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沙包以且古法造纸史话,最全的以且古法造纸资料

纳雍沙包以且古法造纸史话

作者|蒙鹏

导言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人们普遍认为,造纸术是东汉的蔡伦(约63-121年)发明的。近年来不断发掘的考古资料表明,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已出现了麻纸。到了东汉蔡伦所在的时代,麻纸制造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并出现了皮纸。这说明,蔡伦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是造纸术的改进者。造纸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将造纸术的发明归功于某一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但是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也是功不可没。因此,蔡伦被造纸行业奉为“鼻祖”。现在以且的造纸人家,堂屋的菩萨上都会写上“蔡伦造纸”的字样。《后汉书·蔡伦传》载:“元初元年(114年),邓太后以(蔡)伦久在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蔡伦封侯,不是因为改进造纸术,而是因为“久在宿卫”,实为遗憾。

在纳雍县沙包乡,至今仍传承着古法造纸的古老技艺,有“古法造纸之乡”之称,为纳雍县古法造纸之始。该乡大寨村以且河两岸生产的构皮纸(又称白纸),洁白、柔韧、耐磨、耐折、精细、质密、防蛀、防潮,是誊写古书和修复文物的上佳之选。其基本生产工艺,与《菽园杂记》(1495年)、《徽州府志·物产志》(1502年)、《江西省大志·楮书》(1597年)、《天工开物·杀青》(1637年)等书中记载基本一致,堪称古法造纸的活化石。只是在某些工序上,用机械替手工,或是做一些改进。

沙包乡大寨村以且坝子,形如盆地,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田土肥沃。汇集了螺丝洞、磨石沟、化启冲、冒沙井、双龙井、张家大冲等山间溪流泉水的以且河,自北向南,蜿蜒其间,宛如系在以且坝子上的绿色飘带,给以且坝子注入了不少灵气。丰富的水源,成箐的构树,温和的气候,使得以且坝子非常适宜古法造纸。

近年来,以且古法造纸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不断有媒体进行报道,有专家进行采访研究。但无论是对以且古法造纸工艺,还是对古法造纸起源时间,都存在很大误解。特别是以且古法造纸的起源时间,有说是清初,有说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经笔者考证,以且古法造纸源于清末,大约在清朝光绪初年(1878年左右),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一、起源

以且古法造纸缘起何时?史料失考,众说不一。

《大定县志·经业志》(1926年)载:“大兔场(注:今纳雍县城)出布、毛绸、钉掌、铜戥、挂面、葛粉、砖瓦、白纸。”无造纸起始时间记载。又载:“抄烧纸:法于夏间割嫩滑竹、刺竹、方竹三种,用石辊碾烂,即沿山麓拱炉丈余,置竹于中,投以灰碱,日夜熬煎,经月余之久,然后纳诸石槽,用杨葡萄(注:野生中华猕猴桃)泡水调之,水簾(注:即帘子,造纸工具)浪之,即成。/抄白纸法与上同。惟纸料系用构皮,不无稍异。”只谈造纸工艺,不载造纸起源时间。就是造纸工艺,也语焉不详。《纳雍县志》(1999年)七次提到纸,但均指土纸(烧纸,冥纸),且无造纸源起时间之记载。《纳雍县文史资料(第五辑)》载:“光绪初年(1878年前后),抄白纸的手艺就已传入纳雍,历史源远流长,在百年之上。”经笔者认真考察,此说较为可信。

据村中老人回忆,清光绪初年,四川人(亦说遵义人、郎岱人)周世友、周世全兄弟二人流落至今纳雍县沙包乡大寨村(原属大定府悦服里三甲),想找个合适地点重抄旧业——抄白纸。他们先到扯瓜河,见河水时有浑浊,水流湍急,且原料缺乏,不适于抄白纸。后来到以且,落脚雷家,发现以且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常年不断,流量稳定,便于清洗构皮;四周山上构树高大挺拔,茂密成箐,原料丰富,适于造纸。周氏兄弟在雷家的帮助下开始抄白纸,并将手艺传给雷家。雷家先抄纸者为雷世太。贵州赫章雷氏族谱编纂委员会《雷氏族谱(冯翊郡)》(2013年)载:“雷世太,雷发科长子,公元一八四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巳时在纳雍沙包以且生,殁于庚辰年五月二十九日寅时。”据村中老人回忆,雷世太年轻时就学习古法造纸,且又值光绪初年,按其32岁左右(光绪四年)开始造纸计算,则以且开始古法造纸时间为1878年左右,距今已有137年左右的历史。此后,抄纸手艺逐渐传给以且陈姓、蒙姓、颜姓、李姓、郭姓、朱姓、王姓、卢姓等其他姓氏。以后逐渐传到本县雍熙麦子沟、乐治蚕箐、左翼河、寨乐野鹿山等地。1943年传到本县法以岩(居仁糯克)。1975年传到大方县钟家桥。此外,还传到贵州赫章、云南楚雄等地。

