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呓语】之《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微斯人,吾谁与归?(第二课时)
(二)时景
我们还当注意到:陈师道提到“景”时,前面加了一“时”字,为何他加一“时”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三处写景,是什么“时”呢?学生先找“景”,再析“时”。
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二、三、四段中写景的句子。
景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景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很快发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即是范仲淹赏《洞庭晚秋图》之所见。从事理逻辑上推论,滕子京让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序,其画中景致之描绘,当适切于庆历五年。原文即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如果此图于庆历五年的洞庭晚秋之景相异甚远,是不可能送抵范仲淹观摩品咂以便于其写《岳阳楼记》。如此,范所谓“予观夫巴陵胜状”,当是庆历五年的“时景”。
范仲淹目之所极,止于一画。其局限如此,才有范仲淹以“前人之述备矣”聪明作结,而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要冲这一点下功夫。既而有“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联想,然后才有下文两段迁客骚人“淫雨霏霏”之冬景,“春和景明”之春景而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描述性的语句展示岳阳楼洞庭湖景观,实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深度体会什么是描写,口述景物描写片断写作;二是通过描述,实现对重要文段的翻译落实。在两者的基础上,限时背诵三个景物描写句子,尽快熟悉课文内容。
藉此,陈师道提到“景”,前面加一“时”字。其“时景“,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三处写景。分别是庆历五年洞庭晚秋景、范仲淹想象中的迁客骚人眼中“冬景”与“春景”。这三处景致,传递出何种情感,能否分析景之作用。课堂推进至第二个重要环节:品析情景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十中提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学生笔记:“一切景语,皆情语”之后,根据教师出示之表格,完成研讨任务:
时景 |
何时之景 |
何人之景 |
时景何情 |
有何作用 |
景1: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庆历四年春,越明年… |
(唐贤)前人之述中隐含的“时人”“今人” |
欣悦,壮情 |
总领情感生发,引出3、4段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异” |
景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
冬景 |
迁客骚人 |
悲 |
引出“不以已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退亦忧” |
景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
春景 |
迁客骚人 |
喜 |
引出“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进亦忧” |
学生不难发现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对比,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范仲淹与滕子京同样是“迁客骚人”一类,但其情感与思想境界则完全迥异于一般意义上的“迁客骚人”。他们是“迁客骚人”,又不是“迁客骚人”。
如此引出第五段的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等句子。范仲淹显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迁客骚人”。
议论句的提出,顺道给学生解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互文修辞,通过回忆《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翻译,实现新句子翻译的迁移训练。提醒学生“进”、“退”在文中指代内容分别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如此,将课文逐句逐段翻译,转而为随文落实,“文”与“言”融合,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努力改变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厌弃。这也是基于开学初我对学生学情的调查。
情感的品析,不止于此,我作了进一步地推进,设置了课堂的第三个主问题:“时景”中,我们看到了哪三类人?其情之比对下,你对范仲淹有何评价?这个问题,学生能部分地回答。我想,课堂教学的价值,即在于,老师会分享她个人的独特体悟,与学生一起沉浸在文本的学习中,并以此启发学生——阅读在于不断地深入,唯有深度的学习,才可以实现对文本的“我之化”。
三类人,分别为一般意义上的迁客骚人;范仲淹、滕子京一类的迁客骚人;唐贤古仁人。第一类,是现实里绝大多数的普通存在:“以物喜”,“以己悲”;第二类,是范仲淹们努力践行着超越性的存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三类,则是理想、精神世界的存在。我想,应当是无悲无喜的圣人境界。这话,我没对学生说出,圣人,距离我们很遥远。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很难了。
学生对于滕子京眼中的“唐贤”与范仲淹眼中的“古仁人”二者是否等同,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最终我们达成一致:“古仁人”的内涵与范围当不止于“唐贤”,19班的学生举出了孔子。我欣然表示同意。很显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相对而言,其层次要高于滕子京。
如此,对于“微斯人,吾与谁归”的解读,迎刃而解,在学生落实翻译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斯人”确指两类人:一是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古仁人唐贤们,二是现实世界里的滕子京这类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告诉学生,我们需要有精神的领袖,也需要寻找现实的“朋友”。
至此,最后一个思考题:从“对语时景”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范仲淹形象?答案水到渠成。我总结道并投景出总结——范仲淹:吃奇苦,立奇志,写奇文,展奇怀,抒奇情。
归结全文,学生朗读结语:“时景”里洞见“奇人”范仲淹,课文通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己之失而悲,以物己之得而喜,对比烘托出其超越得失,超越地位,实现古仁人之人生境界,唱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雄阔胸襟,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追求。范仲淹写的是胸中景,更写的是胸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