕落还坏
1
成书年代:1920-1923年 作者:雅洛斯拉夫·哈谢克
差点失传原因:作品涉及到一战,被当局指控为“毒害青年的下流文学”,并被禁止出版,作者与好友自己印刷,沿街叫卖。
1
《好兵帅克》一直以来都被当做儿童文学来对待,但是儿童怎么会都得出这里的深度和黑色。
哈谢克是个黑色幽默的小说家,他一直在逗我们笑,然而这笑却是“含泪的笑”。
帅克,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疯癫”的人,他让这个世界显得如此荒唐可笑,而他也从狗一样低贱的人变成了干预世界大战的圣愚。
在这个过程里,帅克用他表面执行命令实则破坏命令的神逻辑,用他完全凌驾于战争之上的超越逻辑,用他的胡话和神性,反抗了奥匈帝国的压迫,也拯救了自己的命运。
帅克是个好兵,并但不傻,而且十分狡猾。不然能够屡次逃脱可笑的魔爪劫难的,一次次化险为夷?
1
1
06
因情色被禁,现在是世界名著
1
成书年代:1928年 作者:D.H.劳伦斯 差点失传原因:书中有大量情爱描写,被英国当局以“有伤风化”之名查封,直到1958年才解封。
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争议最大的小说,也是他最后一部小说。曾被禁长达30余年,甚至出版社也因此遭受起诉,可见严重程度。
不过可幸的是,30年后被解禁,理由是对“人性的深度描写以及对社会批判的严肃性”,反正正说反说都有理,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言归正传,只要我们静心地阅读,悄悄潜入劳伦斯的世界,就会发现,男女的自然感情和特殊交往只是表象,劳伦斯是借此来对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和人性的侵蚀。他是如此重视肉欲的激情,又鄙薄人类罩在自己身上文明的遮羞布,痛恨金钱和工业对人的物化,他倡导原始的回归与坦诚,正视我们的欲望和天性。
1
1
07
据说世界上只有不到35个人读懂
1
成书年代:1918-1921年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 差点失传原因:书中有大量类似手淫的情节,而被禁止出版,甚至被告上法庭,直到1930年才被重新审视解封。
1
对天书《尤利西斯》的阅读感受,慢师傅词穷了,《追忆逝水年华》在它面前也要给跪了,为什么?你读读下面的这几段话看看:
是不是感觉字都认识,但是读不懂?
这本书的内容用乔伊斯本人的语言来说:
它是一部关于两个民族的史诗
是一次周游人体器官的旅行
是一个发生在一天之间的小故事
也是一种百科全书……
《尤利西斯》的晦涩难懂,更多来自于它大量的引经据典。
光是注释册的厚度就已经赶上了书的一半。
作者乔伊斯本人说过:小说家的任务是表现人的本质。
在写作《尤利西斯》的过程中,他深刻地践行着这一创作宗旨。
1
1
08
我们都在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
1
成书年代:1857年 作者:福楼拜 差点失传原因:作品受到当局指控,罪名是败坏道德,毁谤宗教,被告上法庭,并要求全部销毁。后多名作家联名请愿,法庭以“宣判无罪”而结束。
1
“文体大师”的福楼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富农之女爱玛一心向往上流社会的所谓浪漫生活,蔑弃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乡镇医生丈夫,为满足愿望,与诸多男子私通,最终债台高筑,幻想破灭,服毒自杀。
“在通奸中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相信大多数读者对爱玛给予的更多是同情,而不是谴责。
爱玛这种有悖伦理纲常的感悟,主要原因不是自身的腐朽与堕落,更多是由于心中憧憬的浪漫情调与真实生活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
而其家庭对爱玛不切实际的培养,社会风气物欲横流的弥漫,才是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都在追求那些“不实际”的东西,区别只是在于时代而已。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有很多方式可以追求“不实际”,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看到世界。
1
1
09
曾经被“逮捕”的书
1
成书年代:1961年 作者:瓦西里·格罗斯曼 差点失传原因:因揭露“斯大林的极权主义”,书稿被没收,备份手稿以“微缩胶卷”偷运出苏联,后在瑞士出版。
1
一本遭到逮捕的书(非苏联笑话,乃荒诞的真实),一段复杂漫长黑暗的历史,全书几乎所有人物最终都走向悲剧的终点,这是二战苏联斯大林时期整个俄罗斯人的命运。
以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为叙事中心,展开一幅苏联卫国战争的全景图——既有战场的正面描摹,又有后方民生刻画。
在一个随时准备出卖所有人的年代,互现攻讦、暗地举报是常态,亲人间无法沟通,家庭分崩离析……全书最令人不寒而栗的一段是关于纳粹与苏维埃的互为镜像:国家的民族社会主义。
但作者并没有在作品里描写彻底的绝望,相反它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性之善终将超越体制的希望。“今天精神还处在很可怜的水平。不过我相信未来!我相信,日益发展的不只是人的力量,还有仁爱心,还有人的精神。”
并印证契诃夫式观点:“唯有人才是俄罗斯最宝贵的财富,尊重人、怜惜人、热爱人,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的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