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七:庄伯首次伸出魔掌,为何已经在翼城的他又被赶回曲沃
晋昭侯继位后七年,叛臣潘父刺杀姬伯于翼城,并欲迎请曲沃桓叔入主都城,从而拉开了晋国“嫡庶之争”的序幕。所幸最终还是支持嫡系晋侯的贵族、大臣们控制住了局面,不仅诛杀了潘父,还把桓叔“请”回了曲沃,算是帮晋国渡过了第一次交锋的难关。之后,随着孝侯的继位、桓叔的离世,让翼城一派看到了转机。但曲沃庄伯的继位,又给他们兜头泼了盆冷水,告诉他们“嫡庶之争”依然在延续着。
晋孝侯姬平
上一次“晋国史话”,咱们重点说了说庄伯执掌曲沃后的七八年,嫡庶双方迎来了难得的和睦期,本该各自抓住机遇努力发展的,却被一个外族敌人打破了平静。可是,这个名为“赤狄”的外族实在是不讲究,既然打算来骚扰晋国了,就要对翼城、曲沃双方公平一些嘛。但他们偏偏喜欢捡软柿子捏,揪着翼城一方好一通欺负,让嫡庶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当这个实力差距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即孝侯继位后的第十五年),时刻瞄着翼城动向的庄伯决定行动了,这便是“嫡庶之争”的第二次交锋。
那这第二次交锋嫡庶双方发生了怎样的冲突呢?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曲沃庄伯弑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显然庶系族人这次并没有依靠什么内应,是他们自己主动向翼城发起了进攻。而进攻的结果算是喜忧参半,虽然将嫡系的首脑孝侯击杀,但仍然没能入主翼城,最终退回了曲沃。
《史记》对“嫡庶之争”二次交锋的记载
可是,大家在看过《史记》的这段记载后是不是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第一,庄伯弑杀国君孝侯的过程记载太简单了,仅12个字的一句话带过,让后人看不明白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第二,庄伯进攻翼城,正常来说是带兵过来攻城的,也就是双方激战的地点应该在翼城城外和城头。而孝侯作为国君,轻易不会出现在战火最焦灼,也是最危险的地方的,那他是在哪里被杀的呢?莫非他真的去了城外战场亲征,或者去了城头督战?第三,如果说孝侯没有出战,而仍在王宫中被保护着。那庄伯都能带人杀到这防卫最严密的地方,并成功击杀了首脑孝侯,说明庶系族人已经基本控制住了局面,他又是怎么被赶回曲沃的呢?
种种疑团让人捉摸不透,总觉得应该再找些其他史料来印证《史记》的记载,或者补充一些书中没有透露的细节。那应该去哪里找更多的史料呢?相信很多朋友都会跟鄙人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去《竹书纪年》中找找答案,毕竟这部奇书经常能给出出人意料的内容,并多次让《史记》的记载成为了“不确定”。
《史记》资料不足,可以查阅更多史料
那《竹书》对于这第二次交锋是如何记载的呢?书中记载道:“(平王)四十七年,晋曲沃庄伯入翼,弑孝侯,晋人逐之”。虽然字数依然不多,整个记载也比较简略,但细细读来两部史书的记载还是有区别的。《竹书》明确提出了曲沃庄伯是先进入了翼城,再弑杀的孝侯,解决了刚刚咱们对孝侯死亡地点的疑问。可是,《史记》中解释不通的第三个问题,此时依然存在着。即庄伯已经率军队攻破了翼城城门,并杀进了防卫最严密的王宫,还成功击杀了孝侯。说明庶系的军队已经基本控制住了翼城,怎么还会被轻易赶回曲沃呢?如果说嫡系这边的晋人还能组织起赶走庄伯的武装力量,为什么会让孝侯轻易被杀呢?
