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12:《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吴孙子》、《孙武兵法》,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其军事哲学思想既有战略方面的计策和谋略,又有战术方面的奇正与虚实。特别是他重兵慎战的思想主张,体现了道德与智能之间的价值张力和艺术平衡。
一、战争的艺术∶道德与智慧
在当今世界各国,《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最富哲理性和发生着深远影响的兵法',其中蕴涵着'深邃而奥秘的思辨内容,博大而精深的军事学说内涵.清新而鲜明的实践风格,以及辞如珠玉的文学性语言'
国外许多译本确实将书名译为'战争的艺术'(The Art of War)。
从哲理性角度看,战争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兵不血刃,未经交战,无须攻城,就获全胜。'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要想不战而胜,非攻而取,首先必须创造性地协调道德与智能。
韩非在《五藏》篇讲过一句名言∶'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他认为,随着世事与时势的历史变迁,人们围绕资源和财富的生存竞争也不断地转换方式。远古尧舜禅让,是'竞于道德'的楷模;周文王起用姜太公,是'逐于智谋'的典范;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是'争于气力'的表率。韩非的这一历史发展三段式,虽深刻揭示了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但也有简单化的思维偏向。
在《孙子兵法》里,最深邃的思辨内容是在战争之先和战场之外的道德智能较量。《计篇》一开始,孙武就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国际间的生存竞争,战争是生死存亡的选择机制,是高度组织化的集团行为。因此,要不战而胜,战而全胜,就必须预先'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其中的'五事'分别指道德、天时、地利、将帅和法度。'五事'的关键又在于君主的道德与将帅的智能∶
对君主而言,只有道德才能抚恤万众,让三军心悦诚服,乐于为国家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相反,如果君主昏聩无道,荒泽无德,那就会众叛亲离,国破家亡。这与孟子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完全一致的。
对将帅而言,只有智能方可随机应变,乘势决胜。否则,单凭'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很难运筹帷幄,决胜于里。
魏武帝曹操不愧是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在注解'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时,一语道破天机;'道德智能。'这意味着,参战双方在战略层面的殊死较量首先是道德与智能。 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诸如'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七卒孰练?赏罚孰明?'只能是战术层面的制约因素。
在战争史上,古今中外不乏以小胜大和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弱小者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者,除了战术上的有效组织外,主要是由于战略上的道德正气和智能优势。
对道德与智能的高度重视,这是《孙子兵法》富有哲理性的集中表现。即便是在使用间谍这一秘而不宣的问题上,孙子也非常强调道德与智能的重要性;'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按现代军事理论讲,'用间之道'属于情报战或信息战,是神出鬼没、无声无息的道德智能较量。'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言道德之意'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话题。在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和诡诈权变等方面,先秦兵家与法家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计较利害得失关系上,两家均'以刻暴少恩'著称于史。本来,法律和军事都属于国家机器中的暴力部件,具有非伦理的强制性和非常规的诡诈性。然而,这并不等于法律和军事与道德智能无关,只是奸诈权变之术。相反,工具层面的非伦理和非常规,正是为了谋求价值层面的不战与非攻。
二、谋攻的法则∶计策与谋略
要在道德智慧上胜敌一筹,甚至'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造成战略上的绝对优势,除了道、天、地、将、法等因素外,还必须制定出先胜、全胜和速胜等全套谋略,力求达到不战而胜、不攻而取的战争艺术境界。讲究谋略是《孙子兵法》最奇异的写作风格,也是其雄踞'武经七书'之首的重要原因。
谋略又称'权谋',是战略上的计划、决策、权变等高智能活动及其思想产物。由于战争是生存竞争最激烈的冲突形式,是力量、意志和智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较量,因而具有极大的流变性和随机性,'胜可知,而不可为'。要在未战之先决胜于庙堂之上,就必须进行周密的策划和精湛的算计。
战略运筹,即在道德智能、天时地利、法令兵卒、赏罚军纪等方面进行敌我对比,权衡利害,计较得失。此时必须在利害关系上通权达变,,切忌盲目争利,不然,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陷入败亡之中。
庙算可以'先胜而后求战',具有先声夺人的战略优势。庙算的最高宗旨是全胜之道,即'谋攻'∶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是全胜为上的攻取策略,其道德寓意能够在不破国、不攻城和不杀人的前提下大获全胜,确实是零伤亡率的善战善胜,是和平至上的正义战争。孙子的'谋攻之法',实质上是以道克敌,以智取胜,是道德的非流血对抗,智能的非零和博弈。因为以计策和谋略取胜,不费一枪一弹.不伤一兵—卒,就能使敌方投诚降服。
尽管'以智谋屈人,最为上',但在实际交战上,不战取胜的'谋攻之法',很难达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的理想境界。在无法不战全胜的情势下,要努力实施'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的速胜谋略。
然而,战争毕竟是人类文明的最大悖论;以涂炭生灵的方式保护生命,以抢夺财富的方式捍卫财产,以损耗资源的方式侵占资源。在《作战篇》内,孙子对'日费于金'的作战显示出一种职业将军的无奈;将民众的生死和国家的安危都押在将军的贤能与否上,这是风险最大的军事赌博。兵道之所以素有诡诈之名,崇尚权变谋略,不守游戏规则,其根本原因在于战争是智能的存亡冒险,是道德的生死考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权利,最诡诈的谋略都可以在战争中灵活运用。
三、用兵的形势;奇正与虚实
一旦转入诡诈之道,《孙子兵法》便由不战而胜、非攻而取的战略层面转入到因敌制胜、百战不殆的战术层面。最能反映孙子兵法诡诈特征的是'奇正'与'虚实'两个战术概念。
'奇正'与'虚实'都属于根据敌情和战局而采取的战术权变。这两类战术权变是兵家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无法通过纸上谈兵的言说方式先行传教的指挥艺术。正因为战术权变不能事先规定,无法用理论阐述,因而只能通过隐喻法启示,借助辩证法拟议。
'正'指依照常规和惯例会战,'奇'指超越常规或惯例取胜。在战术上出奇制胜,类似于音乐、绘画、烹饪等艺术创作,变幻莫测,样式无穷,难以穷尽。
与'奇正'不同的方面是,'虚实'指兵力部署上的分散状况和集结水平。在实际作战过程中,通过调兵遣将不断改变兵力部署,在特定战局形成'我专而敌分'、'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战势,从而达到'避实而击虚'的战术目的。与'奇正'相同的方面是,'虚实'也可以随机变幻,交互派生,形成以虚为实或以实为虚的奇异态势。
总之,'奇正'也好,'虚实'也罢,都是权变谋略在作战中的创造性运用,其态势如行云流水,难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