周氏兄弟最后死于以且,葬于以且大坡上。近年来,不断有周氏后人来以且寻访、祭拜。

二、功用

在唐代,楮皮纸大受欢迎,成为国纸。僧人法藏(643-712年)用楮皮纸写《华严经》,薛涛(649-713年)封楮皮纸为楮国公,韩愈(768-821年)称楮皮纸为楮先生。

解放前,纳雍地处高寒偏僻之地,民族杂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白纸是纳雍教育、祭祀、丧葬、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主要用纸,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解放后,白纸的某些功用逐渐为其他纸张所代替。今天,白纸主要用于写书、作画、古书修复、糊窗、丧葬、扫墓、扎伞马、糊风筝、擦拭机器、银行扎钱、档案封条、爆竹引线、煤油灯芯引线等。

现在,人们很少用白纸作为书写用纸。白纸只适于软笔书写,不适于硬笔书写。道士还在用白纸书写经书,但用量较小。写经用白纸,比平时用纸厚实,纸工平时不抄,需特别订制。白纸誊写的古书,耐翻、耐折、耐摩擦;如置于干燥通风处,可保存千年。在今天,民间还有不同时期用白纸誊写的古书。

在纳雍,甚至整个西南一带,人上了年纪,除了备好棺材,选好坟地外,还得准备几十刀白纸,作装殓之用,谓之“看家纸”。装殓之时,棺底先铺上数十层白纸,方装入遗体,再在棺材四周及遗体上盖上数十层白纸,甚至将棺材塞满。有白纸装殓,才算葬得体面、走得安心。2014年10月以来,纳雍县陆续推行殡葬改革,实行火化,将对丧葬用白纸产生一定的影响。

扫墓是白纸消费的大户。扫墓用的白纸,谓之“挂清纸”。每年清明前后,白纸塞满每个乡场的角落。有散刀的,有成捆的,有錾好展开的,白花花一片。每束“挂清”,少则十余张白纸,多则数十张白纸,用钱錾按一定规则凿开,分散呈裙裤状。扫墓时,除了清除墓地杂物,修补破缺外,最重要的是在坟头上插上“挂清”。放眼山坡,如万束梨花怒放。

三、原料

造纸原料取自植物纤维,在我国很丰富,主要有麻类(如大麻、亚麻、苧麻、茓麻等)、皮类(如构、桑、藤、结香、青檀等)、竹类(毛竹、慈竹等)、草类(如稻草、麦草等)。此外还有试剂、烧碱、石灰等。

在以且,主要是用构皮抄白纸。若抄烧纸,还使用废旧书报、废旧包装纸、竹子等。若抄纸花纸,还可使用纸花、卫生纸等。纸花为印刷厂装订书籍时切下之碎纸片。造纸时,往纸浆中加入纸花,可降低生产成本。不过,纸花纸较脆,韧性差,不洁白,纸面粗糙,易水浸,不能写书、作画等,只作为扫墓等用。纸花纸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流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被淘汰。废旧白纸的边角余料,亦可回槽重造。

构树又名谷、榖、楮,为桑科木本植物,纤维含量高,树身高大,生长较快,一年可长丈余高。在中国既有野生也有栽培,为造纸之上佳原料。三国魏董巴《大汉舆服志》(约255年)载:“东京(洛阳)有蔡侯纸,即伦(纸)也。因故麻名麻纸,木皮(构皮)为榖纸,用故渔网作纸,名网纸也。”说明在中国,很早就用构皮造纸。除造纸外,构皮还有药用、制作饲料、制作乐器等多种价值。