《竹书》对“嫡庶之争”二次交锋的记载
所以,似乎《竹书》的记载仅仅帮咱们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并不能把疑问完全消除。因此,有童鞋会想到,是不是嫡系这方请来了外援赶走了曲沃庄伯呢?说实在的,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据史书记载周王室就曾两次派虢国军队帮嫡系晋侯解围,《竹书》甚至还提到过公子万和荀叔轸救翼城并反击曲沃的事迹。可见,嫡系一派请外援救翼是说得通的。但仔细琢磨一下,这种说法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其一,既然史书中有过多次外援解救翼城的文字记载,说明这是史官们重视的大事,值得书写于史册。那为什么这一次危机没有提到任何外援呢?(上段提到的三次外援解围记载,均在这次交锋之后,与此次危机无关)。其二,按说此时的庄伯已经占据了翼城,这难得的机会对于曲沃一方来说一定会拼死守住,势必会在翼城发生更大规模的攻防战,为何史书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呢?好像是庄伯被吓跑了一般,“晋人”一驱逐,他就乖乖地回曲沃了。其三,《竹书》这条记载所用的动词是“逐”,有从内部驱逐之意;而其他几条有外援的记载所用的动词是“伐”或“救”,也说明这次赶走庄伯的武装力量应该来自于翼城内部,而没有外援。
翼城晋人驱逐曲沃庄伯
综合上段提出的三点疑问,似乎嫡系一派请来外援赶走庄伯的说法不太能成立。那到底孝侯是怎么被杀的,曲沃庄伯是如何进入翼城的呢?鄙人又反复研读了一下这条记载前后的一些信息,似乎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
各位可还记得上次“晋国史话”中,在下重点讲的就是“(赤)狄人伐翼”的记载。这条记载不光说明了在晋国“嫡庶之争”中难得的和睦期内,曲沃得到了安稳发展的空间,而翼城一方却失去了这机会,致使双方实力差距越拉越大。但除了这显而易见的影响以外,其实赤狄人的来袭,对于曲沃一方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给了他们进入翼城的借口。或许,您听了在下这种说法还不太理解为什么曲沃一方会有了进入翼城的借口,那就让我给大家解释一下:
1、桓叔的离世和庄伯的安静发展,让翼城一方警惕性大大降低
众所周知,晋国的“嫡庶之争”是从昭侯封叔叔成师于曲沃后开始,两支族人为掌握晋国大权而进行的长达几十年的斗争。这其中尤以曲沃桓叔一代最为突出,不仅他本人是师服预言中会给晋国带来混乱的人,他也是开启这场争斗的人。随着,他和叛臣潘父密谋,显露出了庶系族人要夺权的野心,让整个翼城一派在斗争早期,都把桓叔视为最大的威胁。
桓叔远眺翼城
而上次“晋国史话”咱们也提到了,桓叔于晋孝侯八年离开了人世,这就让嫡系一派的族人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翼城一方看来,桓叔的死代表着曲沃一方的威胁消除了一大半。随后,庄伯接下曲沃管理权后,又有七、八年的时间,没对翼城做出任何有威胁的举动,只是在自己的封地安心发展。这当然会让以孝侯为首的翼城一方对曲沃警惕性大大降低,甚至他们可能还会认为庄伯并没有野心,不会成为威胁。
2、赤狄的入侵间接地帮庄伯打了掩护,让翼城一方警惕性再次降低
“(赤)狄人伐翼”这件事也是上篇“晋国史话”提到的内容,当时咱们就分析到,狄人如此一闹让翼城一方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会,让嫡庶双方实力越拉越大。但除了这个比较明显影响以外,实际上赤狄的举动还间接地帮助到了曲沃庄伯。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双方处在对立僵持的局面下,突然有一方遭受第三方攻击,或者自己发生内乱的时候,正好是敌对方趁虚而入的良机。可是,当赤狄人袭击翼城时,庄伯并没有落井下石派兵去夹击孝侯,而是依然保持常态固守着自己的封地。这就让嫡系族人更加确信曲沃的威胁已经消除,从而对庄伯的警惕性也再次降低,并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对抗外族入侵上。
翼城一方对曲沃一方放松警惕
3、庄伯可以借对抗赤狄为由,成功迁入翼城
正因为上面分析的,孝侯等人对刚刚接任曲沃的庄伯已经放松了警惕,而来自赤狄入侵的压力越来越大。当庄伯假意带兵来帮助翼城对抗外族敌人时,孝侯肯定会高兴地接受自己亲戚的帮助。当然,嫡系一族肯定不会完全相信庄伯,一定不会立刻放曲沃的兵马入城。但当曲沃的“援军”真的击退了赤狄以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孝侯还是会表现出大度的一面,邀庄伯和少量亲兵进入翼城领赏。
有了这靠近孝侯的难得机会,庄伯自然是尽选精兵强将同自己入城,并瞅准时机动手刺杀了孝侯(这也就是《竹书》提到的,庄伯先进入了翼城,然而弑杀了国君孝侯)。但是,正因为庄伯能带进城中的兵力不是很多,属于偷袭刺杀成功。所以,当嫡系族人(史书中的“晋人”)组织军队要替孝侯报仇时,庄伯才会立刻退出翼城,回到了曲沃。
庄伯入翼,偷袭刺杀晋孝侯
这便是鄙人根据《史记》、《竹书》等史书的记载,对曲沃庄伯如何能在翼城内弑杀国君孝侯的分析。希望这个分析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段记述得很简略,却十分重要的历史。接下来,随着庄伯退回到了曲沃,“嫡庶之争”的第二次交锋也落下了帷幕,翼城一方又拥立了孝侯的儿子姬郄继承了国君之位,史称晋鄂侯。那这之后,庄伯和新继位的晋鄂侯又会发生哪些新的故事呢?咱们下次“晋国史话”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孝侯被弑、何处被杀、庄伯为何退却、竹书讲明地点、未提退却原因、狄人伐翼、嫡系放松警惕、庄伯借机入翼、刺杀成功、退回曲沃、鄂侯继位。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