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8-(3)腓特烈二世

第三节腓特烈二世:世界的奇才,《启示录》中的野兽

这两节我个人的感觉写的不是很清晰,没有交待腓特烈二世这位欧洲“第一流人才”(来自尼采)的传奇,反倒是讲了不少末梢细节。五百多年后的普鲁士也有一位著名的“腓特烈二世”,那是后话。

腓特烈二世的祖父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红胡子巴巴罗萨”,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前面都有讲过)。母亲是西西里诺曼国王的女继承人康丝坦斯,42岁时才生的腓特烈(这在当时几乎难以置信)。腓特烈二世并不是在亨利六世死后就继承了王位。而是经历过一个不算幸福,曲折复杂的童年。

亨利六世在世时,与罗马教廷经常对着干,依靠武力获得神罗皇帝的加冕(不去罗马加冕的话,只能叫德意志皇帝)。临死前向教皇服软,用西西里做为教皇封地的条件,请托教皇照顾他的妻儿,当时小腓特烈只有3岁。4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腓特烈从小生活在西西里岛上(巴勒莫),刚过去的四百年间经历了阿拉伯人、拜占庭人、诺曼人的统治,所以是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腓特烈对阿拉伯文化非常有兴趣,所以书中说他比任何一个欧洲君主都更加黎凡特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教皇相当于他的养父,当然是为了培养一个日后听命于教廷的皇帝。不过腓特烈的身世,让他的信仰不那么虔诚,他甚至说过,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都是骗子。

(腓特烈二世像,位于那不勒斯皇宫,暂借于网络)

腓特烈18岁时,教皇和德意志诸侯废了不听话的皇帝奥托四世,腓特烈加冕德意志国王(当然还是西西里国王),22岁时加冕为神罗皇帝(包含德国和南意大利等地)。腓特烈加冕后,并不像当初教皇想象的那样听话,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虔诚的信仰。但教皇死了好几个,不停地更换,与腓特烈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他多次承诺东征,但又多次爽约,教皇时不常的就要绝罚他。

回到本节开头,1225年,腓特烈在布林迪西(意大利南部,靴子跟那地方,腓特烈身为德国皇帝,但喜欢在意大利)娶了耶路撒冷女王约朗德(父亲是布里埃纳的约翰,见上节),这样,腓特烈也成了耶路撒冷名义上的国王。之前教皇曾安排与比他大十岁的匈牙利国王遗孀(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也叫康丝坦斯)结婚,后来死了(育有一子,后来的亨利七世,因叛乱被囚死)。

本来在娶了耶路撒冷女王后应该出发的,但腓特烈可能以约翰国王不喜欢他为由,这次又没成行。1227年,腓特烈终于从布林迪西起航了(前面没有解释为什么后来的十字军都从海上走,主要是为了避免陆路的突厥人的袭击)。但在途中却因瘟疫无奈返航,但教皇已经对他不信任,认为他又是故意拖延(第四、第五次都没兑现),于是对他处以绝罚,其实这次腓特烈是真的病的不轻。

1228年,腓特烈终于踏上了他的东征,即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但教皇还是不干,因为被绝罚的皇帝是没有资格带领十字军的。因此教皇又追加了处罚,并派使者前往耶路撒冷宣布处罚令。基督徒是不能服从于被绝罚(开除教籍)的国王或皇帝的。

由于有教皇的绝罚令,腓特烈的手下只有跟随他的少数条顿骑士团了,耶路撒冷的十字军与另外两个骑士团都不与他合作。而穆斯林方面,苏丹卡米勒(萨法丁的儿子,萨拉丁的侄子)也因与弟弟及侄子们的争斗无力再战,即书中所说的“皇帝和苏丹都太过弱小”,所以双方只有谈判了。

由于腓特烈对阿拉伯文化的了解,以及熟练的阿拉伯语,腓特烈与卡米勒的谈判进展顺利,双方互赠礼物及美女。1229年2月,达成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和平协议,对基督教心存好感的卡米勒将耶路撒冷、伯利恒(耶稣出生)还有拿撒勒(耶稣成长)以及三地通往海边的走廊通道割让给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穆斯林则还保有圣殿山(两座清真寺),耶路撒冷城依然为不设防城市。当然,还是没犹太人什么事。

(腓特烈与卡米勒,源于网络)

