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威尼斯说说“四帝共治”

威尼斯总督府的出口(西面靠北)与圣马可教堂南面交汇的地方,有个非常不起眼的暗红色雕像,很多不了解的游客可能从跟前经过却都无视。

这就是著名的“四帝共治像”。按说四帝共治跟威尼斯没什么关系,但所有提到四帝共治的教科书或者历史书中,只要是配插图的,一定会使用这尊雕塑的照片。所以,我用这尊四帝共治像,来结束威尼斯的游记(前面写了12篇)。

很多走累了的游客,都喜欢坐在雕像的两边,石头都磨得发亮了。

说四帝共治之前,先简单说说雕像的大概来历。

雕像的制作年代只能推断大致在3世纪末到4世纪初,委托制作人估计是戴克里先,地点我推测是在戴克里先的首都尼科米底亚(无据可查)。4世纪君士坦丁重新统一罗马帝国后,将帝国首都重新定在他亲自选定的新址“新罗马”,即过去的希腊人城市拜占庭,后被他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建新都后,大肆搜集各地的艺术品装饰新首都,这尊雕像也就从别的地方被运到君士坦丁堡,放置在君士坦丁大皇宫内(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大竞技场之间)。

1204年,威尼斯人主导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雕像又被威尼斯人弄到了威尼斯,并被放置在总督府门前。

雕塑过去可能是与后面的柱子连在一起的,估计是被威尼斯人切割开来的。

雕塑的材质,是产自埃及的斑岩,一种非常名贵的石材,比大理石的耐候性还要好,质地坚硬且加工困难。自古都是埃及法老及罗马皇帝使用。比如梵蒂冈博物馆的海伦娜(君士坦丁皇帝的母亲)的石棺,巴勒莫大教堂内的几位神罗皇帝的石棺等。

不过也有说法这不是四帝像,而是四个小偷,我认为非常不可信,谁会用皇家专用的斑岩去给小偷雕像呢。

至于四个人都分别是谁,已经无法搞清,但左边有胡子的应该是正帝(奥古斯都),右边年轻的是副帝(凯撒)。两对正帝副帝相拥,表示四人共同维护帝国的决心。

手中宝剑手柄上有罗马帝国的标志,鹰。

3-4世纪时,历经内乱的罗马的艺术水平已经大大倒退,所以雕刻水平也显粗糙。

西侧两位的底座。

南侧的雕像底座缺一个角,用白色石头补做了一个。那个缺角后来在伊斯坦布尔的博德鲁姆清真寺附近被发现,现保存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内。而博德鲁姆清真寺刚好就在原来的君士坦丁皇宫附近。

将来如果再去伊斯坦布尔的话,一定要去博物馆找找看。

说完了雕像,该说说四帝共治了,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不要往下看了,因为那些人名地名多半就会把你搞晕。

所谓“四帝共治”,就是四个皇帝共同治理庞大的罗马帝国,当然这四位皇帝并不是完全平等的。

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

戴克里先之前的皇帝,还保留那么一点含蓄,正式称呼为元首(Princeps Senatus),也就是第一公民的意思,到了戴克里先则称自己为Dominus et deus,即最高君主的意思,并且按照东方的礼仪拜见皇帝,所以也有将戴克里先算作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的说法。

戴克里先登基(公元284年)前曾是皇帝身边的高级军官,皇帝死后被部下推举为新皇帝,这在三世纪危机的罗马帝国非常多见,皇帝也随时可能被自己的部下杀死。

戴克里先执政后,罗马帝国面临的是内忧外患,他的策略是先要保证帝国的安全。当时罗马帝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常年与罗马交恶的有东边的帕提亚王国,北方的日耳曼蛮族部落,以及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匪徒等等。

所以,戴克里先意识到,凭他自己一人之力是治理不了这个庞大且危机四伏的帝国的,于是他将帝国做了简单的划分,戴克里先负责帝国东部,让他的好朋友,兼忠诚的部下马克西米安也同时做皇帝(称谓是奥古斯都),负责帝国的西部,并同时任命了两位副皇帝(称谓凯撒),东部的伽列里乌斯和西部的君士坦提乌斯。

