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读书小记
《哲学通论》读书小记
一、问题意识
《哲学通论》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展开论证的著作。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本教科书的话,它是通过“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将哲学与其他学科作出区分,在这书中的具体方法主要是通过哲学、科学、常识所使用的思维方式来加以区别从而展开论证的。通过常识,科学,哲学三者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来凸显哲学本身的特色。从而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
作为教科书,这件事是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不能理解哲学的特殊思维方式,那你无论怎么识记背诵,知道多少个哲学家的名字和哲学命题,能念多少哲学术语和哲学格言的符咒,那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思想的力量,充其量只会产生有了思想力量的幻觉。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部哲学专著的话,《哲学通论》提供的则是一种哲学观念,一种对于哲学的理解。哲学史上,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哲学的概念。每一个有所建树的哲学家都有自己对哲学思想本身清晰而深刻的定义,换句话说,也就是对自己的哲学思维有积极的自觉。《哲学通论》的哲学概念在孙正聿老师的其他著作中也有所体现,笼统的说就是哲学是对思想前提的思想。任何思想都是有前提的,思想的前提中那些不证自明或者不需证明的东西,正是哲学所要考虑的问题。普通思想面对世界,哲学思想面对思想。
二、方法论
为了分析问题的便利,在这里我们鲁莽的把德国古典哲学里经典的思想风格作出简单的临时性的划分,我觉得可以粗略的分成两种:一种是康德式的,就是空间形态的思维方式,这有点类似牛顿物理学,大概就是特别容易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空间化出来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总的观念子可以分成甲、乙、丙,观念甲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a.b.c,观念乙也可以分成d.e.f,以此类推。总的观念子的边界处是观念丑,观念丑和观念子的边界处可能还有观念寅或者观念卯,如此等等。
孙正聿老师的《哲学通论》中这种方法很常见。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大的框架上我想也能这么读。邓晓芒老师的《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中就有很多这种类似思维导图的表达,界限清晰。
黑格尔有句名言叫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有点像是在空间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的线索。时间线索就是甲在成为甲之前是甲1,甲1是通过如此这般的自我否定的方式发展而成为了甲,而甲1又是由甲2自我否定而又回归自身从而产生出来的。用吉林大学的哲学思想风格来说,这就是“史论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历史中寻找逻辑的层次,逻辑层次在历史中获得展现。
思想空间上的“常识,科学,哲学”;“经验,超验,先验”“世界1,世界2,世界3”归类,而后阐发其源起和流变。实际上社会学里也有这种方法,在那边,叫共时性和历时性。
三、余论
以我学习的体会,《哲学通论》是本特别好的哲学书。赵汀阳先生在《每个人的政治》开篇把“好在哪里”看成是一个残忍的问题。毕竟,客套是常态,逼着追问别人他说的那些客套话,那些没多想就客套出来的高帽的根据和理由,这很可能让场面尴尬。我坚持面对这个残忍的问题,这书,我觉得是本好书,并且理由如下:
哲学,在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看做是看待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思想是面对世界的,哲学是面对思想的。思想的思想,二阶思维。若是爱好,或许三五不时反省一下,就算是用了哲学。但凡想要形成一种对思想反省的习惯,非有清晰的哲学思维不可,这是哲学通论的好之一。
尼采有本书叫《偶像的黄昏》,副标题是“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这个隐喻把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工具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时候,总是需要一套称手的工具才有可能做得好。而最初的工具需要系统,需要分类,需要知道在什么情况用哪一个。这套工具可以慢慢的积累,但必须有个基础。就好像扎马步之于学武功,我们没办法指望哪里跳出个猿猴就给了我们一本九阳神功,所以,最靠谱的办法就是踏踏实实的从扎马步开始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修炼,每天像锻炼身体一样,锻炼精神。哲学通论能提供一个工具箱平台,给你打造自己的工具箱提供基础,这是好之二。
一本好书给你带来的,一定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让你拿出去直接炫耀的结论,而是一扇窗户,给你看不一样风景的窗户,这需要在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保有开放性,这一点应该是最难的。这是本书的好之三。
再有,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不会再执着于美文,一大把年纪写一辈子美文的比比皆是,却没什么思想穿透力。著作的清晰思考,清晰表达很重要,能够清晰的将深刻的哲思及其思想操作过程说清楚,这已经是难得的好书了,这一点哲学通论给翻译体和四十五度角仰望星空泪流满面体标示出了好是什么,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此好之四。
见贤思齐,操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