《齐民要术》(538年)载:“楮宜种涧谷间,地欲极良。……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一岁即没入,三年便中斫。斫,十二月为上,四月次之。……指地买者,省功而利少;煮剥卖皮者,虽劳而利大;自能造纸,其利又多。种二十亩者,岁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如上所述,适应性适应环境能力强,构树生长速度快,有种构树为业者。

以且山上构树较多,因砍伐造纸,又不妥善养护,现所剩无几,构皮全靠外购,以黔西、大方、赫章等地为主,每公斤三到四元。开春后,俟构树长出新叶,如拳头大小,齐根砍伐剥皮,用镰刀除去黑色外皮,晒干打捆,置于干燥通风处,造纸时即可取出,下河浸泡。构树之树龄,一至二年为佳。少则所产构皮少,纤维韧性差;多则黑色外皮不易去,纤维粗糙,蒸煮不便,于造纸不利。构树被砍后,来年可长丈余高,锄柄粗,亦可砍伐取皮。只要树根在,循环不已。

试剂俗称滑水,又名纸药,是造纸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据现代科学论证,试剂有如下作用:做悬浮剂,使纸浆不下沉;增加纸浆粘滑性,使翻帘、揭纸容易;改善纸张物理结构,使纸张交结更为紧密。调配纸药浓度,是考验一个纸工技术的重要工序。历史上,作为纸药的有杨桃藤、黄蜀葵、铁坚杉、槿叶、野葡萄、地衣等。

以且古法造纸开始使用试剂为杨桃藤。杨桃为野生中华猕猴桃,以且磨石沟、螺丝洞、大尖山等地分布广泛。使用时,取杨桃藤切细捣碎泡水,过滤后加入槽子中制浆。一天一配,头天泡水,次日使用,每次使用杨桃藤约五公斤。杨桃藤做纸药,粘度差,用料多,较费事,所造纸张粗糙。

后有下方人(过路人,姓名、籍贯已不可考)到以且,告以杉树根作为试剂。杉树为铁坚杉,俗称黑花树,木质坚硬,为我国珍贵树种,山西悬空寺所用木材即为铁坚杉。《纳雍文史资料第五辑·珍木寻踪》(1994年)载:“总溪河北岸、建新河边、黑塘大箐是黑花树(铁尖杉)的故乡。”铁坚杉在以且小沙包、黄家山林、公家山林、大尖山等山上分布广泛,因大量挖根造纸,以且山上铁坚杉几近绝迹。后来又到纳雍县维新、故开等地挖掘,每公斤二至三元,有人因之为生。使用时,以碎瓷片刮掉杉根外部薄皮,洗净,以木棒捶破,或以瓷片刮开外肉,置滑缸中,掺水浸泡。头晚准备,次日即可使用。配一缸滑水,使用杉根十公斤左右,可用一周左右。杉根为试剂,备料简单,粘度大,料渣少,所造之纸光滑细腻,但对环境有一定破坏。

2001年,重庆市垫江县人杨书明等告以聚丙烯酰胺做造纸试剂。起初,杨书明带来试剂,以高价卖给造纸人家,却不告知为何物。后试剂被人识破,才得以大量使用。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八百万,为工业造纸和污水处理试剂。使用时,取适量聚丙烯酰胺用少量水溶解,再加水调配成需要的浓度,加入槽子中,与纸浆充分混合即可。1斤聚丙烯酰胺价格10块左右,能配300斤构皮。与杉根相比,聚丙烯酰胺使用方便,但所造之纸不如使用杉根光滑,好揭。

烧碱和石灰,俱做破坏构皮中木质素,提纯纤维之用。古人还用草木灰作为蒸煮液。煤炭用于蒸煮构皮。

四、器具

造纸器具有帘子、窑子、踏碓、槽子、滑缸等。

帘子是造纸的核心工具,以竹制成。制帘时,取金竹破开削成竹片,削去靠内大部和靠外小部,再削成细竹条,过孔抽成直径约0.5毫米的竹丝,取其圆润者于制帘架子上,以棉线相连,制成不同规格的帘子。每根棉线间距约1厘米。刷以土漆,帘子即制成。此时竹丝,视之如钢丝。帘子的规格有一尺三(43×40厘米)、一尺五(50×50厘米)、一尺六(53×50厘米)、一尺八(60×53厘米)等几种。其中,一尺三为双帘,其余为单帘。一尺三的纸,主要做扫墓(挂青)用。一尺五、一尺六、一尺八可用于看家(装殓)等。