正式确立四帝共治的年代,是公元293年,帝国治理的大致分工如下图。

帝国当时的首都虽然还号称是罗马,但罗马的地位早已不是当年了,皇帝根本也不去罗马,元老院还在罗马,基本就是个摆设,

四位皇帝为了方便,分别有了自己的“首都”,或者说是根据地更准确些。

戴克里先的首都在尼科米底亚(Nicomedia),也就是现在土耳其的伊兹密特。

马克西米安的首都在梅蒂奥拉努(Mediolanum),也就是现在的意大利米兰。

伽列里乌斯的首都在塞尔曼(Sirmium),现在的塞尔维亚的斯雷姆斯卡米特罗维察。

君士坦提乌斯的首都在奥古斯塔.特里维罗姆(Augusta Treverorum),就是现在德国的特里尔。

其实这四个首都的选址,完全是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这四个首都中,西方的两个我都去过,东方的两个就没去过。

把帝国责任分工明确后,戴克里先觉得就踏实了。此时的四帝分工,完全没有帝国分裂的意思,大家只是纯粹的效忠老领导戴克里先,各自努力工作,防卫好自己的地盘,征讨敌人,帝国的安全问题迅速解决。

这一切都是因为戴克里先的个人威望和魅力所致,没人有二心。

为了让四帝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戴克里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伽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安把女儿嫁给了君士坦提乌斯。这里要说一下,君士坦提乌斯之前曾与海伦娜结过婚,并且生有一子君士坦丁(后来的大帝),但也要与海伦娜离了婚。海伦娜带着君士坦丁去了东方,君士坦丁则一直在戴克里先手下工作,这也变相地使他能更多地近距离了解皇帝的工作,为他日后处事打下有益的基础。

罗马帝国从混乱到稳定,可能还真是与戴克里先的新招数有关。但是到了他执政的第21年,公元305年,戴克里先不知道是这么想的,他突然宣布退位,并且拉着比他小五岁的马克西米安也一同退了位,尽管马克西米安心里老大的不情愿。

戴克里先是罗马皇帝中唯一一位主动退位的皇帝。

两位正帝(奥古斯都)退位后,两位副帝(凯撒)直接升任正帝,但两位副帝的空缺还需要补上,问题就来了。

西方正帝君士坦提乌斯比较老成憨厚,所以两位副帝的人选就都交给了比较跋扈的东方正帝伽列里乌斯操办了。

伽列里乌斯让他的外甥马克西米努斯(也称代亚)做东方副帝(凯撒),西方副帝则交给了他的家奴塞维鲁。这就埋下了日后危机的种子。

公元306年7月,正在不列颠前线(现在的英国约克)的西方正帝君士坦提乌斯去世了,老皇帝的属下军队立刻推举老皇帝之子君士坦丁做了西方正帝,因为他们不希望来个陌生的东方皇帝来统帅军队。

君士坦丁被推举为皇帝,让伽列里乌斯不太高兴,但他还是推出了一个妥协的方案,即让西方副帝塞维鲁任正帝,让君士坦丁接任副帝,不过君士坦丁也答应了。

但是,有一个人不高兴了,他就是老皇帝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按说他是排名第二的正帝的儿子,还娶了伽列里乌斯的女儿,怎么就轮不到他呢,哪怕是个副帝呢。

于是,他找到了罗马元老院,一直是摆设的元老院,突然找到感觉了。306年10月,元老院一致通过,拥立马克森提乌斯为罗马皇帝。元老院任命的皇帝可就不是什么东西方皇帝了,而是整个帝国的皇帝。但这就等于破坏了戴克里先创立的四帝共治制度。

