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眼诊病——眼部五轮看五脏,看眼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会根据病人身上的气色变化以及舌苔等方面,初步判断病情。不过,还有一种看眼诊病的方法,大家可能以前听说得很少,对于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建议收藏起来!下面科普医生为你解密!这些看眼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各轮的主要症状等均有一定的论述。

但是此时五轮在眼中分部仅瞳神属水与白睛属气较为明确,其余各轮均有缺失。而据考成书于北宋的《秘传眼科龙木论·龙木总论》当中也有关于五轮的记载,但“黑睛属肾”与“肝应风轮在内无形”的说法,又与后世相左,说明至此时五轮的眼部分属尚未完全定型。

直至南宋末年,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始将五轮的眼部分属明确为:“眼属五脏,首尾赤皆属心,满眼白睛属肺,其上下肉胞属脾,两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此说得到后世眼科医家的认同,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固定下来。


一、眼睛与脏腑

不少人熟悉中医的“肝开窍于目”之说,知道眼睛和肝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对于眼睛和其他脏腑间的关系也许不一定清楚。其实,不只是“肝开窍于目”,在经络、气血等方面,人体五脏六腑和眼睛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微妙的对应关系。“脏之病必现于眼,眼之有证乃脏之不平所至”。从中医的整体观点来说,眼疾在一定程度上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反映。

中医将眼睛大体分为眼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五个部份。

1、胞睑,指上下眼睑,它的病变常与脾胃有关。

肉轮:即上下眼睑、属脾。因脾主肌肉,故称眼睑为肉轮。

(一)正常现象:脾胃消化吸收与运化的功能正常则眼睑色黄丰润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 眼睑下垂、眼睫无力。多中气不足。

2) 目乏,多脾虚夹风。

3) 眼睑非炎性浮肿,多脾虚夹湿。

4) 眼睑红肿硬,多脾胃积热。

5) 眼睑湿烂、痒痛,多脾有风湿热。

6) 睑结膜乳头、滤泡增生,多脾胃湿热有瘀。

7) 睑结膜颜色变淡,多脾虚血少。

脾主肌肉,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灸煿(即指葱蒜辣椒等有刺激性及油腻煎爆性食品),使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壅集胞睑,会引起针眼,即“麦粒肿”。脾胃湿热与痰湿混结,阻塞经络,会致胞生痰核,现代称“霰粒肿”。脾虚气陷,肌肉萎软,可以引起胞睑下垂。脾虚生风,可造成眼睑振跳、阵阵发作(偶有发作不属病态),俗称“眼皮跳”。对于这些胞睑疾病,治疗时也常根据脾胃虚实分别以通腑清热解毒、化痰软坚、益气健脾胃等方法。

2、两眦就是内外眼角(现在称“内外眼眦”)

血轮:即内眦,属心。因心主血,故称血轮。

(一)正常现象:血脉流畅则内眦部血管红活而有光彩。

(二)病理现象:

1) 内眦部充血、刺痛。多心火上炎。

2) 内眦部红肿流脓,多心火炽盛,兼有瘀滞。

两眦属心,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眦疾病常与心或小肠有关。两眦红肿,同时又伴有心烦失眠、小便短赤,乃心火亢盛而郁于眦部所致。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每见两眦淡红,血络隐现,微痒不痛等症。治疗时,也根据虚实,择用清心降火或滋养心阴之法。

3、白睛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其病变多与肺脏有关

气轮:即白睛部份(包括球结膜与巩膜),属肺。因肺属气,故称气轮。

(一)正常现象:肺气充沛调顺,邪不易入,则白睛色白而润泽。

(二)病理现象:

1) 球结膜充血,多为热邪犯肺。

2) 球结膜水肿,多为风邪犯肺。

3) 球结膜肿胀而混浊,为肺热亢盛。

4) 眼分泌物深黄而干结,为肺实热;淡黄而稀薄,为肺有虚热。

5) 巩膜充血肿胀,多肺热郁结或郁火上犯于肺。

民间俗称的“红眼睛”就是一种白睛疾病,会传染和广泛流行,相当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其特征为白睛溢血(球结膜下出血),故中医称之为“天行赤眼”,是由肺经感受风热之邪而致。肺阴不足,常会感觉眼内干涩不舒。故清热宣肺解毒、养阴润肺等也是白睛疾病的常用治法。

