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盖碗泡茶都会烫手,烫习惯了就好?教你2种方法破解难题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买东西如同谈恋爱,眼缘很重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是费尽千辛万苦终得知心者,还是寻寻觅觅偶遇一件好物,过程都让人记忆深刻。

同时,也让“买买买”成为了一件浪漫而有趣的事情。

但是,第一眼的感觉固然重要,可更关键的是内在,也就是所谓的品质。

选购茶具,同样如此。

很多新茶客容易陷入误区,只关注花色和装饰,却忽略了茶具是为茶所服务的。

满眼都是青花珐琅、柴烧建盏,对于茶的滋味反而不在意了。

因此,通常推荐新人选择以白瓷盖碗作为入门。

并且,这些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也正是那只出镜率最高的白瓷盖碗。

或许一开始,嗤其朴陋,观之淡雅,但久了便会发现,它能完美适配各个场合,各种风格。

当你不再“以貌取人”,便证明,已经顺利度过了第一关。

《2》

关于盖碗,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烫手”。

前来咨询的茶友,有七八成都提过相似的问题:盖碗泡茶太烫手怎么办?

还有个别茶友调侃道:是不是烫习惯了就好?

毋庸置疑,在练习泡茶的过程中,盖碗烫手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尤其是遇到了不趁手的盖碗,或者抓握姿势不对,泡茶时就跟握着个烫手山芋一样。

市面上的盖碗,看似差不多,实际上每个细节的差异都会带来不同手感。

想要选择一款不烫手的盖碗,3个细节很关键。

第一,盖碗的碗沿要宽

碗沿,顾名思义,就是碗的边缘。

盖碗边沿的宽窄,决定了在出汤时,手与水之间的距离。

如果碗沿比较宽阔,注水的最高界限其实和手握的位置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隔绝了大部分热量后,手指感受到的温度就相对较低。

另外,宽碗沿还具有很好的散热性。

当沸水注入盖碗时,热量便会乖乖地随着碗壁,向上爬升。

升到顶部时,碗沿接收到了这些上升而来的热量,就会将它们均匀分布到整个碗沿所形成的平面上。

会导热散热,用起来自然就不那么烫手了。

除此之外,宽沿的设计,也有利于倾倒茶汤时更加流畅。

然而,那些没有沿的盖碗,上下一般齐,直愣愣的,几乎没有什么弧度,看起来就像个吃饭的碗。

可想而知,导热和散热的效果变差了,还容易出汤不利索。

在注水泡茶时,烫手的风险大大提高。

虽然对于游刃有余的老茶客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器型,都能轻松掌握。

但如果是新茶友遇到这样的情况,必然会手足无措,甚至摔碗。

第二,盖碗的材质要轻薄

有人认为,材质厚实的盖碗,更能防烫隔热,防止烫手。

可实际上,恰恰相反。

因为自身厚度的原因,太厚实的盖碗反而散热性差,热量在短时间内难以扩散开。

当准备提起盖碗出汤时,便会感受到整个盖碗都在散发着一股热量,难以顺利完成快出水。

并且,太厚实的盖碗,自重也比较大。

本身的重量再加上茶叶与水的重量,已远远超出了大部分人手腕能承受的限度,泡茶时会让人手酸。

若一时疏忽,把盖碗打翻或摔碎,将把茶桌弄得一片狼藉。

所以,一个适用的盖碗,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中庸之道,才最为稳妥。

第三,盖碗的容量要适中

100-110毫升左右的标准盖碗,适合冲泡大多数茶类。

在我们福建,常喝的大红袍、肉桂、水仙、正山小种、福鼎白茶等等,都可以用一个标准盖碗来冲泡。

不大不小的容量,即使是手指纤细的女性茶友,也能很好抓握。

至少,不会因为太重或拿不稳的原因,导致烫伤自己。

从新手入门的角度上来看,“顺手”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处处都是细节。

先不论花色,挑选一个实用性强的基础款盖碗,用来练手,是不二之选。

《3》

使用盖碗的方法,也颇有讲究。

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拿盖碗姿势——三指抓握法。

所谓的“三指”,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

将大拇指和中指,分别握住盖碗的边沿,再将食指搭在盖钮上方,形成一个三角形。

在数学里,称三角形为最稳定的多边形结构。

平稳地端起盖碗后,手势一定要不偏不倚,让茶汤沿着盖碗口垂直向下倒进公道杯里。

至于其它手指,就自然放松地依次跟在中指之后即可。

不过,出于美观性的建议,尤其是男性,不翘兰花指为好。

前面也提到,盖碗的边沿,尤其是宽的碗沿,具有很好的散热效果。

只要正确的抓握和使用,就不会太烫手。

但也有的茶客,了解不足,直接用手指触碰碗身,也就是直接去感受沸水的热量,这样做不烫手才怪呢!

这种危险的操作,风险极大,不提倡大家效仿!

其次,注水不能太满。

新人学泡茶,因为经验有限,常常心里没个准数。

不知道注水到多少为止,有时候注水太满,合上盖子以后,滚烫的沸水还会往外溢出。

彼时,端也不是,不端也不是,让人无从下手。

只能颤颤巍巍地把盖碗稍作倾斜,把茶汤倒掉一些后,才能继续完成出汤。

可是,此时早已超过最佳的出汤时间,造成了闷泡。

一般情况下,注水线量与碗沿平齐即可。

熟能生巧,做到心中有数,注水刚刚好,便也就不会烫手了。

如果实在把握不准,也可以选择一个带有“注水线”的盖碗,减少被烫手的麻烦。

再次,控制出汤口的大小。

合盖以后,盖子和盖碗会形成一个开口,用于倒出茶汤。

而开口的大小,通常是根据不同茶类条索(条形)的大小、粗细来决定,因茶制宜。

如果开口太小,就会导致茶汤不顺畅,断断续续,还可能沿着盖碗边沿流到手指,导致自己被烫伤。

反之,开口太大,滚烫的茶汤又会不受控制地汹涌而出,并且携带着茶叶。

在此情况下,也有烫手的风险。

所以,恰当调整好盖碗的开口大小,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还是要注意闷泡。

从沸水注入盖碗的那一刻起,热量就开始蔓延。

这时,如果快速倒出茶汤做到“快出水”,就能趁热量还没完全到达碗沿前,顺利完成出汤。

然而,闷泡是延长茶叶与水的接触时间。

与此同时,热量也会不断蔓延,直至让整个盖碗都变得十分烫手。

不论是从茶汤的风味展现上来看,还是从盖碗使用的安全性来看,都不建议闷泡。

《4》

曾经自己练泡茶,也没少经历烫手。

或许真的如同很多茶艺师所说,烫着烫着,也就习惯了。

其实,是因为多加练习以后,愈发游刃有余了。

现实来看,盖碗确实有顺手和不顺手之分,但没有烫手和不烫手之分。

即使是再标准的盖碗,但缺少技巧,依旧会烫手。

世上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物品,盖碗亦是如此。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盖碗,再配合勤奋练习。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人的娴熟和轻松,背后藏着的,是我们看不见的努力和汗水。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