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究竟读qian2还是xun2?

一个有意思的读音,一段复杂的语音发展小史。

文 | 云州

前一阵,国家语委出了一个草案,取消了一些多音字的读音,改为一个读音。其中就包括荨麻(qian2ma2)和荨麻疹(xun2ma2zhen3),取消了荨字qian2这个读音,统读为xun2。

荨麻是世界上许多地区常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荨麻的茎和叶都被看起来像毛的结构覆盖,这些“毛”是空心的,在与皮肤接触时会像针头一样刺入皮肤,化学物质通过它们流入,引起刺痛和皮疹,这种皮肤病就被称为“荨麻疹”。

本来荨麻疹与“荨麻”有关,理应一个读音,但长期以来,荨这个字却在两个词中分别读两个音。分析起来,历史还真有点复杂。

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䒞藩也。从艸,寻声。”可见,荨和寻这两个字在上古时期的读音是非常接近的。两个字的韵母在上古时都属于侵部,后来在语音发展过程中,侵部读音分化,到了中古时期,荨《广韵》注音“徒含切”,转今音读作tan2,属覃韵。寻《广韵》注音“徐林切”,转今音读作xun2,属侵韵。

不过,《说文》里所谓的荨(䒞藩)指的是知母,一种草药,并非后世所说的“荨麻”。荨麻在古代另有名称。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

“川峡间有一种恶草,罗生于野,土人呼为䕭麻,其枝叶拂人肌肉即成疮疱,浸淫渍烂,久不能愈。”

“䕭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荨麻。

《说文》中没有䕭字,但是有燅字,上古时属谈部,和侵部的读音很像,所以燅一作燖(音寻),都有在汤里给肉加热的意思。䕭,应该是从艸,燅声。随着语音的演变,燅、䕭《广韵》作“徐盐切”,转今音读作xian2;䕭《集韵》作“慈盐切”,转今音读作qian2。读作xian2,指的是䕭菜,一种山菜;读作qian2,即䕭麻。

因为读音相近,䕭麻也被写作“燖麻”。宋人宋祁《益部方物略记》:

“右燖麻,自剑以南处处有之,或触其叶,如蜂螫人,以溺濯之即解。茎有刺,叶似花。叶或青或紫,善治风肿。”

不过,䕭麻更多的是被写作荨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荨麻(荨音寻)。……荨字本作䕭。”民国时期的字典里,荨的读音作tan2或xun2(或兼有),并不作qian2。1958年丁声树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读音已改作qian2。1963年出版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将“荨麻”(认为本字应是䕭)注为qian2音,“荨麻疹”也同时跟着改读。这一版《审音表》的影响很大,其后多部字典、词典均改读为qian2。但荨麻或䕭麻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而荨麻疹很常见。秀才识字读半边,受形声字习惯的影响,人们还是读作荨(xun2)麻疹,于是字典又根据多数人的读音习惯,将荨麻疹的荨注作xun2,形成了荨麻和荨麻疹读音不同的现象。但这只会造成混乱,并没有实际意义,现在合二为一,其实是顺应语音发展规律的结果。

荨麻会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组胺、乙酰胆碱、血清素、白三烯等。皮肤与荨麻接触后,通常会有轻微的刺痛感,之后皮疹部位发痒,周围皮肤多呈红色,中心颜色较浅。此时,不要刺激接触过荨麻的皮肤,以免化学物质更加深入,加重反应时间和程度。十分钟后,等皮肤干燥,用肥皂和水清洗,或用干净的软布轻轻擦除。可以用冰块缓解症状,或使用含有氢化可的松的外用乳膏、洗剂或软膏。但极少数情况下,有些人会对荨麻产生严重过敏反应,可能会危及生命,应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 金文明:《“荨麻”的“荨”应当统读为xún》,《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2. 钟英华,张洪明:《“荨” 的审音理据平议》,《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