4、黑睛指角膜、虹膜和前房,与肝胆关系密切

风轮:即黑睛部份(包括角膜、房水、前葡萄膜)属肝。因肝主风,故称风轮。

(一)正常现象:肝气和顺,肝阴充足,则黑睛色青而有光泽。

(二)病理现象:

1) 角膜溃疡,表面白色为肝热,带黄色为肝脾湿热,此时舌根部常有黄腻苔。

2) 角膜溃疡表面较清洁,或呈灰色,为气虚或肝阴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红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3) 角膜或虹膜新生血管粗大者,多火郁于肝,或气滞血瘀;细小者多肝阴不足。

4) 前房积脓,为肝脾实热。

5) 瞳孔紧小,多血分有热、或肾热。

6) 睫状压痛明显,多肝热重。

7) 角膜葡萄肿或眼球突出,多肝火旺或肝气盛。

肝气条达,目得所养,而行视物之功能。黑睛感觉敏锐,如肝胆火盛,上攻于黑睛,疼痛、怕光、流泪等症明显;甚者,黑睛出现星状聚集,称为“聚星障”(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可用清泻肝胆之火的方法调治。

5、瞳神指瞳孔及后方的眼内组织

水轮:即瞳孔,属肾。因肾属水,故称水轮。

(一)正常现象:肾阴盛阳充沛则瞳孔色黑有神,目光炯炯。

(二)病理现象:凡外眼正常而自觉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等,皆归入曈神疾患(即内障)的范围。包括现代医学的所有玻璃体病、眼底病、视神经病,多以肝肾不足为根本,但发病开始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脏腑气血失调的症状。

瞳仁内应于肾,因肝肾同源,故发病与肝肾关系密切。年老体衰,肝肾两亏,精血不足,可致白内障。肝肾阴亏可致视物混糊,如蚊蝶飞舞或夜盲症等症。对这些病均可行补益肝肾、养血生精之法。

值得一提的是,情绪过度波动也可引起或诱发各种眼疾。如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而发生暴盲或绿风内障(一种青光眼)。还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引起的眼底改变,亦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眼疾。若脏腑功能好转,眼也随之改善。所以,了解了眼与全身脏腑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眼疾,有助于眼疾的治疗。


二、调节五轮的理念核心

一通:点通、畅通、络脉疏通。

二排:排导、排毒、排水、主排泄。

三疏:疏经活血、加速血液循环。

四调:调理内外,主节治。

五养:滋养,保养,疗养。

配合西方的芳香精油加中医眼部五轮手法加中医的刮痧理论,从而达到内调外养,事半功倍的效果。

围绕着这五点可以有效缓解眼部过度疲劳,眼睛干涩,视力下降,肝火上升,电脑辐射和电视辐射引起的眼部疲劳等问题。还加强了现在女性对美和健康的新理念。


三、眼科六经学说

在眼科六经辩证中,一般来讲,三阳目病,多见于外障,三阴目病,多见于内障。但对外眼病的认识描述较为详细,对内眼疾患缺乏细致深入的探讨,描述较笼络,著名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根据《内经》有关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眼的解剖生理知识,提出“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对内障眼病的认识就更進了一步,也是对眼科六经学说的发展,现介绍其内容如下:

1、视神经、视网膜、虹膜、睫状体以及睫状小带属足厥阴肝经

以《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为依据,因神经状类筋经,十二经皆有筋经,故神经属足厥阴肝经,视神经也不便外,至于视网膜,是视神经的感应系统,也应属是厥阴肝经。虹膜(黄乍)为风轮之里层,风轮在脏属是厥阴肝;睫头小带与虹膜相连,亦属风轮范畴,故应属是厥阴肝经,应用这一理论在治疗视神经

,视网膜、虹膜、睫状体的病变及屈光不正等,应从是厥阴肝经入手。

如急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视神经网膜炎,初期多从肝经实热着手,用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肝气郁结所致者,可用丹杷逍遥散加减治之;若属素体虚弱,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治之。视神经萎缩,多认为是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法之。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胆炎火炽,气分热重,以龙胆泻肝汤治之;若属热入营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之,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属肝经余热未尽,可用石决明散加减治之。屈光不正,认为与足厥阴肝经之疏泄调节失调,气机不利所致。

2、视网膜黄斑区属是太阳脾经

以《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为依据。眼底黄斑区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属是太阴脾经,黄斑区病变时,应以是太阳脾经着手,同时兼颈是厥阴肝经。