于是,西方皇帝塞维鲁出兵讨伐罗马,马克森提乌斯感觉到压力,就把他父亲,老皇帝马克西米安请了出来,并让出皇位。

老皇帝果然威武不减当年,塞维鲁的部下全是老皇帝过去的部下,怎么可能打仗,老皇帝一路追击塞维鲁到拉文纳,西部正帝塞维鲁被俘后被杀。

这下,该轮到东部正帝伽列里乌斯亲自出兵讨伐罗马了。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让西部副帝君士坦丁去讨伐马克西米安父子呢?可能是伽列里乌斯不想让君士坦丁再立战功,影响他的威望。

不过伽列里乌斯根本没打到罗马,在意大利转了一圈,杀了不少平民就回东方了。

公元308年,伽列里乌斯和两位老皇帝在一起开了个会,马克西米安请求戴克里先复出,以收拾当前的混乱局面,但被戴克里先拒绝了。

自从三年前戴克里先主动退位后,一直在他家乡(现在的克罗地亚斯普利特)的戴克里先宫内过着他休闲的日子,据说他种的卷心菜非常好。

戴克里先不仅自己不打算复出,他还劝说马克西米安也不要复出,要好好维护他创立的四帝共治。马克西米安答应了,并发誓不再干政(不过他最终还是说话不算数)。

会议还决定,由伽列里乌斯的好友,李锡尼(Licinius)出任西方正帝,以填补被杀的塞维鲁留下的空缺。这位李锡尼算是个重要的人物。

马克西米安虽然答应了戴克里先不再做皇帝,但他也没闲着,他打算与君士坦丁结盟。于是他带着他的女儿福斯塔去高卢找到君士坦丁,要将女儿嫁给这位西方副帝(不要奇怪,之前马克西米安的大女儿还嫁给了君士坦丁的父亲)。能娶老皇帝的女儿,君士坦丁自然也愿意,婚礼在阿尔勒(现在的法国)隆重举行。

一次,君士坦丁前往莱茵河去打击入侵的法兰克人,留在阿尔勒的马克西米安却散布君士坦丁战死的消息,并私自侵吞了阿尔勒金库的钱财,准备带走军队。

得知消息的君士坦丁立刻杀回阿尔勒,马克西米安逃到马赛,君士坦丁也追到马赛,马赛的守军不打算庇护这位老皇帝,于是老皇帝马克西米安只好选择自缢了。

311年,恶疾缠身的东部正帝伽列里乌斯,在他的尼科米底亚皇宫里病逝了。

这样,四帝共治最初的四位皇帝就都不在了(戴克里先还没死,但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力了)。

伽列里乌斯死后,东部正帝没有再填补,而是由西部正帝李锡尼兼任。李锡尼就成了整个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还是西部副帝,东部副帝还是伽列里乌斯的外甥,无才无德的马克西米努斯。

而位于罗马的马克森提乌斯,依旧是位“不合法”的皇帝,而且人品极差的他与罗马元老院的关系也并不融洽,元老院派出密使找到君士坦丁,希望他能解放罗马。

军事能力不强的李锡尼,决定与君士坦丁结盟,君士坦丁的同父异母妹妹君士坦提娅(马克西米安的外孙女)还嫁给了李锡尼。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率大军进军意大利,先是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攻下了都灵,米兰主动打开了城门,只是在维罗纳遇到了比较顽强的抵抗。

攻下维罗纳后,一路南下罗马就没再遇到抵抗。

3倍兵力于君士坦丁的马克森提乌斯,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没有选择在罗马城内固守,而是出城迎敌。

10月28日,在罗马城外的米尔维安大桥一战,马克森提乌斯连人带马坠入台伯河被淹死,头颅被割下示众。

因将基督教合法化,后世的基督徒视君士坦丁大帝为基督教的大恩人,并为米尔维安大桥一役又编织了很多奇幻的传说,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是梵蒂冈内拉斐尔的一幅绘画《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大桥的战役》。

