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公共课程之《类方讲伤寒》半夏泻心汤(节选)

泻心汤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11个方剂。我们先解释一下何谓“泻心”。

汉传中医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医经体系,又叫“医经家”;经方体系,可称作“经方家”。医经家讲,心主血脉,这是具体的解剖学概念,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循环系统的功能。而经方家讲的“心藏神”,则是指的五藏(cáng)的抽象概念,这个“心”,与心脏这个具体脏器无任何关系。

那么,泻心汤的“心”是哪一个“心”呢?或者说人有几个“心”呢?显然,泻的并不是这两个“心”,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心”。“心”者,其意有三,一为主血脉之心,是具体的解剖学概念;二为藏神之心,是指的五藏(cáng)的抽象概念;三为中心之意。泻心汤之“心”指的就是中心,即人体的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泻指消散、排出病邪,泻心指排出导致人体中焦痞结不通的病邪,以恢复其正常升降之功。

在泻心汤类方中,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祖方,泻心汤类方的其他方证多是由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而来的。因此,我们首先对半夏泻心汤进行详细的解析。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炙 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师父讲课中指出:“一个经方方剂放到眼前,首先要知道这个方子的寒热配伍法度乃至针对的是何种病机,主治什么,兼治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的得心应手,准确无误。”为此,恩师创制了“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前面多位老师已经对恩师的“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们直接采用三才、四象解析法分析一下半夏泻心汤的配伍。

【半夏泻心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半夏4两(大温) 干姜3两(热)

平性药:甘草3两(平)  大枣12枚(平)

阴性药:黄芩3两(寒)  黄连1两(大寒) 人参3两(凉)

半夏泻心汤的配伍中温热药略多于寒凉药,平性药为甘滋药,养津液。在六纲上,属于“厥阴病”。五证上,寒热温凉互见,为痞证。

解析法

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

阳性药

半夏4两(大温)

干姜3两(热)

半夏4两(大温)

生姜3两(大温)

平性药

炙甘草3两(平)

大枣12枚(平)

炙甘草3两(平)

大枣12枚(平)

阴性药

黄芩3两(寒)

黄连1两(大寒)

人参3两(凉)

黄芩3两(寒)

柴胡8两(凉)

人参3两(凉)

大家看看,半夏泻心汤与朴玲玲老师讲过的小柴胡汤的组成是不是很相似呢,半夏泻心汤将柴胡换成黄连,干姜代替了生姜。小柴胡汤中阴性药多于阳性药,治疗热多寒少的少阳病。而半夏泻心汤中阳性药多于阴性药,因此,对治的是寒热并见,寒多热少的病证。在六纲上,属厥阴病。

少阳和厥阴都属于“半表里”,两者阴阳相对,少阳病是半表里的阳证,厥阴病是半表里的阴证。从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配伍的变化也能体会少阳病与厥阴病的密切关系,也提示我们方剂横向纵向对比学习的重要性。

朴玲玲老师在讲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时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可以治疗少阳,也可以治疗厥阴。半夏泻心汤也是如此,只要根据寒热进行药量的加减就行。随疾病病机的寒热而调整寒热药的药量,以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这一点在泻心汤类方中体现的非常充分,在后面泻心汤类方的讲解中我们还会不断的体会到。

通过三才解析法,我们知道了半夏泻心汤大的归类,治疗厥阴病的方证有很多,临床时如何在一类方中选出最合适的方证呢?我们从条文和方证解析两个方面归纳一下。我们先看看有关半夏泻心汤的条文。

37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宋149)

这一条文给出了《伤寒论》“痞”的概念,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心下但满而不痛者,为痞。《伤寒论》中痞有症状和证候两个层次的概念。“心下痞”、“心下痞硬”等指的是症状表现为心下满而不痛,轻者按之不硬而软,重者按之硬满。

《伤寒论》条文还出现“胁下素有痞”、“胁下痞硬”、“胸中痞硬” 等泛概念,指脏器郁结不通,乃至形成肿块,也可以说“状如痞”或“如痞状”。

泻心汤三个典型症状“痞、呕、利”,这个痞就是症状概念。条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这个痞是证候的概念,典型的痞证是汉传中医的五证(痞、烦、燥、滞、饮)之一,指寒热夹杂所致的痞结胀满或者疼痛的一种病证。而单纯的寒或者热导致的痞结胀满疼痛,与“痞证”类似者,只能称为“类痞证”。

这一条文还讲了形成痞证的一种情况,少阳病用下法,邪气内陷,因患者素有太阴水饮,水热互结而成痞。由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经误治成了厥阴病的半夏泻心汤证。小柴胡汤也可能出现“胁下痞硬”的“如痞状”。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一条文讲了半夏泻心汤证的三个主要症状:“心下满而不痛,呕而肠鸣”。

心下痞(心下胃脘部胀满),是寒热互结于中焦心下,上下之气不能交互流通,上逆则呕吐,下趋则肠鸣或腹泻。高珊珊老师在讲解桂枝汤类方时讲过,《伤寒论》书简不全,次第已乱,每一个条文,都是一个碎片。

我们研究条文,只能是尽量汇总拼凑。这也是汉传中医采用“刘志杰方证解析法”解析每一个方剂的原因之一。唯有如此,才能对每个方剂所治疗的病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我们再进一步用四象解析法解析半夏泻心汤。

四象解析法:

君药:半夏4(辛,大温)

臣药:干姜3(辛,热)