帘子制好后,需要稍事加工才能使用。在帘子的两个长边,缝上两根直径约2厘米的杉木棍,称为帘棍。帘棍开有一排整齐的孔,棉线从孔中穿过。帘棍一大一小,大者为主,小者为从。造纸时,大者先落在纸垛上,小者最后。大者上镶有一颗细钉子,与槽板上的引桩一起,以作造纸时与纸垛找齐之用。在帘子的两个短边,用塑料薄膜各缝上宽约3-4厘米的条带,为造纸时腾出手握的空间。如是双帘,还会在中间缝上一条,以作隔断之用,因为纸浆不会附着在塑料上。

编制帘子是精细活。以且古法造纸所用帘子,起初是周氏兄弟提供。后燕国清(遵义人,在补作上门)到以且制作帘子,并教了两个徒弟,大徒弟何忠仙(居仁坝子人),二徒弟朱曾荣(沙包大寨小屯上人)。何忠仙和朱曾荣所造帘子,漆工较差,帘丝漆成一片,无法使用,很少有人选用。后来,谢朝清(重庆市垫江县人)到以且制作帘子。现在,是杨书明(已亡)、杨书全、杨书平兄弟(重庆市垫江县人)到以且制作帘子。

窑子用于蒸煮构皮,多家共用,一般建于水边,以方便来回搬运构皮。窑子高2米左右,直径亦有2米左右,以砖或石头砌成,下部安有炉子,其上是大铁锅,锅上搭有木棍,上面堆放构皮。蒸煮构皮时,装上构皮,盛上水,生上火就可以。蒸煮构皮期间,为防止水干烧坏大铁锅,需不时查看。一窑可煮干构皮一千多斤,需两百多斤无烟煤。煮100干构皮,约需纯碱3斤,生石灰50斤。构皮从下河浸泡至蒸煮好,约需半月。其间下河、看火、搬运、淘洗、蘸料、压干等,较为费事。

踏碓作粉碎构皮用。通过反复捶打,以减小构皮纤维的长度。踏碓中间用石头支撑,一端安装上碓头,一端削平,以利踩踏。碓头用柱形木头制成。碓头下方安有圆形石板,石板上凿有石磨般的凹槽,以利斩断构皮纤维。打碓时,一人踏碓,一人喂碓。挽成棒槌状的构皮,需捶打两百左右下才算合格。一天所用之构皮,需连续捶打半小时以上。因此,打碓是古法造纸中最集中消耗体力的工序,纸工视之为畏途。

2004年前后,打浆机代替了踏碓。砌一圆柱形水池,上面加盖,中上部留有视孔,中下部安有铁管。铁管一头在外,和电机相连。铁管上焊有一对刀片,作切割构皮之用。制浆时,将构皮撕散开,启动电机,十余分钟就可以将构皮制成需要的纸浆,颇省人力。机械代替人工后,踏碓逐渐被淘汰。如今在以且,已很难看到踏碓。

榨桩系统,用于堆放和压榨湿纸。榨桩系统由榨板、滑轮、压板、榨桩等组成。抄纸时,湿纸堆在榨板上。抄完纸后,在湿纸上撒上一层稻草或盖上肥料袋,盖上压板,安上滑轮,摇动滑轮,便可压干湿纸。湿纸不能压得太干,以手指用力按压,稍有水滴溢出为宜。太干则不好揭纸,需在纸张上喷水。《天工开物》:“数满则上以板压,捎绳如棍,如榨酒法,使水气境尽流干。”