这样的“和平协定”在当时的背景下,可谓是“大胆”。基督世界和伊斯兰世界都不满意和难以接受,都指责和平签订者是与敌人妥协。但这样不流血的和平协定放在今天的话,一定是受到全世界欢迎的。所以对待历史一定不能站在后人的立场上妄议。

3月17日,腓特烈得到了耶路撒冷城的钥匙。

在耶路撒冷,大主教不让腓特烈访问圣城,圣殿骑士团指责腓特烈没能夺回圣殿山(骑士团的大本营)。叙利亚的东正教徒也高兴不起来。城里的好多穆斯林也都离开了。

但没人能撼动腓特烈的强大地位,他要在圣墓大教堂举行耶路撒冷国王的加冕礼。

至于为什么说腓特烈是新约《启示录》中的野兽,我也不太理解,也许是指他回到西西里后对他的敌人的一些残暴的行为(本书中并没有提及),他甚至雇佣阿拉伯军来打击他的基督徒敌人,有人说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就是腓特烈下地狱的入口。

(0)

相关推荐

  • 神鬼合一——腓特烈二世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皇帝,现代的第一位皇帝--恩格斯 千年的中世纪历史,无数的英雄就仿佛天空的繁星:东征西讨后建立法兰克帝国的查理大帝:打败马扎尔人的"德意志之父"奥托大帝:六次征讨意 ...

  • 十字军东征:一场“以父之名”的欲望之战

    十字军东征是一场为了收复失地而进行的斗争,基督教军队和穆斯林军队相互开战,战役持续了200多年.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而战,收获颇丰. 有的人夺取了许多中东宗教场所和城市的控制权:有的新 ...

  • 囹圄中人

    ​​在中世纪广为流传的骑士传奇<兰斯游吟诗人故事集(Récits d'un Ménestrel de Reims)>中,有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十二世纪著名的游吟诗人布隆德尔(Blondel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8-(4)腓特烈二世的加冕

    第四节  腓特烈二世的加冕:日耳曼的耶路撒冷 1229年3月18日,由于教皇的绝罚,腓特烈只好自己在圣墓大教堂举行耶路撒冷国王的加冕礼,教堂内没有一个教士,腓特烈自己把王冠先放在各各他的圣坛上,然后再 ...

  • 神奇的变革者:“异教徒”腓特烈二世

    西西里宫廷融合了拉丁人.希腊人.犹太人以及穆斯林人的文化.然而在当时这种包容开放不免受到质疑,在其对手眼里,腓特烈是耽于享乐之人,是异教徒. 我们无法详细解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执政目标:若仅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目录

    前言和序 1-(1)第一任国王:迦南人 1-(2)以色列人 2 年轻的大卫 3-(1&2)王国的圣殿 3-(3)所罗门:圣殿 3-(4)所罗门:衰微 4-(1&2)犹大的国王们 4-(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后记-明天、今晨

    后记 -明天 本节,作者对耶路撒冷做了一些感慨和期望. 耶路撒冷比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渴望宽容.但作者又觉得,要在耶路撒冷问题上达成宗教.国家和情感上的和解又无异于痴人说梦. 双方都有人否认对方的历史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后记-耶路撒冷的早晨

    后记 耶路撒冷的早晨:从那时到现在 本书将六日战争形容为一次从灾难边缘窃取的军事胜利,即战争胜利的偶然性. 六日战争中的阿拉伯国家实际是有苏联的暗中支持的,而当时的美国因为深陷越南战争,并未对以色列有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53(4)六五战争

    第四节 1967年6月5日-7日:侯赛因.达扬和拉宾 本节是本书主体部分的最后一节了,后面只是三篇后记.有关本节中提到的一些地名,请参见P665页附图,不过也不是都有.6月5日上午11点15分,得到假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53(3)达扬接过指挥权

    第三节 达扬接过指挥权 6月1日,摩西.达扬临危受命,就任国防部长.还记得我们在49-2中说过的英国人奥德.温盖特吗,那位特种作战的先驱,以色列军事人才最初的培养者,"犹太人的劳伦斯&quo ...

  • 《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53(2)拉宾:战前的崩溃

    第二节 拉宾:战前的崩溃 战争看来是无法避免了,开战前,双方对战争的结局预测恰好都与实际相反.以色列方面不管结局如何只有拼死一战.而埃及方面则是信心满满,纳赛尔的将军阿米尔则向纳赛尔保证百分之百的没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