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治《绿牡丹图》

陆治是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好学多才,倜傥嗜义,人称其孝友。曾被督学所看重,特令升其为贡生。但之后并未参加科举,布衣终身。陆治工诗文,善书画。师从于“吴门画派”领袖人物、“明代四大家”之一、主盟画坛五十年的文徵明和“吴门书派”领袖人物、书法被誉为“明朝第一”的祝允明两位大家。其于书法善行、楷,绘画则犹工花鸟、山水。今天介绍的艺术品就是陆治的“创新之作”绿牡丹。

艺术品简介

绿牡丹图(162.5×37cm)

以绿牡丹为题材,本身就表达了一种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此图未署创作年月,而从画家与所邀题咏者的年龄之差(王世贞、王世懋分别比他年轻30岁和40岁),可判定为其晚年作品。据知陆治晚岁隐居支硎山,生活贫困而志节清高。他曾在一幅玉兰图题诗中写道:“不随红紫逞鲜秾,偏留一种庄家相。” 同样,画牡丹而屏绝“富贵”、繁艳,追求清雅孤洁,也鲜明地寄寓着自身的人格理想。

绿牡丹图·局部

此图从位置经营到用笔设色,均与上述追求相一致。整幅画中绿牡丹只有一朵,从山石围裹中挺秀而出,于绿叶纷披中傲然绽放。她恍似九疑山上的仙女萼绿华,清丽绝俗,淡雅芬芳,鄙弃浊世的喧嚣,引人起悠然尘外之想。花叶采没骨画法,行笔流畅,设色素雅,花瓣鲜柔而具层次,枝叶灵动而饶生气。山石以水墨为之,浓淡互映,湿气淋漓;坡上细草亦甚富质感。

画家自诩为“创见”之作

绿牡丹图·局部

陆治对此画显然相当满意。他自许该作富有“创见”而特邀三位友人同来题咏。王世贞、王世懋(1536—1588)兄弟及画家本人各赋七律一首,姬水题五律一首。有趣的是作者不约而同地都由绿牡丹联想到萼绿华,以为此花乃是仙女的化身,只是有的明说、有的暗指而已。其中王世贞系文坛“后七子”首领,他于萼绿华之外,还想到了另一仙人,即曾骑白鹤息于缑山的王子晋。同时他们也都回溯历史,想到牡丹在唐代被称为木芍药而盛开于宫内;于是又假设绿牡丹倘被移植唐宫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家更由此想到了曾奉旨作《清平调》的诗人李白与乐工李龟年……当然,这都是假设,呈现在观者面前的依然是怪石嶙峋中孤高芳洁的绿牡丹。

名家题跋,不吝赞美之词

(王世贞题)洛阳名园十万家,天香国艳争相夸。何如王子缑山岭,别有仙人萼绿华。素女晓妆将掩鬓,曲江春燕剪为纱。姚黄魏紫应无限,并作红城五色霞。右至王太史宅绿牡丹。王世贞。

(王世懋题)君家百种木芍药,晚得奇花标众芳。翠袖似怜修竹倚,绿毛犹带旧宫妆。葩含密叶疑无色,粉如轻烟别有香。一自仙姿降碧落,教人无赖说姚黄。王世懋。

吴门重要代表——陆治艺术之路

绿牡丹图·局部

明代的绘画风格,在秉承前代的笔墨中有所变革,参与的文人与作品数量均有惊人的成就。尤其是明中叶,苏州地区崛起的吴门画派,在中国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沈周、文徵明以领导者的姿态带动整个苏州画坛,影响了许多画家的绘画风格。

明 陆治《金雉白芍图》

如果说吴门画派是明代画坛最为璀璨的一支,那么陆治在吴门画派中便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陆治出身士儒,倜傥嗜义,以孝友称。其作品的数量与品质都是相当可观,他的画作广师古法,兼收百家,却不为古法所囿,他主张摹古求新、师法造化,坚持在模山貌水中探寻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陆治画风独树一帜,可视作吴门画派在绘画传统中探寻转变的代表人物。

陆治 榴花小景 台北故宫藏

陆治,字叔平,别号包山子,明代弘治九年(1496)生于苏州包山梅梁里。陆家世代耕读,陆治从小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迁居苏州郡城之后,又因父亲与文徵明交谊深厚,于是从学于文徵明门下。

明 陆治 端阳即景图 上海博物馆藏

早年陆治以品学兼优,先后被乡里推荐为「诸生」、「贡士」。陆治也有意参加科考担任公职,然而屡次考试,都未能中选,于是转而选择书画、园艺生涯,在艺术领域中展开另一片天地。

陆治天资、学力兼具,五十岁左右隐居支硎山之后,读书作画,用功更勤,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也逐渐深刻。

陆治 仙圃长春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目前传世《陆包山遗稿》来看,陆治诗文多见纪游山水和咏赞植物花卉之作,淡泊宁静的生活也反映在画作裡,透出清逸脱俗的气质。陆治晚年生活清苦,甘于隐居生活,直到万历四年(1576)去世,没有放下画笔。

从此幅挺秀而出,傲然绽放,且寄寓着画家人格理想的《绿牡丹图》,可知画坛对他的作品“花鸟竹石,往往天造”的高度评价绝非妄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