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很有意思的方子,纪晓岚都亲身试验

作者 / 李鹏

每次吃完饺子总习惯性的喝上半碗饺子汤,如果哪次吃完饺子不喝饺子汤一整天都是全身不自在,感觉总是缺少些什么,吃的饺子会不消化似得。

这个吃完饺子喝饺子汤从记事起就听从母亲的安排,从小都是每次吃完饺子就要喝一碗半碗的饺子汤,久而久之的也就养成了习惯。小时候还以为自己家是这样的习惯,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惯,差不多整个北方都有这样的习惯。这想必就是民间所说的“原汤化原食”之说吧!

在传统说法当中,所谓“原食”,指的是淀粉类食物;而“原汤”,就是指用水煮这些食物后的汤,例如煮饺子、面条、馄饨,还有米汤等就是“原汤”。所谓“化”,一般理解为“消化”。现在认为,原汤化原食是指这些汤能够帮助这些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代谢,而发挥这种作用的关键,是汤中含有食物煮制时所溶出的营养物质。

煮淀粉类食物时,淀粉微粒会发生糊化,部分溶解到汤中。这时,汤会略微发黏。喝这种溶解了淀粉的热汤,可以促进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从而帮助减少积食的危险。此外,喝原汤还有补充营养的作用。这是因为,粮食中富含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烟酸等,在煮食的过程当中,它们会溶解到汤里,溶出的维生素甚至可高达食物中原含量的50%。如果弃去面汤和米汤,就减少了维生素的摄入量。

这应该就是“原汤化原食”的奥秘之所在吧!不过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吃到什么东西不消化后要查其原因,用所伤之食物也就是原来吃的食物烧成存性,然后研末吞服即愈。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人来,这个人是明朝中期的一个医生,名叫虞抟(字天民,自号花溪恒德老人),这个人虽然不及金元四大家等医生所出名,但是也编著了一部医史文献著作叫《医学正传》,这本医书很好,怎么个好法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下。

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在这本书的卷二里面有一道方子很有意思叫溯源散,也叫除原散、除源散。从这个名字就很容易得知是一首治疗什么疾病的方子,这道方子和我们民间所说的“原汤化原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有意思的是虞老先生还特别在方子后面注明了系“祖传方” 。

那么,究竟虞老先生这道祖传方子溯源散到底是一道什么方子组成呢?原食物(烧灰存性)1两,生韭菜(连根)1握。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两味药,说是药其实也不是药。虞老先生指出:“凡伤食物,致恶寒发热久不愈,或伤寒后食诸物,致食复潮热不已,必询问其先食何物所伤,或 粽,或肉食,则以原食之物烧存性,一两重,细研为末,别用生韭菜连根约一握,杵汁调服,过一、二时,以东垣枳实导滞丸百余粒催之,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

其实溯源散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药物,也就是前面说的把原食之物烧存性,研末吞服,“其所伤之宿食即下,热退而愈。”同时也强调了一下,如果服下还没有治愈,或者说为了增加疗效可以再进行服用东垣枳实导滞丸来加强药效使疾所迅速消去。

溯源散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我没有试过,但是有一个名人他替我们大家试过。这个名人就是清朝的纪晓岚,他在他写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说道,起初这个方子让他自己也感到怀疑不太相信(看吧!才子不愧是才子,对于某些事情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存疑心态,不盲从迷信古人。),后来结果是什么呢?后来就“然亦往往验”了。这说明纪晓岚亲身试验过了,证明它真的是有效果。具体是什么原因呢?这也让纪晓岚迷茫了,经过一个仔细的思索后(这个思索是一阵子,不过应该时间不会太长,因为纪晓岚毕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大才子。),纪晓岚才想通了:“食而不化者,皆油腻凝滞。凡药物入胃,必凑其同气,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滞处。凡油腻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处,滞者自行,犹之以炭浣垢(洗去衣服上的油垢)。”大家说说这纪晓岚的这番想法对不对呢?另外,这溯源散真的有效果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