槽子用于盛放纸浆,滑缸用于盛放滑水。

五、工艺

大抵是地处偏僻的缘故,以且的古法造纸较好的保存了传入时的工艺,只在一些细节方面了一些改进,如以杉根、聚丙烯酰胺代替杨桃藤,以打浆机代替踏碓等。

造纸工艺如下:取构皮浸泡水中二至三日,取出蘸上石灰水,于窑子中蒸煮四至五日,取出下河洗净、浸泡二至三日,再蘸上纯碱水,于窑子中蒸煮四至五日,取出于下河洗净、浸泡二至三日,捞出压干,原料即制成,称为料子。蒸煮构皮需时半月之上。料子经打浆机切割,置于滤布内于河中漂洗,清洗杂质后,置于槽子中,用槽杆搅打成悬浮状纸浆,配以适量滑水,俗称打槽。将帘子平放在帘架上,压上压水方,双手紧握,弯下腰,斜插入纸浆中,挖舀推荡,倒掉多余纸浆,湿纸即成。将湿纸堆于纸跺上,一天可累至十余厘米高。经压干、贴纸、烘晒、拆纸、整理、折叠、剪须、打捆后,便可出售。

纸浆纤维分散度、浓度、滑水配比和抄纸技术,是影响纸张成型的关键因素,其中最难掌握的是滑水配比和抄纸技术。这些,需要多年的摸索积累,而非一日之功。上好的纸浆,纤维如棉花分散,洁白如行云。审视纸浆浓度,可取出一勺纸浆,慢慢倒回槽中,流液中纤维丝丝相连,便为浓度适合。否则,加料或加水。如滑水配比不当,则湿纸易揭破或纸张易产生粘结。

《天工开物》载:“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点出了纸张成型的关键。纸张的薄厚均匀,全靠纸工的双手。一般而言,轻舀、少摇则纸张薄,重舀、多摇则纸张厚。纸浆浓度大时,可轻舀、少摇。纸浆浓度低时,可视情况重舀、多摇。至于厚度均匀,则端视要平,舀浆不宜迟疑,推荡要均匀。

制料过程中,加入石灰和纯碱一起蒸煮,目的是脱色、除杂质和提纯纤维,并使之腐烂,便于制浆,同时增加纸张白度、拉力、触摸手感。可以看出,蒸煮构皮是一个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

以且古法造纸没有专门的烘干灶炉。纸张一排排的贴在屋内屋外的墙壁上,自然风干。干后揭下,继续贴上,循环利用。远远望去,山间白墙黄瓦,甚是好看。 “嗒、嗒、……”之打碓声,和以“汪、汪、……”之狗叫声,宛如山乡小夜曲。

整个抄纸过程在作坊里进行。作坊沿以且河两岸而建,依山傍水,绿柳成荫,蜂蝶相伴,抄纸之声,叮咚不断,蔚为壮观。2004年前后,因自来水逐渐牵到每家每户,作坊逐渐搬到各家院子、房前屋后。但是煮构皮、洗料子,仍到以且河边进行。

以且所造白纸,未进行任何后续加工,也未在纸张成型过程中加入树叶等装饰品。

六、辛苦

《江西省大志·楮书》(1597年)上说造纸工人“虽隆冬炎夏,手足不离水火。”又云:“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俗话说:“纸走水中过,十有九张破。”以且蒙廷彦(1931-1991年)联曰:“兵乓度日月,嘀嗒度光阴。”这些都说明水对于造纸之重要,也说明古法造纸工艺之繁琐,造纸之辛苦、单调无趣。为了多抄纸,纸工们黎明出发,入夜回家,两头抵黑,中午饭也是送到作坊里吃,一出门就是一天。夏天接触纸浆时间一长,手就容易腐烂,便以核桃叶捣碎敷扎,聊以缓解。寒冬,每个槽子旁边都备上一个火炉,火上烧着一锅水,冒着白烟。抄纸间隙,手时时往锅里伸,借以驱寒。纸工因整日站着抄纸,脚下石板日久成坑。时间一长,脚腿肚青筋暴怒,痛疼难耐,不得不停工数日休整。

古法造纸需要全家配合,一人之力根本难以完成。造纸人家天然分工如下,白天男人在外抄纸,女人在家料理家务晒纸和打碓。放学或寒暑假,男孩和父亲替换抄纸,女孩则帮助母亲晒纸。晚上,一家人拆纸、理纸。拆纸需两人配合,一人提着,一人拆。一家人往往忙至深夜,次日一切依旧。如平日所造之纸不进行整理,累至年末,则过年亦没有清闲,必不分白昼,加班熬夜整理。因为清明是白纸的销售旺季。清明过后,白纸就难以卖出。是故槽户之家,全家动员,无清闲日,无安身年。