如脾经湿热所致的中心性视网膜脉经络膜病变,黄斑区充血水肿,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重于热,和三仁汤加减;肝肾阴虚者,可用知拍地黄丸加减治之;属肝肾不足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脾胃虚弱者,用六君子汤加减;脾胃阳虚者,用其武汤加减;脾经有湿,复感风寒乾,用麻杏薏苡甘草汤加减治之。

3、脉络膜属于少阴心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主合脉也”“诸血者,皆属于心”“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为依据,脉络膜的组成由大,中、小血管组成,故各膜属于手少阴心经。

在临床上凡脉膜的病变和眼底血管方面的病变,可以手少阴心经着手,脉络膜与视网膜紧相连,脉络膜,视网膜炎与心,肝、肾三经有关,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疗。

4、玻璃本属于太阴肺经

从《素问·宣明五气篇》“肺藏魂”为依据,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玻璃体病变多从手太阴肺经着手,如玻璃体液化,混浊,从肺、肝、肾三经治疗,用生脉散加黄芪大补肺气,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或原发性视网膜脱脑术后,多认为肺肾无气不固,用生脉散,重用人参,加黄芪大补元气,若网膜下积液,可用温阳化水之法治之,亦可用驻景丸加减方合用。

5、房水属足少阳胆经

以《灵枢·天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萎,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及《养生书》“肝开窍于目,胆司其明”为依据,房水属足少阳胆经,房水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胆经着手治疗,如肝胆实热所致的房水混浊,用龙胆泻肝中减治之。

6、眼中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

以《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茶色也,其主肾也”为依据,眼中一工色素属足少阴肾经,凡色素方面的病变,应从足少阴肾着手治之。如脉络膜的色素,从心肾上去辩证;虹膜、睫状体的色素,从肝肾论治;黄斑区色素,从脾、肝、肾上着手治疗。

另外色素是有形之物,可看作瘀滞,治疗时应考虑加用活血消滞之品,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宜补肾养肝,兼活血消滞,用驻景丸加减方为主治之。


四、中医眼科六经学说

近代著名的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把《伤寒论》六经学说移用于中医眼科,形成了眼科六经学说,是对六经学说的一大发展。

1、眼科六经学说的特点

(1)反映了传寒六经的病理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经病变常累及所系脏腑,而出现该脏腑的特其有的证候,如膀胱为足太阳之腑,太阳经病不解,传入于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以致出现水气内停的蓄水证;胃与大肠为阳明之腑,胃肠燥热,腑气不通,就会出现胶满疼痛,拒按,便秘症,胆为足少阳之腑,胆火逆,则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三阴以腑病为主。太阳病脾腺阳不振,寒湿不化,出现水湿积聚症候或湿热郁久化热之症;少阴病多为心肾衰,表现心肾阳气/阴血不足的症候,厥阳病多为寒热错杂。肝气上逆的证倏。三阴症以脏病为主。

(2)从眼中自觉异色来辩证。

根据五脏主五色的理论辩眼病及证候。如眼前出现红色,多为手少阴心所主,血溢络外之证,宙物模糊不清;眼中常见黄花,多系脾虚所致;眼中出现黑花,多为肝肾不足所致;眼前出现白色闪光,多为肝热或肝风所致;眼前出现红晕(红绿色斑),多为肝热或肝风所致。

(3)从眼的五轮八廓所属脏腑来分经。

五轮中的肉轮属是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所主;血轮属手少阴心经所主;气轮属手太阴肺治所属手太阴肺治所主;风轮属是厥阴肝经所主;水轮属足少阴肾经所主。八廓是以白睛上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反映眼与六腑的关系。分别以后天卦命名,乾廓属于手阴明大肠,坎谆属足阳明胃,既廓属于厥阴心包,震廓属命小,巽廓属足少阳胆,离廓属手太阳小肠;坤廓属足阳明胃,兑廓属手少阳三焦。从五轮八廓出现的证候,分别纳入六经病变中。

2、眼科六经学说的内容

(1)太阳目病:因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首当其中,其病多为表证,或暴露于外的部分,病变部位以白晴为主,分为太阳伤风证与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风证

证候:凡目暴病,白晴(气轮)红赤,色泽鲜红,大眦内震廓(白睛鼻侧)血丝较粗,或赤脉自上而下,沙湿痒痛,或黑晴(风轮)上出现星点者,兼有微恶风,汗出,鼻鸣,头项边顶痛,或偏头痛,脉浮等,可用桂技汤加减治之。