君士坦丁进入罗马城后,立刻得到了罗马元老院的拥戴和承认,并推举他为正皇帝。

之前修建的马克森提乌斯大会堂,改名为君士坦丁大会堂,所以很多去罗马的游客搞不懂为什么这里会有两个名字。

大会堂(也称巴西利卡)内放置了一尊巨大的君士坦丁坐像。

元老院还决定为君士坦丁建一座凯旋门,可那时的罗马早就破落了,根本没钱建新的凯旋门,所以只好拆了图拉真凯旋门和哈德良凯旋门拼凑了这座君士坦丁凯旋门。

虽然凯旋门上的很多雕塑都是借来拼凑的,但这幅雕塑则是当时新做的,描述的就是米尔维安大桥之战,马克森提乌斯被打入水中淹死的情景。不过4世纪罗马的雕刻水平比起2-3世纪来,已经退步很多了。

这幅画面是进军罗马前,维罗纳攻城战的情景。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联合发布一个基督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公告,《米兰敕令》。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不再是非法的宗教。当然这时候其他宗教也还未被禁止,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还要再过几十年。

君士坦丁被后世的基督徒视作恩人,而戴克里先则被认为是镇压基督徒的最恶的暴君之一。

此时,最多时多达六位的皇帝,只剩下三位了,君士坦丁、李锡尼,还有那位东部副帝马克西米努斯。

伽列里乌斯死后,马克西米努斯也想攀攀高枝,向伽列里乌斯的遗孀(戴克里先的女儿)求婚,遭到了拒绝,于是,马克西米努斯就设计将戴克里先的女儿和她母亲抓了起来。戴克里先向马克西米努斯求情,马克西米努斯没收了她们母女的全部财产,将两人流放。

母女二人(带着伽列里乌斯的私生子)又前往投奔尼科米底亚的李锡尼,没想到李锡尼也不愿见她们(还杀了伽列里乌斯的私生子),两人只好继续逃亡,想去斯普利特去找戴克里先。

没想到当她们走到塞萨洛尼基(今希腊北部)时,李锡尼派人截住了她们,并宣布了死刑判决书,两人被砍头后,尸体直接扔进了大海。实在搞不懂李锡尼为何这样做。

这一年是313年,戴克里先得知消息后,当年就死在他的戴克里先宫了。不知道这位四帝共治的开创者,对他主动退位后的遭遇又作何感想。

再说那位马克西米努斯(代亚),当他看到李锡尼和君士坦丁结盟后,预感到不是好事,313年起兵想吞并李锡尼的地盘,不过这个家伙根本不会打仗,一倍的兵力最后败给李锡尼,后逃亡到塔尔苏斯(也就是圣经中的大数,位于今土耳其),并死在那里。他的所有子女,都被李锡尼斩草除根。

现在,只剩下李锡尼和君士坦丁两位皇帝了,两人分治东西帝国,虽然是姻亲关系,但也还是面和心不合,撕破脸是早晚的事。

公元315年,君士坦丁的妹夫谋反被发现后,逃往李锡尼的领地,君士坦丁要求引渡,被李锡尼拒绝,于是双方终于有理由开战了。

两次大会战后,李锡尼战败求和,君士坦丁和这位妹夫暂时握手言和。

公元321年,李锡尼又在他的领地大肆迫害基督徒,以期激怒君士坦丁,而君士坦丁也早就想一人独掌罗马帝国,于是双方再次开战。

324年的哈德良堡之战(埃迪尔内Edirne,位于今土耳其,与希腊、保加利亚交界),李锡尼以多负少,再次战败,逃至拜占庭(后来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围困拜占庭,李锡尼最终投降,在君士坦丁妹妹君士坦提娅的说情下,君士坦丁又饶他不死,不过被软禁在塞萨洛尼基。

325年,君士坦丁还是找了个理由将李锡尼处死了,同时被处死的还有李锡尼的儿子,也就是君士坦丁的外甥。

想想李锡尼也是在塞萨洛尼基处死的戴克里先的皇后和女儿,也是一种报应吧。

至此,罗马帝国皇帝只剩君士坦丁一人了,不到四十年的四帝共治彻底结束,君士坦丁也被后世称为君士坦丁大帝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