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说“不负如来不负卿”,上半句更美,惊艳世间三百多年

神秘的雪域高原是信徒们的圣地,有人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会一路风餐露宿磕着长头前往布达拉宫。

实际上自古以来关于藏传佛教,就有很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往事。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由于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所以更是受到了信徒们的追捧。

事实上关于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了三百多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大家熟知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但是让大众比较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六世达赖喇嘛身份,而是他作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曾写下很多与佛家格格不入的“情诗”。

他本人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痴僧”,尤其是《六世达赖》诗中,一句“不负如来不负卿”,更是将痴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多的《情歌》

公元1683年3月1日,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

此时正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在其出生第二年被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其实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习俗。

但是在公元1701年,仓央嘉措陷入拉藏汗和桑结嘉措冲突中。并于四年后被废除六十达赖喇嘛称号,公元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

而此时的仓央嘉措才年仅23岁,关于他传奇的一生皆因佛起又因情落,最后落得个英年早逝。

世人对仓央嘉措的了解,皆是因为拜读过他创作的,兼具佛韵与爱情的诗歌,据史料记载他一生写过约66首诗歌。

其内容除几首颂歌外,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与欢愉,以及遭挫折时的哀怨。因其诗歌皆用藏语写成,所以翻译时都以《情歌》为诗名。

《那一天》、《最好不相见》、《六世达赖》、《见或不见》等,都是仓央嘉多《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僧人居然贪恋女色,这肯定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但是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诗人,却将最细腻、最柔软的心房,留给了他深爱的姑娘。

仓央嘉措描绘的爱情,总是那样温婉、柔和,比如,他在《那一天》中写道:“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最好不相见》诗云:“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经历,才会铸就如流水一般的爱情。他说:“用多少美人和香草才能驯服一颗野心”;“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

二、“不负如来不负卿”

“不负如来不负卿”出自《六世达赖》,原诗一共有三十六句,这句诗文则是全诗的结尾。

“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上半句更美,惊艳世间三百多年:“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曾考虑太多情就会损毁修行,但是回到山上修佛有怕与你分别;如果这世上能够有两全其美的方法,那么我就会一边修佛一边爱你。

如果单独解释“不负如来不负卿”,大意为如果动情就会负了如来即佛法;但是不动情就辜负了“她”即爱情。

从仓央嘉措的经历来看,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因为作为六世达赖喇嘛,他有弘扬佛法的义务,但是他又偏偏动了情或犯了色戒。

他多么希望在夜幕降临之时,脱下身上的袈裟和佛法的束缚,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普通人。

因为当他成为一个平凡的世人时,他就可以进入世俗大胆去爱自己的心上人。并且可以自由自在的和心上人约会,但是这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有人说仓央嘉措创作的《情歌》,只是一个如困兽一般的遐想而已。他渴望自由和爱情,但是却因为身份,所以只能通过写诗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热爱。

他虽然想找到“双全法”,这样就会“不负如来不负卿”,但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太大了。

结 语

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在阅读仓央嘉措的《情歌》时,往往都会被细腻的文字带入情境之中。

仿佛自己变成了那个痴情的僧人,在面对佛法和爱情两难选择时,也会像仓央嘉措一样不知如何处理。

佛法与爱情是对立存在的,所以这世上必然没有“双全法”,也就根本不可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