太阳伤寒证

证候:凡目暴病,白睛血丝谈红,细辞,无眵盖明,泪如泉涌,涕如清水,兼有恶寒无汗,两眉头痛,头项强痛,脉浮紧等,可用麻量汤加减。

(2)阳明目病:因太阳目病未愈,邪入阳明,或风邪直中阳明化热,病变部位多在眼脸、白睛、眼眶等,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

证候:眼脸(肉轮)红赤,肿硬,白睛红赤,以乾廓(白睛外下方),坤廓(白睛外上方)

血丝明显或粗大,色红而紫,或如虬状,眵黄干结,泪热频流,羞明疼痛,兼有前额痛,口干欲饮,苔黄脉洪数,可用白虎汤减治之。

阳明腑证

证候:眼脸红肿而硬,白睛丝脉紫暗,睛珠实出,眼眶胀痛,兼有大便燥结,苔黄少津,脉洪数,可用桃仁气汤加减冶之。

(3)少阳目病:病邪客于少阳,因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故常相互影响,病变部位多在黄仁、神火等,今为少阳表证和少阳里证

少阳表证

证候:白睛红素,或兑廓(外眦)赤脉较甚,羞明怕光,眼珠眼痛,兼有太阳穴痛,口苦咽干,或两耳闭气,胸胁不快,苔藻黄,脉弦,可用小紫胡汤加减治之。

少阳里证

证候:白睛赤脉如环似带,或混赤通红,风轮内不明洁,黑睛后下方有沉着物,神水混浊,黄仁肿胀,纹理不清,或血灌瞳神前部,或黄液上冲,或瞳仁紧小,眼痛羞明,视物昏朦,兼有头角疼痛,或患侧偏头痛,口苦咽干,溲赤便结,知红苔黄,脉弦数,可用龙胆泻肝汤治之。

(4)太阴目病:病邪客于太阴,病变部们多在眼脸,白睛及瞳神内。

太阴表实证

证候:眼脸红肿而硬,后睛红赤而肿胀,梗痛羞明,多眵多泪,泪热如汤,眵黄而干,兼有鼻塞身热,涕稠而黄,舌红苔白,脉浮数,可用桑菊饮加减治之。

太阳里实证

证候:眼脸红硬,干烂结痂,白睛色黄,或视网膜水肿,兼有口干便燥,溺黄,苔黄,脉数,偏于湿热?盛者,宜用茵陈蒿汤加减治之。若眼脸内渐起硬核,不红不痛不痒者,或白睛紫红结节隆起,按之疼痛,或视网膜有黄白色硬性渗出,兼有胸闷食少,口淡苔腻等,疾湿偏盛者,可用二陈汤或三仁汤治之。

太阳里虚证

证候:头痛如衰,眼脸浮肿,湿烂色白,流泪湿痒,或胞脸虚肿如珠,或视网膜水肿经久不消,视物变形,变小,兼有胶满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可用理中汤或茎桂术甘激发加减治之。

(5)少阴目病:病邪客于少阴,病变部位多在内外眦,黄仁及瞳神内。

少阴里虚证

证候:眼外观端好,视物模糊,眼前黑花飞舞,或瞳仁散大,或园?内障,夜间或表盲,兼有头昏耳鸣,腰膝瘦软,乏力欲瞳,夜尿清长,苔薄白,脉细,属肝肾方虚者,可用驻景丸加减方治之。若两眦(血轮)红赤,痛如针刺,或瞳仁(水轮)紧小如针?瞳仁状如梅花,或如锯齿,视物错朦,眼前黑花飞舞,兼有咽干喉痛,烦躁不眼,头痛如锥,舌红苔少,脉细弦,属阴虚火旺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之。

少阴里实热证

证候:外眼轮廓完好,眼前觉有红色阴影,视力骤降,血灌瞳神后部,知红苔黄脉数出血期可生薄黄汤,以凉后止血治血治之,若为瘀血期时投以挑红四物汤或后府逐瘀汤加减以活后化瘀治之。

(6)厥阴目病:病邪客于厥阴,病变部位多在黑睛,黄段瞳神内

证候:眼珠眼痛,或黑睛破损,或溃烂,如星状,或如花白陷,或如凝脂,或蟹睛疼痛,兼有头顶痛,口苦,舌红,脉弦,可用石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若眼眼如裂,头痛如劈,或头中窗鸣,牵边眼眶,头额及颊部阳穴疼痛,黑睛雾状混浊,瞳孔散大显淡绿色,视力骤详兼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厚,脉弦,可用陈氏熄风汤加减治之。

