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001

*不赞成动不动就整出一个啥啥观来的说法。

可以交流对语文的理解,因为理解有对错正偏。而xx观则只剩下捍卫这一个行为了。

*中国语言文字与外国语言文字不同,前者是集体的创造物,后者是神和贵族的专有权。再加上,书同文的事实,使得中国文化产了可以穿越时空的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产生了言文的分离批,这未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特色,但一些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语文这个学科的核心,其实是通用,规范,标准。不同侧面的表述,然后汇集成一个核心意象。就像是植物,离了根茎叶任何一项,会怎样呢?平面上是三原色,立体则是鸡尾酒。

*语言文字的缺陷是只能做线性化的表述,而非直观性的呈现——虽然汉字有优势,但在表述时依然是线性的。太极图转起来后,是什么样?

*不识轮扁貌,妄为解牛人。

屠龙支离益,懵懂朱泙身。

*实际操作上“靠谱”的利用兴趣,往往会成为一种诱导性的教师独白。抛出几个问题,看似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实只是利用学生知识上的空白点,而对学生进行情感上或思想上的入侵。

*xx语文是把原先公有的集体公用的那个词汇“xx”,私有化而神圣之。

*学校其实只是为培养共同知识而存在的,如果不过分强调一致和标准唯一,就不会有机械性的行为。而导致机械行为的原因是人为的偏面认识,而不是起到普及知识任务的学校。

*一物可以一用,也可能多用,但要知其不可用之处。从来没有一物可以万用的情况。为学当知止,教学亦当知止。

*心理应激机制的自动开启的行为可以被理解,但要是只是出于过度自我防护而转移视线,偏离具体问题的探讨,就不是就事论事了。

*人都是有出发点的,总不能一下子成为宇宙人看地球。

知道地域的局限性,然后看叙述者是不是在局限性之内出不来,就可以知道他说的内容有无偏差了。

*外国的语文,多被认为是“神”的意志,“上帝死了”之后,才产生“人的升格”。之所以,外国人大谈压迫和解放,即有这个根源。其实,语文争论大多是一种表象的问题。

*学生并不一定希望用成熟来装扮自己。他们总是想自己走向成熟——就像当年的我们。

*模式。大体则有,定体则无。随生而变,随情而转,发微抉疑,见机知宜。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不立足学科立场,不立足课堂教学,不立足教师职责,而是跑到文本解读行为、个人理解宣讲上去,自然鸡同鸭讲。

台湾杜松柏先生曾经说过,治学,要讲究难能可贵。有些行为,的确是“难能”但其实并不“可贵”。

授课要看教师对学科教学任务的把握程度,对学生水平的了解程度。讲《爱莲说》大谈周濂溪的“太极图”等内容,可谓知之深矣。但那是中小学的教学任务吗,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吗?

*后现代哲学家大体是以消解本体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为主要任务的。

* 追求本体和本质,只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早期阶段,而现在的西方哲学已经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假设阶段,进入了新的阶段。如果我们还抱着崇拜的态度去学习西方就有的哲学观点,并以之为准则,无疑只是捡拾人家的旧货后当宝贝。

* 我们可以不深入研究某一个哲学家,不深入研究某一本哲学专著,但我们应该知道点儿哲学发展的方向,大致知道点哲学家的思想特点,这样才能与世界发展同步,才能避免因知识缺陷而出现的盲动盲从。

*当信则信,但不能偏听偏信。不能因人而信。如何看待“迷信”才是重要的。对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的东西,一定要当心呀。

*一些概念和说法在西方也是没准谱的。对语文还有很多人望文生义,更不用说外来词了。打油几句。

舶来语词众纭纭,必出机杼臆纷纷。

无暇验证实与事,奈何定要做解人。

*多种能力无缝对接式的连贯运用,才是学生所缺少的。

*抽象的知识,只能静态的给予,而学生缺少的是动态的运用能力。

*欧洲的历史跟我们不同,形成的国家形式也不同,欧洲的国家大多是单一民族国家,所以他们的母语课就是本民族语言课。而中国的情况是多民族的国家,语文课是通用语教学,在中国母语课不等同语文课。

*我们的身份首先是语文教师,然后才有参与课程开发的可能性。反过来,无论怎么对课程进行开发,我们依然是语文教师。我们不是“当师傅带徒弟”。

*语文就像是手机。手机还能回到单一的通讯功能去吗?但没有了基本通讯功能,那还叫手机吗?语文也一样,时代不同了。语文也不能只满足于当年的双基训练,这是必然的。视野的变化,必然要改变语文的地位。要加强语文的功能。

*易者三义,同样适用于限定语文的发展。变易,不易,简易,是语文这条绳的三股线。语文要有变,因为人在变。语文要有稳定的内容,这是不易的部分。简易,是要使语文删繁就简,却有丰富的生命力。不依这三点出发的研究,就会顾此失彼,无所适从。手机发展的趋势也是如此。变易,不易,简易。三者统一于“易”,以人为本的“易”。语文是基础学科,但基础从来不意味着简单,所以语文教师很辛苦。因为语文所对应的世界,要通过语文教师,进行一番“易”的处理后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只是能量(属于语文的能量)传递的一环。语文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个起步的能力。学生能走多远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期望太多,更不能夸大自己的作用。

*涸辙之鲋的典故,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是否切合事实的需要,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没有基于对事实的满足,谈高上大只是在建造空中楼阁。悉尼歌剧院的建造很能说明问题,似乎我们还有一个鸟巢也是这样——开始追求外观,最后却发现那是一个很大的坑。

*语文本身是抽象的一种集合内容的反映,不考虑集合的属性,却拿实体概念的属性去追求语文“实体”的本质,就像是非要“鉴别一个团队是男是女”一样荒唐。一个家庭,家庭成员有性别,家庭还会有性别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