以且白纸以刀卖,其实是以张数卖。最初以八十张为一刀,后改为七十张,又改为六十八张,又改为六十张,现在普遍为五十张。大抵减少张数,皆因物价上涨,而涨价买家有不易接受,只好减少每刀张数。以且白纸除销售到大方、织金、赫章、威宁、黔西、七星关、镇雄、水城、六枝、盘县等周边县市外,还远销云南、四川、北京、上海等地。

以且古法造纸以家庭式作坊进行,忙时耕地,闲时造纸,季节性强,灵活性大。壮年纸工,每天可抄纸一千张左右,湿纸叠至12厘米左右,压干则有7厘米左右。《天工开物》(1637年)载:“叠积千万张”,实为有有误。若抄一尺八的纯构皮纸,每天用料(干构皮)10公斤,抄纸20余刀。按每刀23-25元计,每天进账约500元。除去成本,每天纯收入近100元。如果抓得紧,不耽搁,一个家庭每年可造纸一万多刀,收入三至四万元。收入比出门打工要低些,也较累,但是能够照顾老小。

七、发展

古法造纸技术在沙包以且落地生根后,手艺轻易不传人。学抄纸手艺,12块小洋教一个徒弟;且受“外传无后”思想的影响,沙包古法造纸发展不大。起初只有四五家抄纸,解放初亦只有十余家。

解放后的1952年,县公安局将犯人组成劳改队,与张维普洒铁厂一起,在以且双龙井边兴办白纸厂。不久劳改队调走,工厂亦随之停止。

1957年秋,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县手管科、手联社在全县组织和发展小手工业。手管科科长王礼先等到以且发动40多户农户成立沙包白纸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初,因钢铁大跃进抽调人员,合作社因人员调走而解散。

1958年2月,原乐治区委、区人民政府派干部郭绍银到以且办纸厂,取名以且白纸厂,属集体所有制,有三十多家农户参与。因事先缺乏论证,急于上马,兼之无管理经验,吃大锅饭,产供销不对路,造成入不敷出。次年9月,纸厂停办。

改革开放后,大寨村把生产白纸作为全村脱贫致富的门路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长已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从事白纸产生,很多村民通过白纸生产,脱贫致富。白纸除了在临近的毕节、安顺、六盘水等地销售外,还远销广西南宁、四川泸州、云南镇雄和威信等地。蒙家寨村民蒙元福,因生产白纸盖起了平房、砖木房各一幢,价值万元以上。小屯上的33户村民,年利润均在千元以上,土墙房变成了瓦木房或转混房,生活开始走向富裕。附近村寨的姑娘,都愿意嫁到以且。为了构皮下河,零花钱就有了。从事白纸生产的人户多,构皮供不应求,兼之为降低成本,这段时间所造白纸主要是纸花纸。

1998年左右,外出打工潮逐渐兴起。村里很多年轻人嫌生产白纸工序繁琐、既苦且累、利润少,逐渐外出打工,不少造纸作坊、器具被丢弃、拆毁。以且河两岸的造纸作坊,逐渐稀少。村中只剩下出不了门打工的中老年人,在坚持白纸生产。近年来,随着实行火化殡葬改革等一系列移风易俗措施的推进,白纸的需求量也逐年下降。白纸生产,逐渐萧条。如今,全村只有二十多家还在生产白纸,

八、展望

以且古法造纸要发展,必须要改进工艺,转型升级,提高纸张质量,增加纸张的附加值,扩大白纸销售范围。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加强和外界古法造纸行业的联系,在纸张染色等后期处理上下功夫,生产花草纸、书画纸、云龙纸、凹凸纸、皱纹纸、麻丝纸等纸品。通过成立行业等方式,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振以且古法造纸的信心。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发展古法造纸的良好途径。目前,丹寨石桥造纸、乌当香纸沟造纸、贞丰小屯古法造纸等已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以且古法造纸,很好的传承了中国的古法造纸,也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申请非遗保护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以且古法造纸的认识,更有利于以且古法造纸传承保护。

以且古法造纸这一古老技艺在纳雍的濒临消失,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目前,沙包乡政府正在积极筹划,拟在大寨村小屯上搞古法造纸休闲体验项目,将古法造纸的保护传承和乡村体验旅游结合起来,带动周边其他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期待这一项目尽快落地。

2015年2月9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