厥阴里虚证

证候:妇女经前眼痛欲裂,碜湿发痒,或黑睛,口中酸湿顶痫,舌红,苔蒲黄,脉细弦,可用丹杷逍遥散加减治之


结语:

眼科六经学说,作为眼科的一种基础理论,对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分经论治,起到了从简教繁,概括全面,揭示目病本质的长处,克服了以症命名的局限性,且名目繁多,分名过细,不便于临床应用的不足,在内障眼病应用较为广泛,在外障眼病应用较少,作为一个学说流派,应用的范围不是很广,有些观点还须進一步完实补充。

声明:转载文章,版权问题请联删;治疗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0)

相关推荐

  • 眼干喉干唇干舌干

    ​肝之津液少眼干, 肾之津液少喉干, 脾之津液少唇干, 心之津液少舌干: 津液少是阴虚证, 疏肝补阳细分明, 运用五行来分析, 证清施方才可行. 补肾津液用生地,

  • 《伤寒论》中的“气机升降”

    导读:今天跟着梁柳文先生一起学习<伤寒论>中的六经气机与八大脏腑气机升降规律. 气机,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由脏腑.经络功能活动达到的运动变化,又称为"气机",气机是通 ...

  • 眼部五轮看五脏,看眼诊病常见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中医治疗疾病,一般会根据病人身上的气色变化以及舌苔等方面,初步判断病情.不过,还有一种看眼诊病的方法,大家可能以前听说得很少,对于感兴趣的朋友们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福利,建议收藏起来!下面科普医生为 ...

  • 眼部五轮看五脏

    <太平圣惠方·眼论>记载:"肝脏病者,应于风轮,心脏病者,应于血轮,脾脏病者,应于肉轮,肺脏病者,应于气轮,肾脏病者,应于水轮",对于五轮的名称,五轮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

  • 看五官的颜色,调理五脏!1、脸色发红—...

    看五官的颜色,调理五脏! 1.脸色发红--阴虚火旺. 2.脸色发青--肝郁气滞. 3.脸色发黑--肾气不足. 4.脸色苍白--气血不足. 5.眼圈发黑--肾气不足. 6.鼻头发红--脾胃湿热. 7.嘴 ...

  • 太养眼太好看了,连续看了好几遍~

    *特别说明: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多数照片的作者与来源不详,如侵权请联系删. 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不断地复原,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被创造的.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烦恼和痛苦也是如此,因为生活不会停顿. ...

  • 俗语:“远看脸,近看眼”,不远不近看什么?古人的识人术太厉害

    "远看脸,近看眼,不远不近看眼窝"是流传下来的识人方法,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在识别一个人的时候,在远处的时候看他的脸,在近处的时候,看他的眼睛,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他的眼窝,那这样看人准 ...

  • 眼再眯,也能看晨起暮落;鼻再塌,也能嗅四季花香(活着真好)

    人生,有挫折与坎坷,但艳阳高照,微风轻拂也会伴随. 把握今天,设置明天,储存永远. 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多也喜欢,少也喜欢:粗也香甜,素也香甜.(鸡汤美文) 贫也相安, ...

  • 李双全:简家陇,七彩稻田亮眼迷心养肠胃!不看一眼好可惜……

    家乡稻田文化节  李双全   邵东简家陇 我的故乡,有个小地方 三都铺,铺子里 收藏着一个聚宝箱 三都水库,七彩的云朵 从天上掉进水库里 溶化,从桐江流进容家田氹 千亩农田,瞬间 长出七彩稻米 家乡人 ...

  • 看《黄帝内经》如何解读五脏病机!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阴阳五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体脏腑也不例外.中医学根据疾病的症状和性质,总结出了病机学说,并且在此基础上又归纳了辨证论治的方法.<黄帝内经>中的病机十九条,对病机的重 ...

  • 用眼去观“有”,用心去看“无”

    有一次,我问著名指挥家汤沐海老师:为什么听交响乐的时候,懂音乐的观众都知道,在一首曲子的乐章和乐章之间,是不要鼓掌的. 汤老师告诉我说:乐章和乐章之间的那个空隙也是有旋律的,那种无声的旋律是留给每个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