佐药:炙甘草3(平,甘滋)  大枣12枚(平,甘滋)

使药:黄芩3(苦,寒)  黄连1(苦,大寒)  人参3(凉,甘滋)

半夏泻心汤,阳药多,阴药少,因此君、臣药,当以阳性药担当,也就是半夏和干姜两药。半夏用量大于干姜,因此,以半夏为君药,治疗主症,干姜为臣药,治疗兼症。

君药

半夏  大温  

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对治寒凉证。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主症是“心下痞”,半夏“主寒热,心下坚”,说明半夏对于寒热互结所致的痰饮结聚所致心下痞硬的症状功效显著。因此,半夏泻心汤的君药非半夏莫属,半夏是治痞的圣药。半夏还能“下气”,降逆的作用也很强。“头眩胸胀”、“咳逆肠鸣”这些都是水饮逆乱出现的症状。

正品半夏为旱半夏,伪品水半夏毒性明显大于旱半夏。目前医院药房的旱半夏都是经过炮制的,很少有生的旱半夏,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之分。我们汉传中医使用的是生的旱半夏。

前段时间有同学问为什么伤寒论中半夏均标注“洗”?的确,仲景对半夏有“洗”的记载,未见言“制”。《金匮玉函经》记载“凡半夏不咀,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 咀就是用嘴巴把药材咬成碎片,意思是切碎。半夏有刺激性,故古人谓不能咀,而是“以汤洗数十度”。《说文解字》:“汤,热水也”,用热水反复泡洗几十次,直到水液清澈。

那么,用热水洗是否可以去除半夏的毒性呢?据现代药理研究,半夏的有毒成分难溶于水,经长时间加热可被破坏。因此,温水洗之,去毒甚微。生旱半夏经过一个小时以上的煎煮,有毒成分已经分解。同时配伍生姜或干姜,可有效去除其毒性,可以放心使用。

臣药

干姜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臣药,治疗的是主症之外的兼症,并帮助君药发挥最大的疗效。干姜“温中”治疗“肠澼下利”,能治疗“胸满咳逆上气”,降逆止呕的作用明显。半夏、干姜对治太阴水饮,心下痞满是主症,同时还兼有呕吐、恶心、肠鸣、腹泻等症状,配伍上以半夏为君,干姜为臣。这两味药都能治疗心下痞满,呕吐、肠鸣,配合起来,疗效倍增。

佐药都是平性药,本方使用的是炙甘草和大枣。

甘草 平 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    甘滋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两药性质平和,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使药,起到沟通阴阳的作用,与君臣药的药性相反,本方使药有3味:黄芩、黄连和人参。

黄芩  寒  苦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水热互结,多见协热下利等。黄芩可以清热利水(“逐水”),对治“肠澼泄利”,还能破血化瘀(“下血闭”)。

黄连  大寒

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黄连治疗“肠澼腹痛下利”,对水热互结导致的下利,疗效卓著。黄芩、黄连清阳明热,止利。

人参  

《本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清温热的同时,还能养津液。人参,除了作为使药出现以外,因其甘滋,还兼带有佐药的护养胃气的作用。

小结:半夏泻心汤主治的病证为太阴阳明合病,寒证多,热证少,属厥阴病。五证为典型的痞证,按照阴阳细分,为阴痞证。半夏泻心汤证的主症为心下痞塞胀满,按之硬而不痛。兼症可见恶心、呕吐,烧心泛酸,肠鸣,腹泻,腹痛,口干口苦,心中烦躁,小便黄等。

(刘卫红)

(0)

相关推荐

  • 经典——伤寒论(二)

    要点六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五苓散主之."(71条)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 ...

  • 治疗老胃病,医圣张仲景的千古一方——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 ...

  • 半夏泻心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1],却发 ...

  • 《六神类方解伤寒》第三十一课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汉传 ...

  • 《证治准绳·类方》伤寒愈后之病

    人参补阳汤 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病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 羌活 独活(各六分)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三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炙甘草 当归 熟地黄(酒洗,焙.各四分) 柴胡 防 ...

  •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 :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

  • 胡希恕讲麻黄汤类方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小道经方 导读 本篇内容是胡希恕论述<伤寒杂病论>麻黄汤的类方第一辑,特点在于<伤寒>.<金匮>交相辉映,并举论理.对于每一个方证,均从<伤寒 ...

  • 失眠类方 方剂汇总l)黄连阿胶汤巜伤寒...

    l)黄连阿胶汤巜伤寒论> 组成: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 主治:心烦不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等症.证属心阴虚. 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组成:酸枣仁,川芎,知母,甘草,茯 ...

  • 刘渡舟老先生讲透“泻心汤类方”

    2018-01-08 13:19 导读 <伤寒论>中,泻心汤类五方的组成.功效及组方原则,你都清楚吗? 为何泻心汤类方中,要加入旋覆代赭汤? 用3分钟的时间,跟随本文,跟随刘老,来看一看吧 ...

  • 黄煌: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 经方派

    简介:黄煌,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 ...

  • 麻黄类方:临床应用八法之说《汗法》第四讲

    头条朋友大家好,老药平方起效快,辨证施治方对证,中药是一名中医者灵魂,今天继续来说(麻黄)一药<麻黄类方>临床应用心得体会,有的人能不能用麻黄,一班来说这些人容易受外感,受凉感冒,感觉比较 ...

  •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所有伤寒类方最全总结

    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